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345 Views
成 本 会 计.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系 2007 年 5 月. 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学习内容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类法 联产品、副产品成本计算.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分类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掌握分类法的计算程序。了解联产品、副产品的概念及其成本计算特点,理解联产品、副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 第 次课 第 周 学时数: 课 题: 分 类 法 教学目的要求:熟悉分类法的特点,掌握分类法的核算程序和类内产品成本分配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一、分类法的适用范围
E N D
成 本 会 计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系 2007年5月
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 学习内容 •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类法 • 联产品、副产品成本计算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分类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掌握分类法的计算程序。了解联产品、副产品的概念及其成本计算特点,理解联产品、副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
第 次课 第 周 学时数: • 课 题:分 类 法 • 教学目的要求:熟悉分类法的特点,掌握分类法的核算程序和类内产品成本分配方法。 • 主要教学内容:一、分类法的适用范围 • 二、分类法的特点 • 三、分类法的核算程序 • 四、分类法类内产品成本 • 分配方法 • 教学重点、难点:类内产品成本分配方法
第一节 分类法 一、分类法概述 1、概念 • 先按类别设立成本明细账,并用于归集生产费用,计算出各类完工产品成本;然后再按一定标准分配计算类内各种产品的成本。 2、特点 • 以产品的类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 成本计算期取决于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 • 月末一般需要分配各类产品完工与在产品成本。
二、分类法计算程序 1、按产品类别设立生产成本明细账; • 首先将产品按性质、结构、用途、工艺、用料等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别; • 以类别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成本计算单。 2、按规定的成本项目归集生产费用,计算各 类产品的总成本; 3、采用适当的方法分配类内各种不同规格或型号的产品成本。 • 分配方法与计算原理与前面所学的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相同。 • 常用的分配方法有:定额比例法和系数分配法
三、分类法举例(系数法) 1、确定系数计算标准; • 如定额消耗量、定额成本、计划成本、售价、重量、体积、长度等 2、按计算标准折算为固定系数; • 选择代表性(产销量大、生产正常、售价稳定)产品为标准产品、系数定为“1”,计算出其他产品的系数(其他产品与标准产品的分配标准之比) 3、计算标准产量; • 某产品的标准产量=该产品的实际产量x该产品系数
4、以标准产量为标准分配类内各种产品成本。4、以标准产量为标准分配类内各种产品成本。 四、分类法举例 • 见教材p156-158
第 次课 第 周 学时数: • 课 题:分 类 法 • 教学目的要求:熟悉联产品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 主要教学内容:一、联产品的性质 • 二、联产品的成本 • 三、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 教学重点、难点: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第三节 联产品、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一、联产品的成本计算 1、联产品的含义 • 以同样的材料,经过一道或一系列工序的加工,同时生产出几种地位相同但用途不同的主要产品。 2、联产品联合成本的分配 • 系数分配法 • 实物量分配法 • 相对销售收入分配法 3、计算举例(p167-168)
例:某厂用某种原材料经同一生产过程同时生产出甲、乙两种联产品2006年7月共生产甲产品4000千克、乙产品2000千克,无期初期末在产品,该月发生的联合成本分别为,原材料为60000元,直接人工成本为21600元,制造费用为38400元,甲产品每千克的售价为500元,乙产品每千克的售价卫600元,设全部产品均已售出。用系数分配法、实物量分配法、相对收入分配法计算甲、乙产品成本。例:某厂用某种原材料经同一生产过程同时生产出甲、乙两种联产品2006年7月共生产甲产品4000千克、乙产品2000千克,无期初期末在产品,该月发生的联合成本分别为,原材料为60000元,直接人工成本为21600元,制造费用为38400元,甲产品每千克的售价为500元,乙产品每千克的售价卫600元,设全部产品均已售出。用系数分配法、实物量分配法、相对收入分配法计算甲、乙产品成本。
第 次课 第 周 学时数: • 课 题:分 类 法 (二) • 教学目的要求:熟悉联产品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 主要教学内容: 一、联产品的性质 • 二、联产品的成本 • 三、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 教学重点、难点: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二、副产品成本计算 1、副产品的含义 • 以同样材料再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一些非主要产品,或利用废料加工出的产品。 2、副产品成本计算 • 对分离后不再加工的,若价值不大,可不负担分离前的联合成本,或采用定额成本计算; • 对分离后不再加工的,但价值较大,往往以其售价作为计算依据(副产品成本=售价-销售税金-销售费用-一定的利润) • 对分离后仍需进一步加工才能出售的,若价值较低,可只计算归属于本产品的成本;若价值较高,则需负担可归属成本和分离前的联合成本。 3、计算举例(p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