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93 Views
第十节 易卜生. “ 现代戏剧之父”. 易卜生( 1828—1906 )挪威伟大的剧作家。. 一、生平. 亨利克 · 易卜生( Henrik Ibsen,1828─1906 )出生于挪威东南滨海小城斯基恩,父亲经营木材生意。易卜生8岁时,父亲经商破产,从此生活日趋艰苦。16岁时,为了谋生,他辍学到造船业中心格里姆斯达当药房学徒。6、7年的学徒生活,使他认识到 “ 体面的 ” 上流社会的庸俗、狭隘和自私,看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的尖锐对立。. 学徒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勤奋学习,阅读了莎士比亚、歌德等欧洲著名作家的大量作品,并开始诗歌创作。
E N D
第十节 易卜生 “现代戏剧之父”
一、生平 • 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出生于挪威东南滨海小城斯基恩,父亲经营木材生意。易卜生8岁时,父亲经商破产,从此生活日趋艰苦。16岁时,为了谋生,他辍学到造船业中心格里姆斯达当药房学徒。6、7年的学徒生活,使他认识到“体面的”上流社会的庸俗、狭隘和自私,看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的尖锐对立。
学徒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勤奋学习,阅读了莎士比亚、歌德等欧洲著名作家的大量作品,并开始诗歌创作。学徒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勤奋学习,阅读了莎士比亚、歌德等欧洲著名作家的大量作品,并开始诗歌创作。 •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席卷全欧,易卜生深受鼓舞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号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诸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普鲁士的武装侵略丹麦。为此,他写了一些歌颂民族独立的诗篇,表达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争取民主和反对暴政的自由思想,并完成第一部剧本《凯蒂琳》(Catiline)。该剧于1850年出版。
1850年,易卜生到挪威首都克里斯替阿尼遏(现名奥斯陆)报考大学,未被录取。从此,他留在首都一边靠编辑报刊和文学创作谋生,一边参加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特列恩领导的工人运动。不久,特列恩被捕,他便离开政治斗争,改而从事文化戏剧活动。1850年,易卜生到挪威首都克里斯替阿尼遏(现名奥斯陆)报考大学,未被录取。从此,他留在首都一边靠编辑报刊和文学创作谋生,一边参加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特列恩领导的工人运动。不久,特列恩被捕,他便离开政治斗争,改而从事文化戏剧活动。
1852年,易卜生受聘于卑尔根第一个挪威民族剧院当编剧,同年,受卑尔根剧院的派遣,到丹麦的哥本哈根、德国的柏林和意大利的罗马参观学习。1857年,易卜生担任首都剧院的艺术指导,为开拓挪威民族戏剧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时期,他写出了一批取材于历史传说的浪漫主义戏剧。1852年,易卜生受聘于卑尔根第一个挪威民族剧院当编剧,同年,受卑尔根剧院的派遣,到丹麦的哥本哈根、德国的柏林和意大利的罗马参观学习。1857年,易卜生担任首都剧院的艺术指导,为开拓挪威民族戏剧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时期,他写出了一批取材于历史传说的浪漫主义戏剧。
1891年,易卜生返回祖国,定居首都奥斯陆。他的晚年很不幸,一直生活在久治不愈的重病之中。1906年5月23日,易卜生与世长辞,挪威为他举行了国葬。
二、创作分期 • 1、早期(1850—1868)浪漫主义历史剧。 • 过渡作品:哲理剧《布朗德》、《培尔金特》 • 2、中期(1868—1891)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 • 3、后期(1891—1906)象征主义心理剧。 • 《建筑师》、《小艾友夫》、《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等。
“社会问题剧” • 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深受易卜生赞赏,前者提出的作家应该在作品中提出社会问题来进行讨论的论点激励了易卜生的创作。 • 1868—1891年,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 • 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
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 • “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三、易卜生主义 • 易卜生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它代表着挪威小资产阶级的开创性和独立性等思想意识,体现了“自由农民之子”的精神传统和时代要求。 • 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首先表现为一种不损害他人利益的绝对的“自我主义”。易卜生十分推崇自我和独立精神,欣赏戏剧主人公与社会的对立,提倡“人的精神的反叛”。
