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第 8 课时 距 离

第 8 课时 距 离. 要点 · 疑点 · 考点 课 前 热 身 能力 · 思维 · 方法 延伸 · 拓展 误 解 分 析. 要点 · 疑点 · 考点. 空间有七个距离. 1. 点点距. 2. 点线距. 3. 线线距 ( 包括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 (1)定义: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这两异面直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2)求法:高考要求题中给出公垂线段,故只须直接找出即可. 4. 点面距. (1)定义: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8 课时 距 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8课时 距 离 • 要点·疑点·考点 • 课 前 热 身 • 能力·思维·方法 • 延伸·拓展 • 误 解 分 析

  2. 要点·疑点·考点 空间有七个距离 1.点点距 2.点线距 3.线线距(包括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1)定义: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这两异面直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2)求法:高考要求题中给出公垂线段,故只须直接找出即可.

  3. 4.点面距 (1)定义: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2)求法:①直接法;②作线的垂线,下证垂直于面;③等体积法;④平行转化法. 5.线面距 (1)定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 (2)求法:转化成点面距.

  4. 6.面面距 (1)定义: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叫两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2)求法:转化成线面距、点面距. 7.球面距 (1)定义:球面上经过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劣弧的长度,叫这两点的球面距离. (2)求法:l =θ·R(其中θ是这两点对球心的张角,R是球的半径)

  5. 课 前 热 身 1. α、β是两个平行平面,aÌα,bÌβ,a与b之间的距离为d1, α与β之间的距离为d2,则( ) (A)d1=d2 (B)d1>d2 (C)d1<d2 (D)d1≥d2 D

  6. 2. 一副三角板如图拼接,使两个三角板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如果公共边AC=a,则异面直线AB与CD的距离是( ) (A) (B) a (C) (D) C

  7. 3. △ABC中,AB=9,AC=15,∠BAC=120°,△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到三个顶点A、B、C的距离都是14, 那么点P到平面α的距离为( ) (A)7 (B)9 (C)11 (D)13 A

  8. 4. 在长方体, 中,已知AB=4,AA1 =3,AD=1,则点C1到直线A1B的距离为_________.

  9. 5.已知Rt△ABC的直角顶点C在平面α内,斜边AB∥α,AB=26,AC、BC分别和平面α成45°和30°角,则AB到平面α的距离为______.5.已知Rt△ABC的直角顶点C在平面α内,斜边AB∥α,AB=26,AC、BC分别和平面α成45°和30°角,则AB到平面α的距离为______. 2 返回

  10. 能力·思维·方法 1.如图所示,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异面直线BC1与D1D,BC1与DC间的距离.

  11. 【解题回顾】由构造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是高考所要求的.其构造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在已知几何体中的现成线段中寻找;二是过其中一条上一点作出另一条的相交垂线段.【解题回顾】由构造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是高考所要求的.其构造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在已知几何体中的现成线段中寻找;二是过其中一条上一点作出另一条的相交垂线段.

  12. 2. 已知AB是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段,AB=2,a、b成30°角,在直线a上取一点P,使PA=4,求P到直线b的距离.

  13. 【解题回顾】(1)本题关键是怎样添作辅助平面和辅助【解题回顾】(1)本题关键是怎样添作辅助平面和辅助 线.解法类似于课本例题. (2)运用面面垂直性质和三垂线定理得到所求距离,再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出距离.

  14. 3.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 (1)求点A到平面的距离;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3)求平面与平面的 距离; (4)求直线AB与平面的距离.

  15. 【解题回顾】(1)求距离的一般步骤是:一作,二证,三计算.即先作出表示距离的线段,再证明它就是要求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其中第二步的证明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解题回顾】(1)求距离的一般步骤是:一作,二证,三计算.即先作出表示距离的线段,再证明它就是要求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其中第二步的证明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 (2)求距离问题体现了化归与转化的思想,一般情况下需要转化为解三角形.

  16. 4. 已知如图,边长为a的菱形ABCD中,∠ABC=60°,PC⊥平面ABCD,E是PA的中点,求E到平面PBC的距离.

  17. 【解题回顾】解答求距离的问题,注意距离之间的相互转化,有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解题回顾】解答求距离的问题,注意距离之间的相互转化,有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返回

  18. 延伸·拓展 5. 如图所示,已知ABCD是矩形,AB=a,AD=b,PA ⊥平面ABCD,PA=2c,Q是PA的中点. 求:(1)Q到BD的距离; (2)P到平面BQD的距离.

  19. 【解题回顾】直接法和间接法是求点面距离的常见求【解题回顾】直接法和间接法是求点面距离的常见求 法,无论哪种方法都体现了化归思想. 返回

  20. 误解分析 1. 距离离不开垂直,因此求距离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论证线面关系(平面与垂直)与解三角形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作、证、算、答”是立体几何计算题不可缺少的步骤,尤其是证明那一步. 2. 在课前热身1和4中,都要分类讨论,不要遗漏. 返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