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第 二 讲 儒 家 文 化

第 二 讲 儒 家 文 化. 一、孔子和他的学说. 生平:(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 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事:以礼为范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孔子在乡亲们中间,样子很温和、恭敬、谦逊,好像不善於说话的人。他在祭祀祖先的宗庙里和国家朝廷上,说话很明白流畅,只不过是非常小心谨慎。.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闇闇( yin )如也。君在,踧踖( cuji )如也,與與如也。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 jue )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

odel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二 讲 儒 家 文 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二 讲 儒 家 文 化

  2. 一、孔子和他的学说 生平:(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3. 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事:以礼为范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孔子在乡亲们中间,样子很温和、恭敬、谦逊,好像不善於说话的人。他在祭祀祖先的宗庙里和国家朝廷上,说话很明白流畅,只不过是非常小心谨慎。

  4.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闇闇(yin)如也。君在,踧踖(cuji)如也,與與如也。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jue)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 在上朝的时候,跟下大夫说话,显得温和而快乐。跟上大夫说话,显得正直而恭敬。君王在场的情况下,显得恭敬而谨慎,同时又从容而安定。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外宾的时候,表情会立刻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向跟他一起站立着的同道作揖,先后向左边和右边举手作揖,衣服也随之或俯或仰,但保持着整齐的样子。

  5. 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担任摈的职位的人在这种场合中,常常要小步快进,孔子)小步快进时,显得舒展而恭敬。宾客辞别以后,一定会向君王回报,说:“宾客不再回来了。”走进朝廷的大门时,微微弓着身好像鞠躬的样子,似乎大门的高度不能容下他的身高。站立的时候,不站在正对着门的地方;走路的时候,不会踩着门槛儿。

  6. 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经过雉门外所设的君王之位时,表情显得肃然起敬,脚步也加快了,(在这个位置上不得不说话时),孔子说话好像无法完全说出来的样子。两手上提着下衣的缝儿使它离地面一尺左右登上朝堂,微微弓着身好像鞠躬的样子,调整呼吸好像不喘气一样。从朝堂出来,走下一层台阶,脸色表情便放轻松了,显得和颜悦色。完全从台阶上走下来以后,再小步快走,显得轻松舒展。

  7. 食不厭精,膾(kuai4)不厭細。食饐(yi4)而餲(ai3),魚餒(nei3)而肉敗,不食。色惡(e4),不食。臭惡,不食。失飪(ren4),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乡党》) 食不厭精,膾(kuai4)不厭細。食饐(yi4)而餲(ai3),魚餒(nei3)而肉敗,不食。色惡(e4),不食。臭惡,不食。失飪(ren4),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乡党》)

  8. 人生境界:吾十又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政》)人生境界:吾十又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政》)

  9.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 1、 仁者,人也。 •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微子》) •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10. 2、亲亲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阳货》)

  11. 3、亲亲的推广:忠恕。 •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者,吾亦欲无加诸人。(《公治长》)

  12. 儒者的精神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寠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尤辛酸,平人固不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14. 与墨家学说的区别: • 墨家:兼爱——兼相爱,交相利。以利为基础:利他利己。非攻,因为不利。平均主义。 • 儒家:亲亲——以自然感情为基础。 感同身受。非攻,因为不义。

  15. 君子人格:守仁不移 1、仁与富贵: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16. 2、仁与生命: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未知生,焉知死?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17.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8. 3、仁的培养: (1)他律: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 •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里仁》)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9. (2)自律: • 欲仁而得仁。(《尧曰》) •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尧曰》) •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 • ! 孙悟空的成人过程

  20. 仁者的最高境界:快乐 • 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述而》) •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1. 二、孟子及其学说 • 孟轲:约 公元前372 ~约前289, 邹人。

  22. 性善论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 齐宣王祭祀

  23. 比较: • 荀子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4. 孟子和荀子:殊途同归 • 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荀子: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 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 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涂之人可以为禹。

  25. 告子性无善无恶论: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告子性无善无恶论: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 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26. 孟子和告子的辩论: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27. 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28. 天下为怀和桀骜不逊的人格 •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万章下》 •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公孙丑下》

  29. 说大人,则藐之,毋视其巍巍然。 •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离娄下》 •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30.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其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早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其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早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31. 对儒家学说的反思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