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oak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 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计算机却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学校的主业,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但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做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计算机却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学校的主业,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但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做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 如何具体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整合,如何具体实现整合,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一些不同的做法,但最主要的可能还在于对课程整合的目标价值观的微妙差异。

  3. 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在做法上,强调3个要点:一是软件方面寻求合适的教学平台,提倡教师利用现有平台,而不提倡教师人人做课件;二是相应的教师培训,一方面应着重提倡一般化的基本技能培训,如对Office基本组件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学科素养、学科教学论及教育技术理论(如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三是在教师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实施课程整合。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

  5. 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 现在,很多人总将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大约是从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7. 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大约是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

  8. 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且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

  9. 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IITC),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所以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当然,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CAI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某种工具,所以“整合”也并不完全排斥CAI。不过,整合过程中运用CAI课件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CAI运用还是有所不同。

  10. 对于不同学科,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指通过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自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体地来说,又可以分为以下内容:1、从互联网下载资料。2、引用网页上的图片、文字资料。3、信息加工、整理的能力。4、基本写作技能。5、从网络上查找资料的能力。6、PowerPoint、Word、FrontPage的使用。教师提供有关内容的网站地址。作品内容与学习目标相吻合,布局设计精美,有自己的风格。对于不同学科,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指通过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自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体地来说,又可以分为以下内容:1、从互联网下载资料。2、引用网页上的图片、文字资料。3、信息加工、整理的能力。4、基本写作技能。5、从网络上查找资料的能力。6、PowerPoint、Word、FrontPage的使用。教师提供有关内容的网站地址。作品内容与学习目标相吻合,布局设计精美,有自己的风格。

  11. 模式二: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水平同时得到提高。如作文课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以下教学设计:1、懂得围绕要表达的意思选材、剪裁。2、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安排材料。3、根据所选材料组织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连贯。4、会浏览网页。5、Word的使用。6、观察仔细,思路开阔,内容具体。7、组织材料地能力。模式二: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水平同时得到提高。如作文课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以下教学设计:1、懂得围绕要表达的意思选材、剪裁。2、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安排材料。3、根据所选材料组织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连贯。4、会浏览网页。5、Word的使用。6、观察仔细,思路开阔,内容具体。7、组织材料地能力。

  12. 模式三:研究型课程。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信息的搜集、鉴别、整理,并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协作的过程中获得学科知识。此类模式,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通常的研究型课程可以设计如下: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2、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3、写出考察体会或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4、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5、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6、基本的写作技能。7、PowerPoint、Word和FrontPage的使用。8、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学生准备材料。9、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10、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11、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12、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模式三:研究型课程。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信息的搜集、鉴别、整理,并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协作的过程中获得学科知识。此类模式,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通常的研究型课程可以设计如下: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2、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3、写出考察体会或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4、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5、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6、基本的写作技能。7、PowerPoint、Word和FrontPage的使用。8、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学生准备材料。9、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10、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11、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12、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十二种具体形式 一、演示式: 演示式是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仪或电视终端连接起来,面向整个课堂进行教学,其关键是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演示着教学内容,鼠标轻点之间,画面飞扬,形象生动,重点、难点、疑点顿时迎刃而解。这就是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的课堂演示教学模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信息呈现工具,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或营造某种特定的气氛。

  14. 二、反馈式: 反馈式是指学生在进行网上练习时,教师利用计算机与网络优势,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实现因人、因材、因学而教;教师利用检测系统,对现场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分析,并对共性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信息技术的引入减少了以往学生信息反馈的环节,缩短了反馈时间,减少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提供了更多的反馈方式,可以实现对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和综合性分析,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为教学提供更具科学性的依据

  15. 三、协作式: 协作式是老师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并且给每个组都分配了学习任务,于是同学们在课内外互教互学,合作教育。既协作,又竞争。 四、探究式: 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充满好奇与神秘的,他们很乐意自己去探究未知的世界。老师们针对这一特点,往往会创设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一项任务,并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因特网资源,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16. 五、发现式: 所谓发现式学习模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或有价值的线索,让其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得出有意义或有价值的结论。信息技术在这里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主要运用于虚拟、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17. 六、讨论式: 设想一下,在无限宽广的互联网上,在无限延伸的时空领域里,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一块儿来讨论同一个问题,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譬如英国某中学的老师在讲述《影子》课程时,在BBS站发布帖子,发动全世界各个有条件的中学进行共同研讨,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进行统一的试验,并将结果统一收集,最后得出不同影长的数据,要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学生借助网络很快都找到了答案。从而充分认识了时区的差异和季节的变换。

  18. 七、竞技式: 竞技式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主题在课前进行知识准备,在课堂上进行知识或技能竞赛的教学形式。学科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竞赛的技能工具,让学生针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课件要求界面好、交互功能强、师生互动好、教学反馈快。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以多种形式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游戏为依托,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大容量、高速度完成枯燥的知识点的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乐不知疲,目不暇接,紧紧张张、开开心心上完一节课,真正实现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目标。

  19. 八、游戏式: 妙趣横生的电脑游戏是孩子们所迷恋不已的,而在课堂上,通过智力游戏,将英语单词、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映入到孩子们的脑海里,则可以取到去其糟粕,扬其精华的效果。 九、研究式: 所谓研究式模式,又称研究性学习式,是指学生针对某一个专题,应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自主开展调查、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研究成果或形成研究报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务、过程、目标全部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仅仅起到指导、监控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贯串于整个过程。

  20. 十、答辩式: 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我校尝试开发了以培养创造精神为目标的个性特长课,在这种课程的最后阶段,都要进行论文答辩,为了充分展示研究成果,学生们都会应用信息技术将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或网站,或者编成报纸向评委展示,并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

  21. 十一、个别式: 我们知道,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都是学生通过听教师口头讲述获得的,学生多半是在听数学,然而,数学课也可以做实验吗?可以的。我们可以通过个别化学习式来实现。这种模式一般是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CAI软件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课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反馈和要求进行个别化教学,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2. 十二、表演式: 小孩子似乎天生就有一种表演欲,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表演,喜欢在表演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获得快乐。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设置故事情景,或重现生活场景,创造一种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为孩子们提供一片极为丰富的表演天地,激发、引导他们参与,让他们在生动的表演中理解、体验和感受。

  23.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为了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也被称作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这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是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获取和筛选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为了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也被称作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这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是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获取和筛选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