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k likes | 1.63k Views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呼吸系统总论.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约占内科疾病的 1/4 ,病死率 较高,主要死因是肺癌,各种肺炎,肺结核,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疾病。. 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病因. 一、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与疾病的关系 (一)呼吸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系统。 (二)呼吸系统有低压,低阻,高容量的生理特点。 ( 三)全身不良因子可以非常方便地进入肺脏。. 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和主要的相关因素 (一)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二)病因: ( 1 )各种微生物的感染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 ( 2 )非感染因素:过敏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
E N D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 呼吸系统总论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约占内科疾病的1/4,病死率 较高,主要死因是肺癌,各种肺炎,肺结核,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疾病。
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病因 • 一、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与疾病的关系 • (一)呼吸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系统。 • (二)呼吸系统有低压,低阻,高容量的生理特点。 • (三)全身不良因子可以非常方便地进入肺脏。
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和主要的相关因素 • (一)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 (二)病因: • (1)各种微生物的感染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 • (2)非感染因素:过敏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 • (3)理化因素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 呼吸系统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 • 一、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 常见的症状,是气管-支气管受刺激的反射活动。 • (一)咳嗽的原因: • (二)咳嗽轻重: • (三)咳嗽的时间:
二、咳痰--因某种原因使气管-支气管产生过多的粘液则成为痰,正常每天咳痰量为少不了10ml,咳嗽可分为白色泡沫痰,脓性痰或血性痰。二、咳痰--因某种原因使气管-支气管产生过多的粘液则成为痰,正常每天咳痰量为少不了10ml,咳嗽可分为白色泡沫痰,脓性痰或血性痰。 • (一)慢支的咳嗽: • (二)肺炎: • (三)厌氧菌感性肺炎: • (四)大叶性肺炎: • (五)肺水肿:
三、 咯血--是内科急症的常见症状,大量咯血可至窒息死亡。 • (一)咯血的程度:与疾病的轻重有时无关,从轻到重分别为痰中带血,血痰,小量咯血,大量咯血。 • (二)咯血的原因:
四、胸痛——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胸膜肺性胸痛,由于胸膜受到刺激而引起,为一种局限性锐痛,与呼吸有明显关系,吸气时加重,以腋前部最为明显,因为此处胸廓的扩张度最大。四、胸痛——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胸膜肺性胸痛,由于胸膜受到刺激而引起,为一种局限性锐痛,与呼吸有明显关系,吸气时加重,以腋前部最为明显,因为此处胸廓的扩张度最大。 • 胸痛常见于——
五、呼吸困难——供氧量严重不足时产生呼吸困难。由于肺脏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多。五、呼吸困难——供氧量严重不足时产生呼吸困难。由于肺脏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多。 • 呼吸困难常见于——
第三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 • 一、物理诊断:是通过医生的询问、视、触、叩、嗅诊来判别病变的一种方法,是每一位从医者的基本功。 • 用物理诊断的方法可以了解病史、症状、治疗过程、病变程度、部位及大概范围、分泌物的性质等。
(一)问诊:主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及主要症状、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等。(一)问诊:主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及主要症状、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等。 • (二)体格检查: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可以了解病变的部位、性质及范围。
二、放射线诊断:普通胸部χ线片可以了解病变部位、范围及病变的基本性质。二、放射线诊断:普通胸部χ线片可以了解病变部位、范围及病变的基本性质。 • 三、痰液检查:主要目的是做细菌培养和脱落细胞检查 • 四、肺功能检查:主要判断病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情况,还可以对疾病程度的判断治疗的观察、预后的估计,常用的是肺功能检查。见表2-2-1
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 纤维支气管镜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其优点是在直视下观察病变的情况,选择所需标本及进行某些治疗,还可以行经支气管镜活检、肺泡灌洗等。 • (一)适应症 • (二)禁忌症 • (三)常见并发症
