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 likes | 1.01k Views
回顾与思考 :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人地关系 采集时代(原始文明):崇拜自然 农业时代(农耕文明):改造自然 工业时代(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后工业时代(生态文明):人地协调发展 人口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人类进化史:古猿 - 猿人 - 直立人 - 智人 - 现代人 人口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性(核心和主体) 人口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表现?.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 了解:人口与人口地理学 掌握: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规律 熟悉:世界人口与发展问题.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第一节 概述. 一、人口学基本知识
E N D
回顾与思考: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人地关系 • 采集时代(原始文明):崇拜自然 • 农业时代(农耕文明):改造自然 • 工业时代(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 后工业时代(生态文明):人地协调发展 • 人口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 人类进化史: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 人口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性(核心和主体) • 人口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表现?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 了解:人口与人口地理学 • 掌握: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规律 • 熟悉:世界人口与发展问题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第一节 概述 一、人口学基本知识 1.人口的基本概念 • 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形态、特定地域范围、特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多种社会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人群的总和 • 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的总称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2、人口的两种生产 • 人类自身生产 • 物质资料生产 3、人口的两种属性 •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4、人口的三个过程 • 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变动 5、人口的两种规律 • 一般: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相适应 • 特殊:人口迁移规律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二、人口数量与质量 1.人口数量及其变动 • 人口数量 • 一定时间内与一定空间范围的人口数 • 人口变动 • 自然变动 • 迁移变动(机械变动) • 社会变动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 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 • 人口自然生理因素 • 经济因素 • 文化教育因素 • 医疗因素 • 如何影响?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2.人口质量 • 定义: • 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人群体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 内容: • 人口结构 • 人口身体素质 • 人口文化素质 • 人口心理素质 • 人口能力素质
三、人口构成 1.人口构成概念 • 具有各种属性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 2.人口构成分类 • 自然构成: • 性别、年龄、种族 • 社会经济构成: • 阶级、民族、职业、产业、文化教育、宗教 • 地域构成: • 政区地域构成、自然地域构成、城乡构成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四、人口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 出生率 • 人口加倍时间 • 总和生育率 • 死亡率 • 平均寿命 • 65岁人口比重 • 15岁以下人口比重 • 城镇人口比重 • 成人识字率 • 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五、人口地理学 1、人口地理学 • 研究一定历史条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科学,即研究人口地理分布规律的科学 • 静态分布规律 • 总是选择适合于个体生存的环境 • 动态分布规律 • 人口的地理分布变化与迁移运动规律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2、人口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 是人文地理学最基本的分支学科之一 • 是特殊的社会科学、新兴边缘科学 • 19世纪后期:人文地理中人口研究始于拉采尔(先祖) • 20世纪初:现代人口地理学发展始于特瓦萨(奠基人) • 1980年代:空间人口学 • 伍兹:人口三要素:生产、死亡、迁移 • 1980年代后:广义人口地理学 • 人口与环境发展问题 3、人口地理学发展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4、中国人口地理学发展 • 20世纪30年代从西方引入人口地理学 • 1926年,竺可桢,“人口分布”研究 • 1949年前,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研究 • 1949-1978,人口研究成禁区 • 1978年底,重新肯定马寅初“新人口论” • 1980年后,开始人口地理学系统研究 • 地理学、人口学、生态学、经济学相互交叉渗透,人口地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兴旺时期 • 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阅读材料: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 人口素质 • 1957.6第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人民日报刊发 • 主要内容 • 人口发展现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迅速增长 • 存在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 • 措施:提高人口素质、实行晚婚、经济奖惩结合 • 建议 • 进行人口普查 • 节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空间分布 1.概念 • 一定时间内人口的地理分布状况,即人口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及发展演变(人口的集聚、扩散、变动、地理空间的组合与联系)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2、人口分布的度量 • 人口密度 • 人口经济密度 • 农业人口密度 • 比较密度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20世纪80-90年代 世界人口分布图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按纬度的世界人口分布状况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按海拔的世界人口分布状况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按距海远近的世界人口分布状况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经济类型与人口密度(内蒙古,1981年)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按气候带的世界人口分布状况(1950年)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1950年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趋势 % 资源来源:田雪原:《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P148,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1990-2050世界人口发展预测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中国各省市区1982年和2000年的人口密度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3、人口空间分布规律 • 指人口空间分布的一般特征与变化趋势 • 包括:静态的人口分布规律和动态的人口分布规律 • 静态的人口分布规律 • 特定时间内的人口分布特征 • 动态的人口分布规律 • 人口地理分布特点的演变过程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1950年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趋势 % 资源来源:田雪原:《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P148,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人口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 • 静态的人口分布规律 • 不平衡性 • 指向性 (平原、低纬、近海) • 动态的人口分布规律 • 农村→城市集中(社会生活方式) • 总体特征 • 选择适合于个体生存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 择良境而栖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总结与思考1: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 人口向工农地带集中 •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 • 人口在旧大陆集中 • 人口在发展中国家集中 • 人口趋交通线集中 • 趋中纬性 • 趋低平性 • 趋海性 • 趋温湿性 • 趋水源性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总结与思考2: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 人口分布繁杂、区域分布不平衡 • 人口分布趋海性 • 人口垂直分布特征明显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4、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 自然条件:自然基础 • 气候、地形、土壤、水、矿产 • 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 • 社会生产方式 • 采集、狩猎时代:食物分布→人口分布 • 农耕时代:耕地面积与耕种技术→人口分布 • 现代工业时代:工业化与城市化→人口分布 • 生产发展与生产布局 • 历史、政治因素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二、人口迁移 1.概念 • 人口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空间位置上越过一定边界的移动 • 广义:含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 狭义:迁居活动(常住地移动)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2.人口迁移(流动)的意义 • 实现人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 • 增加迁移人口的收入 • 有利于经济发展 • 促进文化交流 • 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3.迁移类型 • 空间划分: • 国际迁移(永久性、非永久性) • 国内迁移:(地区、城市、乡村) • 时间划分:永久性/定期/季节性 • 原因划分:工业开发/农业开发/智力开发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19世纪人口迁移状况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4.影响迁移的因素 • 经济因素:主要动机 • 发展不平衡 • 生产布局改变 • 新资源开发 • 自然生态的环境: • 自然生态环境差异 • 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 • 社会文化: • 政治因素、战争(国际难民) • 文化、宗教信仰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艰难的选择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5.人口迁移理论 • 拉文斯坦迁移法则 • “引力模型” • “推-拉”理论 • “成本-效益”理论 • 流转理论 • “期望收入”理论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1)拉文斯坦迁移法则 • 拉文斯坦对人口迁移归纳出7条规律 • ①距离对迁移的影响 • ②迁移呈阶梯性 • ③迁移流与反迁移流 • ④经济动机为主 • ⑤性别与迁移关系 • ⑥经济发展与迁移 • ⑦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2)“引力模型” • 美国社会学家杰佛提出,两地间的迁移总人数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两地距离的a次方成反比。 公式为:Mij =kPiPj/(Dij)a • 美国人口学家罗理提出了新的“引力模型”,认为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是从农业劳动力较多的地区流向农业劳动力较少的地区;从工资较低的地区流向工资较高的地区。 公式为:Mij = k[(Ui/ Uj·(Wj/Wi) ·(LiLj/Dij )]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 (3)“推-拉”理论 • 迁出地消极因素形成 “推力” • 迁入地积极因素所形成 “拉力” • 迁移的决策:权衡得失利弊 • 公式为:Vij=DiAE-kd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