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likes | 244 Views
台灣保育類動物. 校別 : 新屋國中 班級 : 八年二班 座號 : 六號 作者 : 徐毓珊 指導老師 : 洪新華. 保育類動物. 石虎. 小虎鯨. 黑面琵鷺. 台北腹鏈蛇. 阿里山山椒魚. 金龜. 學名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台灣保育類動物. LUCN: 易危. 保育等級 : 瀕臨絕種. 石虎 (學名: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或俗稱 山貓 、 錢貓 、 豹貓 [2] ,是產於亞洲的貓科動物。
E N D
台灣保育類動物 校別:新屋國中 班級:八年二班 座號:六號 作者:徐毓珊 指導老師:洪新華
保育類動物 石虎 小虎鯨 黑面琵鷺 台北腹鏈蛇 阿里山山椒魚 金龜
學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台灣保育類動物 LUCN:易危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 石虎(學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或俗稱山貓、錢貓、豹貓[2],是產於亞洲的貓科動物。 石虎的體型與家貓大致相仿,但各亞種的差別比較大,例如印度尼西亞的亞種平均體長45厘米,尾長20厘米,而西伯利亞的亞種體長則達到60厘米,尾長40厘米。 石虎的毛皮也有很多種顏色:南方的石虎為黃色,北方的則為銀灰色(推測與適應各種生活環境有關)。胸部及腹部是白色。石虎的斑點一般為黑色。 石虎是夜行動物,通常以齧齒類、鳥類、魚類、爬行類及小型哺乳動物為食。除了交配季節外,它們一般為獨處。石虎的妊娠期為65-70天,每胎2-4個後代。
學名:Feresa attenuata 台灣保育類動物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LUCN:數據缺乏 小虎鯨(拉丁語學名:Feresa attenuata)是鯨目海豚科中一種比較小、比較少見的動物,它屬於小虎鯨屬(Feresa),是該屬內唯一的一種。它的名字來源是因為它外形與虎鯨類似,但是體形比虎鯨小。小虎鯨比虎鯨要兇猛。在夏威夷和南非被馴養的兩群小虎鯨甚至於自相殘殺,但是在日本被馴養的小虎鯨群沒有發生這個現象。 到1950年代內人類對小虎鯨的了解僅有兩具大英博物館中的顱骨。最早對它們的描寫來於1874年約翰·愛德華·格雷的描寫。1954年一名日本鯨學家報導了1952年本州的捕鯨人描寫的「罕見的海豚」。他寫道他考察的個體的顱骨與博物館中的一樣,而其體型類似虎鯨,由此產生了小虎鯨這個名稱。 小虎鯨學名中的attentuata是拉丁語「楔」的意思,指的是它從頭部到尾部身軀逐漸變細的樣子。
學名:Platalea minor 台灣保育類動物 LUCN:瀕危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 黑面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又稱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台灣賞鳥人士則暱稱為「黑琵」[3][註 1]。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屬鸛形目、䴉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面琵鷺屬瀕危物種),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於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注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目。黑面琵鷺現時只活躍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學名:Amphiesma miyajimae 台灣保育類動物 LUCN:易危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 台北腹鏈蛇(學名:Amphiesma miyajimae)是蛇亞目游蛇科腹鏈蛇屬下的一種無毒蛇類,俗名台北游蛇、金絲蛇,是台灣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台灣本島北部,南投的溪頭也有發現紀錄。
學名:Hynobius arisanensis 台灣保育類動物 LUCN:易危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 阿里山山椒魚(Hynobius arisanensis)是台灣特有種,為一級保育類動物,是以地名命名的山椒魚。牠分佈於台灣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上。這種山椒魚體型最長只有10公分長,顏色為黑褐色或褐色,背部除了有白色小圓形斑點外, 也有少數個體具有明顯特別的形狀斑點。前腳有四趾,後腳有五趾,是辨識阿里山山椒魚的最主要特徵。目前這是台灣五種山椒魚中最容易發現的種類。
學名:Chinemys reevesii 台灣保育類動物 LUCN:瀕危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 草龜(學名:Chinemys reevesii),又名烏龜、中華草龜、金龜、珍珠龜、金線龜、墨龜、泥龜、水龜、山龜、臭青龜、長壽龜等,是地龜科下的一種龜。 草龜一般以植物、蝦和小魚為食物,腹甲稱「龜板」,可作補益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