120 likes | 268 Views
数据统计报送培训. 一、数据报送存在的问题 二、报表主要的逻辑与对应关系. 一、数据报送存在的问题. 1、报送不及时 年报是年后 10 日内报送,季报是季后 10 日内报送,月报是月后 7 日内报送 2、报送质量不过关 报表统计的逻辑关系不对 报表统计的机构数与已发许可证家数不符 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对(包括季度表与年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年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报表主要的逻辑与对应关系. 表一中 : ( A ) + ( B ) = ( C ) ( 1. ) = ( 1.1 ) + ( 1.2 )
E N D
数据统计报送培训 一、数据报送存在的问题 二、报表主要的逻辑与对应关系
一、数据报送存在的问题 1、报送不及时 年报是年后10日内报送,季报是季后10日内报送,月报是月后7日内报送 2、报送质量不过关 • 报表统计的逻辑关系不对 • 报表统计的机构数与已发许可证家数不符 • 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对(包括季度表与年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年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报表主要的逻辑与对应关系 表一中: (A)+(B)=(C) (1.)=(1.1)+(1.2) (1.1)=(1.1.1)+(1.1.2)+(1.1.3)+(1.1.4) (2.)=(2.1)+(2.2)+(2.3) 1、年报
表二中: (A)+(B)=(C); (1.)-(2.)=(3.) 总项应大于或等于下面各分项之和(净资产项除外); 实收资本应等于各家机构的注册资本。
表三中: (1.)-(2.)=(3.); (3.)+(4.)+(5.)-(6.)+(7.)=(8.) (8.)+(9.)-(10.)-(11.)=(12.) (A)+(B)=(C)。
表四中: (1.1.1)+(1.1.2)+(1.1.3)+(1.1.4)=(1.1) (2.1.1)+(2.1.2)+(2.1.3)=(2.1) (1.1)+(2.1)+(3.1)+(4.1)=(5.1) (1.3)+(2.2)+(3.3)+(4.2)=(5.2) (1.4)+(2.3)+(3.4)+(4.3)=(5.3) (A)+(B)-(C)=(D)
表五中: 2.1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表4业务状况表中([1.1D]+[3.1D]); 2.2净资产=表2中3.净资产; 3.1本年度累计担保代偿额=表4中[5.2B], 本年度累计融资性担保代偿额=表4中[1.3B]+[3.3B]; 3.2本年度累计解除的担保额=表4中[5.1C], 本年度累计解除的融资性担保额=表4中[1.1C]+[3.1C]; 4.2年初担保代偿余额=表4中[5.2A], 年初融资性担保代偿余额=表4中[1.3A]+[3.3A]; 5.1本年度担保累计损失额=表4中[5.3B], 本年度融资性担保累计损失额=表4中[1.4B]+[3.4B]; 6.1担保准备金=表2中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一般风险准备 6.2担保代偿余额=表4中[5.2D]
2、季报 表八中: A+B-C=D; 4.1扶持金额应等于“其中”各项之和。
表九中: (1.) =1.1 +1.2 +1.3 +1.4 ;(1.)+(3.)=2.1+2.2+2.3+2.4+2.5+2.6=3.1+3.2+3.3; 合计=(1.) +(2.) +(3.) +(4.) ; 要注意表九与表四(年报)、表八中的对应关系: 表九中融资性担保、非融资担保、债券发行担保、再担保及各分项中期初数、增加数、解除数、期末数要与表四中相应的数据一一对等;
期初余额+增(减)=期末余额; 总资产>1.银行存款+2.存出保证金+3.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 其他投资=1. 非证券类股权投资+2.委托贷款+3.房地产投资+4.基金和信托产品; 担保责任余额≥融资性担保+非融资性担保+债券发行担保 业务收入=保费收入+利息收入 融资性担保风险拨备≥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 注意:如果净资产<实收资本*0.9,应要求机构核减注册资本。 3、月报
小结 担保的数据统计报送工作是掌握融资性担保行业运行情况以及监测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监管政策的完善、扶持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