第四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进展 • 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 一、抗感染 • (一)抗菌药物在呼吸系统内的分布:正常人在全身给药后,支气管和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是同期血浓度的1/30~1/40,提示有肺—血或支气管—血屏障的存在。 • 抗生素进入肺组织的量与疗效密切相关。
(二)常见抗菌药物有六大类 • 1、青霉素 • 2、头孢菌素 • 3、其它β—内酰胺类 • 4、大环内脂类 • 5、氨基糖类 • 6、喹诺酮类
(三)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抗菌素的合理使用是指在明确抗感染的情况下,选用适当的、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使用合适的剂量、途径及疗程,以达到控制肺部感染和杀灭致病菌的目的,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及病原菌耐药性产生。达到上述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三)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抗菌素的合理使用是指在明确抗感染的情况下,选用适当的、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使用合适的剂量、途径及疗程,以达到控制肺部感染和杀灭致病菌的目的,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及病原菌耐药性产生。达到上述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病原学诊断 • 2、经验治疗前的病原学判断 • 3、经验性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 • 4、给药途径与疗程的选择 • 5、用药的特殊性
二、氧气治疗:是呼吸道系统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给氧方法有三种。二、氧气治疗:是呼吸道系统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给氧方法有三种。 • (一)鼻导管给氧 • (二)面罩给氧 • (三)高压给氧 • 三、湿化治疗 • 四、祛痰镇咳
五、解除支气管痉挛:根本方法是祛除病因,该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和解除平滑肌的痉挛。五、解除支气管痉挛:根本方法是祛除病因,该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和解除平滑肌的痉挛。 • (一)抗炎性平喘药 • (二)气道舒张剂 • (三)免疫治疗药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及展望 • (1)减少呼吸系统的疾病发病率,主要在于预防。 • (2)定期检查身体,防患于未然。 • (3)近20年来,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与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 (4)展望未来。
第二章 支气管炎第一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多见于寒冷季节,各年龄均可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可以由病毒、细菌直接感染,也可以由上呼吸道感染蔓延所致。 • 常见的致病菌有: • 病理 • 主要病理变化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及浆液渗出,伴有细菌感染时,可有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 起病较急,症状轻重不一,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如细菌感染较重,痰量明显增多、咳嗽加重,会出现脓痰。 • 肺部特征,可有呼吸音粗糙及散在的干湿性罗音。 •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血象和χ线胸片可做出诊断。 • 治疗 • 一、一般治疗 • 二、对症治疗 • 三、抗菌药物治疗,常用β—内酰胺抗菌素或大环内脂类抗菌素。
一般感染时,PG80~160万u/天, • 感染较重时,PG240~2000万u/天,分4~6次滴注。 • 红霉素250mg、Q6h,感染较重时1~2g加入5%GS250ml,分3~4次滴注。 •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0.1~0.2g ivdrip Bid • 预防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层、基底层、外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化,污染的大气中有很多有害的物质。 • 二、吸烟:吸烟与慢性发病密切相关。 • 三、感染:是慢支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多为细菌性感染。 • 四、过敏因素:与遗传有关。
五、机体本身因素: • (一)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 (二)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 • (三)营养因素。 • (四)遗传因素。
病理 • (一)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首先受到损伤是纤毛—粘膜系统。 • (二)由于长期炎症损害,粘膜下的平滑肌萎缩或肥大,软骨萎缩、纤维化、钙化至骨化。 • (三)这些病变可使气管道变窄,甚至出现活办样改变,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引起慢阻肺→肺性心。
临床表现:慢支的主要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咳、痰、喘、炎四个字。临床表现:慢支的主要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咳、痰、喘、炎四个字。 • 一、症状 • (一)咳嗽—是慢支的特征表现,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气道内存在的分泌物或异物均可引起咳嗽。 • (二)咳痰—慢支痰的特点是大量白色泡沫样,静置后可分为三层,上层为泡沫层,中间为浆液层,下层为沉渣层。
