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胃 1

胃 1. 足阳明胃经. 胃 1. 三、足阳明胃经 (一)循行: 《 灵枢 · 经脉 》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頞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Download Presentation

胃 1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胃1 • 足阳明胃经

  2. 胃 1 • 三、足阳明胃经 • (一)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3. 胃3 • (二)病候 •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则胀满。 • (三)主要病候 •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症。 • (四)主治概要 •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和头面、目、鼻、口齿病和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 胃4 • (五)腧穴(共45穴,左右90穴) • 1、承泣* (ST1) • [定位]正坐或仰靠,仰卧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 [主治] • (1)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近视,眼睑瞤动。 • (2) 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 [刺灸法]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

  5.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层有动眼神经的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层有动眼神经的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 [现代研究](1)现代临床中用本穴治疗近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炎、色盲、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尿崩症、角膜炎、结膜炎均有一定疗效。(2)还有报道表明,针刺承泣穴可使心率减慢。

  6. 胃5 • 2、四白* (ST2) •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在面 • 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颌骨。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层在眶下孔内有眶下动、静脉和神经穿出。 • [主治](1)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目 翳,眼睑瞤动。 • (2)口眼喎斜。 • (3)头面疼痛。 • [配伍] • (1)、配丰隆、太白、太冲,有涤痰通络,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翳,眼睑瞤动,青光眼。 • (2)、配颊车、攒竹、太阳,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角膜炎。 • (3)、配涌泉、大杼,有滋阴潜阳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常用本穴治疗角膜炎、近视、夜盲、角膜白斑、结膜瘙痒、面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副鼻窦炎、头痛目眩、胆道蛔虫等病。本穴也是耳鼻喉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7. 胃6 • 3巨髎 (ST3) •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外,当鼻唇沟外侧。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提口角肌。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面神经的颊支,面动、静脉和眶下动、静脉分支或属支的吻合支。 • [主治](1)口眼喎斜.眼睑瞤动. • (2)鼻衄,齿痛,面痛。 • [刺灸法]直刺0.3~0.6寸;可灸。 • [现代研究]有报道表明,取巨髎透眶下神经孔,进行甲状腺针麻手术,成功率99%,优良率92.5%,一级率占62%,比用合谷加扶突或合谷加内关针麻下行甲状腺手术组的镇痛效果明显提高。

  8. 胃7 • 4、地仓* (ST4) •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 [主治] • (1)口眼喎斜,口角瞤动,唇缓不收. • (2)齿痛,流泪。 • [刺灸法]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

  9.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口角肌。布有三叉神经的颊支和眶下支,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口角肌。布有三叉神经的颊支和眶下支,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 [现代研究](1)面瘫:针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效果好。(2)单纯性流涎:地仓透颊车治疗小儿单纯性流涎(排除其他口腔疾病所致的流涎),也有较好效果。

  10. 胃8 • 5、大迎 (ST5) • [定位]正坐微仰头,或仰卧。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 [主治](1)牙关紧闭,齿痛,颊肿,面肿。 • (2)口喎,面瘫,唇吻瞤动。 • [刺灸法]直刺0.2~0.3寸,或斜向地仓方向刺;可灸。

  11. 胃9 • 6、颊车* (ST6)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 [主治](1)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 (2)齿痛,颊肿,牙关紧闭, • [刺灸法]直刺0.3~0.4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0.5~0.7寸;可灸。

  12. 7、下关* (ST7)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部耳前,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 [主治](1)牙关紧闭,下颌疼痛,齿痛,面痛。 • (2)口眼喎斜。 • (3)耳鸣,耳聋。 •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13. 胃11 • 8、头维* (ST8)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头侧面,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 [主治] • (1)头痛。 • (2)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视物不明。 • [刺灸法]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

  14. 胃12 • 9、人迎 (ST9) • [定位]仰靠或仰卧。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 [主治] • (1)咽喉肿痛。 • (2)饮食难下。 • (3)高血压,头痛眩晕。 • (4)胸满喘息。 • (5)瘿气。瘰疬。 •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2~0.4寸; • 不宜灸。

  15. 胃13 • 10、水突 (ST10) • [定位]仰靠位或仰卧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 [主治] • (1)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 • (2)咽喉肿痛。 • (3)呃逆。 • (4)瘰疬,瘿瘤。 •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16. 胃14 • 11、气舍 (ST11) • [定位]仰靠或仰卧。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 [主治] • (1)咽喉肿痛。 • (2)喘息,呃逆。 • (3)颈项强痛。 (4)瘿气,瘰疬。 •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17. 胃 15 • 12、缺盆 (ST12)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 [主治] • (1)咳嗽,气喘。 • (2)缺盆中痛,咽喉肿痛。 • (3)瘰疬。 • [刺灸法]直刺0.2~0.4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胸膜引起气胸);可灸

  18. 胃 16 • 13、气户 (ST13) •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 14、库房 (ST14) •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15、屋翳 (ST15) •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主治](1)咳嗽,气逆,咳唾脓血,胸胁胀满。 • (2)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 (3)肋间神经痛。 • [刺灸法]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19.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针屋翳等穴对乳腺增生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与豆提物注射组、西药睾丸糖衣片组有显著差异(P<0.01)。

  20. 胃 17 • 16、膺窗 (ST16) • [定位]在胸部当第三流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 (2)乳痈。 • [刺灸法]直刺0.2~0.4寸,或向任脉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21. [解剖]皮肤、浅筋膜、胸大肌、肋间肌。浅层布有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三肋间神经和第三肋间后动、静脉。[解剖]皮肤、浅筋膜、胸大肌、肋间肌。浅层布有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三肋间神经和第三肋间后动、静脉。