其次,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易卜生式的精神乌托邦。易卜生在剧作中到处寻找精神的出路和社会的出路,执着地寻觅人生的真谛,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但是,易卜生对精神出路和社会出路的探索,往往没有具体的目标,缺乏具体内容,所以又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 • 最后,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仍是一种绝对的否定精神。它以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否定社会上一切腐败的东西,包括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卑鄙庸俗的生活习气。易卜生提倡“整体革命”,奉行“全有或全无”哲学,要求彻底否定国家、社会、宗教的弊病和一切虚伪的口号。
三幕家庭悲剧《玩偶之家》是体现易卜生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典范作品,描写的是海尔茂夫妇的家庭关系由和睦转为决裂的故事。海尔茂的妻子娜拉是一位活泼热情、天真可爱的少妇,她热爱丈夫,也爱护家庭。海尔茂一次得了重病,无钱治疗,为了治愈丈夫的疾病,娜拉不惜伪造父亲的签字向人借债。三幕家庭悲剧《玩偶之家》是体现易卜生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典范作品,描写的是海尔茂夫妇的家庭关系由和睦转为决裂的故事。海尔茂的妻子娜拉是一位活泼热情、天真可爱的少妇,她热爱丈夫,也爱护家庭。海尔茂一次得了重病,无钱治疗,为了治愈丈夫的疾病,娜拉不惜伪造父亲的签字向人借债。
《玩偶之家》探讨揭示的问题: • 在资产阶级家庭中,妇女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 对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揭露。 • 妇女的出路问题。
妇女的地位问题 • ( 1 )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娜娜没有经济来源,在家庭中靠丈夫养活,没有财权,在经济上是丈夫的附庸。 • ( 2 )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娜娜没有工作,在社会上毫无地位,她的人生舞台局限于家庭,出走之后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 • ( 3 )没有独立的人格:事发之前,作为幸福宝贝的娜娜,在情感、人格上完全依附于海尔茂。海尔茂是神,娜娜只是拜神者。
妇女的出路问题 • 娜拉出走家庭,"呼!"地一声关上了房门,为世界人民留下了悬而未决的答案:娜拉走后怎样?她将怎样生活?她是否还要回到玩偶之家?
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人们会作出种种不同的猜测。西方评论界一般认为,出身于自由农民之家和没有遭受奴役的娜拉,一旦走出家庭就意味着自由和解放,无须作出解答。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人们会作出种种不同的猜测。西方评论界一般认为,出身于自由农民之家和没有遭受奴役的娜拉,一旦走出家庭就意味着自由和解放,无须作出解答。 • 在我国,鲁迅和郭沫若则分别指出了娜拉的不同出路:要么堕落和回来,要么走向革命。这是针对中国的国情作出的回答。在这出戏剧中,尽管娜拉的出路众说纷纭,但社会批判意识是显而易见的。
易卜生通过娜拉的逐渐觉醒过程,明确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重大社会问题。易卜生对娜拉的出走予以肯定,这在当时挪威的社会中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怎样才能使妇女获得真正解放,易卜生并不清楚,也没有作出回答。易卜生通过娜拉的逐渐觉醒过程,明确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重大社会问题。易卜生对娜拉的出走予以肯定,这在当时挪威的社会中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怎样才能使妇女获得真正解放,易卜生并不清楚,也没有作出回答。 • 但是,他塑造的娜拉却为当今勃兴的女权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典型。
《玩偶之家》艺术特点: • ( 1 )对传统爱情题材的突破:传统爱情题材往往把冲突集中在恋爱障碍上,或表现世俗力量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如《罗米欧与朱丽叶》;或表现一方负心带来的心灵创伤和人生悲剧,如《美狄亚》。 《玩偶之家》却描写了新时代的家庭矛盾:妇女为自己争取平等自主的地位。
( 2 )“回顾式”结构:“回顾式”结构源远流长,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中首创这一结构模式。 《玩偶之家》典范地运用了这一模式,以娜娜伪造签字事发引起的夫妻矛盾这一情节高潮开头,把结婚八年的生活通过娜娜的回顾一一展示,使结构更紧凑,冲突更集中、更剧烈、更扣人心弦。 • (3)巧用伏笔,构思精巧,情节完整,前后呼应是《玩偶之家》的又一特点。
对中国的影响 • 20世纪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