(三)喘息 • (四)反复发作(炎) • 二、体征:早期无体征,随病程进展可出现肺气肿体征。 • 三、临床分型和分期 • (一)分型:单纯型、喘息型 • (二)分期: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
实验室检查 • 一、血液检查 • 二、痰液检查 • 三、胸部χ线检查 • 四、肺功能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一、诊断:根据咳嗽、咳痰伴喘息,每年发作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可排除其它肺部疾病引起的咳、痰、喘。 • 二、鉴别诊断 • (一)肺结核 • (二)支气管哮喘 • (三)支气管扩张
治疗 • 慢支的治疗原则是:祛除病因、控制感染、祛痰镇咳、综合处理。 • 一、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 (一)抗感染: • 常用的有青霉素,头孢唑啉0.5~1g iv或静滴,Tid—gid;头孢噻肟1~2g im、iv或静滴;头孢哌酮1~2g im、iv或静滴Bid。应作过敏实验。
(二)祛痰镇咳:以化痰为主,如α-糜蛋白酶5mg加入0.9%NaCl 10ml中雾化吸入,Bid;如甘草流浸膏2~5ml 口服,3次/天。 • (三)平喘:如沙丁胺醇2~4ml 口服,3次/日;氨茶碱0.1~0.2口服,3次/天;或用氨茶碱0.25+50%G.S40cc,iv。 • (四)对症治疗
二、临床缓解期的治疗:加强身体锻炼,提高疾病的能力。二、临床缓解期的治疗:加强身体锻炼,提高疾病的能力。 • 预防和预后
第三章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气道远端(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并伴有气腔壁破坏、肺弹性减退及肺容积增大的一种疾病。 • 临床上将肺气肿分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老年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间隔旁侧肺气肿、灶性肺气肿、大泡性肺气肿。以慢性肺发病率最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病因:很复杂,常继发于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尘肺,以慢支最多见。 • 二、发病机制 • 大多认为与慢支气管道阻塞,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及肺修复异常有关。
具体发病机制可能是: • 1、慢支导致管腔狭窄和不完全阻塞,通气受阻。 • 2、炎症波及肺泡壁,支气管弹性纤维、软骨等致支架结构破坏;炎症侵犯血管内膜,加之肺内压力上升,使毛细血管变细和闭塞,血供障碍等可使肺组织弹性下降。
3、炎症及吸烟等因素能使肺内蛋白酶解水,特别是弹性蛋白酶增加,这些酶可致肺实质的大分子断裂,使肺泡壁破坏。3、炎症及吸烟等因素能使肺内蛋白酶解水,特别是弹性蛋白酶增加,这些酶可致肺实质的大分子断裂,使肺泡壁破坏。 • 4、慢支及长期吸烟者抗蛋白酶系统的活性受到抑制,所以容易发生肺气肿。
病理和病理生理 • 一、肺的变化(分为4型) • (一)小叶中央型,多见于肺上部。 • (二)全小叶型 • (三)间隔旁型 • (四)不规则型 • 二、肺血管和心脏的变化 • 三、肺功能变化 • 慢支阻塞性肺气肿病人RV/TLC增加;FEV1.0/FVC降低,气速指数<1。
临床表现 • 一、症状:临床常用“气短”来描述肺气肿病人的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的气短是肺气肿最重要最具体诊断的症状。 • 临床上将阻塞性肺气肿分为两型 • (一)气肿型:又称PP型、A型、无绀喘息型,以肺气肿为主要表现,炎症表现不明显。
(二)支气管炎症:又称BB型、B型、红喘型、紫绀臃肿型,以支气管炎症表现为主,肺气肿病变较轻。(二)支气管炎症:又称BB型、B型、红喘型、紫绀臃肿型,以支气管炎症表现为主,肺气肿病变较轻。 • 二、体征:视诊可见桶状胸,双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诊觉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肺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扣击;听诊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并发感染时可闻及干湿罗音。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一、χ线胸片检查: • 双肺透光度增加,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外带肺纹理纤细、稀疏,内带肺纹理常增强。心脏多呈垂直位。 • 二、肺功能 • 通气功能异常,常见为FEV 1.0% <60%,MVV<80%,RV/TLC >40%
三、血气分析 • PaO2下降, PaO2正常或上升,有不同程度的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 诊断 • 凡有慢支原发病,逐渐加重的气短,出现肺气肿体征及χ线肺气肿影象,若肺功能符合以下指标:RV/TLC>40%, FEV 1.0%<60%, MVV<80%,且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肺功能不能改善,肺气肿即可成立。
并发症 • 一、自发性气胸 •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三、呼吸衰竭 • 四、胃溃疡 • 五、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治疗 • 一、积极控制原发病 • 二、改善营养状态 • 三、呼吸训练 • (一)体育训练 • (二)呼吸肌训练 • (三)家庭氧疗 • 四、手术治疗
第四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由于慢性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A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一类心脏疾病。
病因 • 一、支气管-肺疾病:阻塞性支气管-肺疾病为最常见的病因,占80%以上。 • 二、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 三、肺血管疾病及其他:
发病机制 • 一、肺A高压形成: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缺O2,CO2潴留,酸碱平衡失调→肺小A收缩,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增加→使循环阻力增加,成为肺A高压形成的功能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