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00 Views
特色的本质内涵. 体现特色的关键. 内容. 实现特色的路径. 以新的视野与高度思考. 目的.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 取向、目标与路径. 开 首 语. 功能不可或缺 教学必须改革 改革亟待探究. 把握本质 相机渗透 务求实效. ——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体现职教特色的思考. 于黔勋. 一、基本前提:准确把握特色的本质内涵. 1 、关于特色的理解 ( 1 )概念: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 ( 2 )释义:中职语文课程的特有功能与教学的特定目标. 2 、决定中职语文课程特色的因素 ( 1 )源于中职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E N D
特色的本质内涵 体现特色的关键 内容 实现特色的路径 以新的视野与高度思考 目的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 取向、目标与路径
开 首 语 功能不可或缺 教学必须改革 改革亟待探究
把握本质 相机渗透 务求实效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体现职教特色的思考 于黔勋
一、基本前提:准确把握特色的本质内涵 1、关于特色的理解 (1)概念: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 (2)释义:中职语文课程的特有功能与教学的特定目标 2、决定中职语文课程特色的因素 (1)源于中职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系为就业服务的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2)基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
示例一 中职培养目标之能力结构 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学会学习 学会工作 掌握知识 掌握技能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 基本生存能力 基本发展能力
(3)在于中职学校课程结构体系 示例二 中职课程结构体系 德 育 课 程 文 化 课 程 (文化课程任务:……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4)限于中职学生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现状 示例三 教育工作流程 教育方针→各类教育性质、任务→ 培养目 标→ 课程指导方案(教学计划) → 课程标 准(教学大纲) → 教材→ 教学
3、中职语文课程特色 (1)教学目标呈现综合性 ——培养语文应用能力 ——注重人文精神教育 ——注意职业素养养成 ——体现专业教学要求 (2)教学内容兼顾职业性 (3)教学要求突出灵活性
(4)教学设计强调情境性 (5)教学结构注重激发兴趣性 (6)教学效果重在应用性 归结 立于高度判断特色 面对整体把握特色 跳出“课程”践行特色
二、基本条件:全面了解语文课程改革历程与趋势二、基本条件:全面了解语文课程改革历程与趋势 1、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历程 • 1949—1966年:加强“双基” •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 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重视非智力因 素培养 • 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高语文素养
2、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目标的变革 (1)20世纪90年代:强调实用性 (2)2000年 :重视基础性 (3)2004年 —:突出功能性 3、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及结论 (1)定位问题 ——性质定位: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基本特征 ——功能定位: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目标定位:学习者阶段学习后应达到的效果
(2)改革取向问题 ——改革的根本目标 ——改革应产生的影响 3、基本结论 ——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具有基础性、服务性、发展性功能 ——具备(适应就业与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审美情趣→(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归结 鉴往知今,从历程中拓宽思维深度 审时度势,于定位中审视教学现状
三、基本要求:以思辨的方法处理教学中若干关系三、基本要求:以思辨的方法处理教学中若干关系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强调工具性,注重人文性 (1)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为基本目标 (2)通过积累、感染与熏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2、语文素养与兼顾专业的关系 (1)语文素养的内涵 (2)兼顾专业的概念 (3)教学兼顾专业系提高语文素养的路径之一
3、知识、训练、感悟、能力、素养的关系:知识是基础,训练作手段,感悟系过程,能力为目标,素养是归宿3、知识、训练、感悟、能力、素养的关系:知识是基础,训练作手段,感悟系过程,能力为目标,素养是归宿 遴选“管用”知识,随文传授,适时归纳 示例四 练习: 有一些词语在文中有重要的作用, 只有正确理解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 理解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 领悟词的含义。请用这一方法完成以 下的题目。
归结 坚守根本 构建序列 相机渗透 重在融通
四、基本路径:按系统论的思路确定改革目标与突破口四、基本路径:按系统论的思路确定改革目标与突破口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1)先进教育理念内涵 (2)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 2、强化课程意识 (1)课程意识内涵 (2)课程意识的集中体现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教学结构概念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要求 (3)倡导“渔场理论”
4、改革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功能:激励导向、反馈矫正 (2)评价学生学习的手段:加强形成性评价 (3)评价教师教学的标准:倡导科学课、实惠课、 创新课
示例四 形成性写作评价表 姓名班级日期
示例三 问题讨论总结表 姓名班级日期 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 理由是:———— 我同意某同学的观点,理由是:——— 我想进一步补充的观点是:——— 我不同意某同学的观点,理由是:——
5、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1)设计原则 ——需要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 (2)设计要求 ——不脱离文本 ——不偏离教学目标 ——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 ——体现情境教学的特点
归结 以理念、意识为先导 以评价为手段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结束语 改革有据 改革有法 改革有度 改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