  22. 1 胃 8 • 17、乳中 (ST17) •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距正中线4寸 • [刺灸法]不针不灸,只作胸部取穴定位标准。

  23. [解剖]乳头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下组织内男性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只有腺组织的迹象,而无腺组织的实质。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胸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解剖]乳头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下组织内男性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只有腺组织的迹象,而无腺组织的实质。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胸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24. 胃 19 • 18、乳根 (ST18) •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主治] • (1)乳痈,乳少。 • (2)胸痛。 • (3)咳嗽。 • (4)呃逆。 •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25.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第五肋间神经,第五肋间后动、静脉。[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第五肋间神经,第五肋间后动、静脉。

  26. 胃 20 • 19、不容 (ST19) •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 [主治]呕吐,胃痛,腹胀,食欲不振。 • [刺灸法]直刺0.5~0.8;可灸。

  27.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六、七、八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六、七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六、七、八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六、七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28. 胃 21 • 20、承满 (ST20) •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 [主治](1)胃痛,呕吐,食欲不振,吐血。 • (2)腹胀,肠鸣。 • (3)胁下坚满。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29.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六、七、八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六、七、八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六、七、八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六、七、八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30. 胃22 • 21、梁门* (ST21) •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 [主治](1)胃痛,呕吐, 食欲不振。 (2)腹胀,大便溏 薄。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31.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 [配伍] • (1)、配公孙、足三里、内关,有和胃降逆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呕吐 • (2)、配胃俞、脾俞、肾俞、上巨虚,有温肾健脾的作用,主治便溏。

  32. 胃23 • 22、关门 (ST22) •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 [主治](1)腹痛,腹胀肠鸣,泄泻,食欲不振。 • (2)水肿。 •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3.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34. 胃24 • 23、太乙 (ST23) •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 • [主治](1)腹痛,腹胀。 • (2)心烦。 • (3)癫狂。 •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5.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36. 胃25 • 24、滑肉门 (ST24) •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 [主治] • (1)呕吐,腹胀,腹 • 泻。 • (2)癫狂。 •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7. 胃26 • 25、天枢* (ST25)大肠募穴 •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 [主治] • (1)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 • (2)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 [刺灸法]直刺0.8~1.2寸。

  38. 胃26 • [现代研究](1)针刺天枢穴对肠道功能有调整作用。电针急性痢疾患者的天枢穴,在针后3分钟即有肠鸣音的显著变化,15-30分钟后肠鸣音明显降低,停针后又恢复到针前水平。这与临床报道针刺天枢对急慢性肠炎、菌痢泄泻、便秘等疾病均有减轻症状、加快康复的治疗作用相吻合。还有报道表明,用1%普鲁卡因在天枢穴作穴位注射,配合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止痛快,信院天数少,疗效好。(2)针天枢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实验表明,针“天枢”、“内关”、“足三里”穴,可使动物实验性菌痢模型体内搞体生成加快,较对照组提前4天产生抗体,其效价也较对照组提高2倍,且抗体维持时间延长。在菌痢病人身上针天枢、上巨虚,也见到血清补体结合含量的增高和免疫球蛋白(LgG、Lga、LgM) 不同程度的增高,以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3)有报道指出,天枢穴针刺与艾灸对子宫颈癌病人产生不同作用,在针天枢穴的127次治疗中,有111例次日发生血崩现象,但艾灸天枢穴的197次治疗中,只有3例次日发生血崩。

  39. 胃28 • 26、外陵 (ST26) •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 [主治](1)腹痛。 • (2)疝气。 • (3)痛经。 •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40.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41. 胃29 • 27、大巨 (ST27) •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 [主治](1)小腹胀满,小便不利。 • (2)遗精,早 泄。 • (3)惊悸不眠。 • (4)疝气。 •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42.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腹壁浅动脉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腹壁浅动脉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43. 胃30 • 28、水道 (ST28) • [定位] 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 [主治](1)小腹胀满,腹痛。 • (2)痛经。 • (3)小便不利。 •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44.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浅层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腹壁浅动、静脉。深层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浅层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腹壁浅动、静脉。深层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45. 29、归来* (ST29) •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 [主治](1)少腹疼痛。 • (2)闭经,痛经,白带,阴挺,茎中痛,小便不利。 •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46.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浅层布有每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第十一、第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浅层布有每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第十一、第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 [现代研究]针归来、中极、血海等穴,可使继发性闭经病人发生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针家兔上述“穴位”后,经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卵巢中间质细胞增生肥大,卵泡腔扩大,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并有新鲜黄体生成现象,说明针刺归来有促性腺功能的作用。

  47. 胃32 • 30、气冲 (ST30) • [定位]仰卧。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 [主治](1)少腹痛,腹股沟疼痛。 (2)疝气,外阴肿痛阴痉中痛,阳痿 。 [刺灸法]直刺0.8~1.2寸;不宜灸(《针灸甲乙经》说:“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不得息。”)。

  48.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脉,第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深层,下外侧在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脉,第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深层,下外侧在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49. 胃33 • 31、髀关 (ST31) • [定位]仰卧,伸下肢。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 [主治](1)髀股痿痹,下肢不遂。 • (2)腰腿疼痛,腹痛。 • (3)筋急拘挛,屈伸不利。 •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