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 一 ) 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 二 ) 历史沿革. 淋之名,始见于 《 素问 · 六元正纪大论 》 ,称为 “ 淋閟 ” 《 金匮要略 ·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 称 “ 淋秘 ” ,并在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 中进行了描述: “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 《 中藏经 》 出现对淋证分类的雏形: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现在临床沿革有五淋。. ( 三 ) 范围.

nuru
Download Presentation

淋证水肿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淋证水肿

  2.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3. (二)历史沿革 淋之名,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为“淋閟”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称“淋秘”,并在《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中进行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中藏经》出现对淋证分类的雏形: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现在临床沿革有五淋。

  4. (三)范围 西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乳糜尿等,当临床表现为淋证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5. (四)病因病机 1.病因:膀胱湿热;脾肾亏虚;肝气郁滞。 2.病机:实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虚证: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

  6. (四)病因病机 3.病位:主脏在肾、膀胱,与肝、脾有关。 4.病性: 实证——膀胱湿热,砂石结聚,气滞不利 虚证——脾肾不足

  7. (五)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热淋——小便频、数、热、痛,尿色黄赤。 石淋——小便艰涩,尿中砂石,尿道疼痛,尿血。 气淋——小便涩滞,淋漓不尽。

  8. (五)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血淋——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血块。 膏淋——小便混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 劳淋——小便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9. (五)辨证论治 2.治疗原则 总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10. (五)辨证论治 3.具体治疗方法(实证) 膀胱湿热(清热利湿) 热灼血络(凉血止血) 砂石结聚(清热通淋排石) 气滞(利气疏导)

  11. (五)辨证论治 脾虚(健脾益气) 肾虚(补虚益肾) 3.具体治疗方法(虚证)

  12. (五)辨证论治 热 淋 [病因]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所致。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 [主方] 八正散加减。

  13. (五)辨证论治 石 淋 [病因] 多由湿热煎熬尿液,结为砂石。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主方] 石韦散加味。

  14. (五)辨证论治 气淋实证 [症状] 以小便涩滞,淋沥不宣为证候特点。 [治法] 利气疏导。 [主方] 沉香散。 气淋虚证 [症状] 以尿有余沥,少腹坠胀为证候特点。 [治法] 益气升提。 [主方] 补中益气汤加味。

  15. (五)辨证论治 血淋实证 [症状] 尿中有血,或尿时夹有血块,疼痛满急 加剧,小腹涩痛。 [治法]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主方] 小蓟饮子合导赤散加减。 血淋虚证 [症状] 尿色淡红,疼痛涩滞不甚显著。 [治法] 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主方] 知柏地黄丸。

  16. (五)辨证论治 膏淋实证 [症状] 小便混浊如泔水,尿道热涩疼痛。 [治法]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主方] 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膏淋虚证 [症状] 以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 [治法] 补虚固涩。 [主方] 膏淋汤加减。

  17. (五)辨证论治 劳 淋 [病因] 多是脾肾两虚,湿浊留恋不去而成。 [症状] 以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 止,遇劳即发为证候特点。 [治法] 健脾益肾。 [主方] 无比山药丸加减。

  18. (一)水肿的概念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19. (二)历史沿革 《内经》中称为“水”,分为风、石、涌水。 《金匮要略》称“水气”,按病因、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五脏症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水肿》篇才讲其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20. (三)范围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出现的水肿,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21. (四)病因病机 1.病因:阳水——风邪外袭,水湿浸渍,湿毒浸淫。 阴水——饮食劳倦,脾肾两虚。 2.病机:阳水——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阴水——脾肾两虚,气化无权。

  22. (四)病因病机 3.病位:肺、脾、肾。 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 4.病性:阳水属实;阴水属虚。

  23. (五)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风水泛滥水肿——眼睑浮肿,继则全身。 水湿浸渍水肿——浮肿按之没指,身体困重。 湿热壅盛水肿——皮肤绷紧光亮,烦热口渴。

  24. (五)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湿毒浸淫水肿——小便不利,身发疮痍。 脾阳虚衰水肿——水肿按之凹陷,腹胀便溏。 肾阳虚衰水肿——腰以下肿甚,腰痛膝软。

  25. (五)辨证论治 2.治疗原则 阳水——发汗,利小便 阴水——健脾,温肾

  26. (五)辨证论治 风水泛滥 [症状]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 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 便不利等症。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主方] 越婢加术汤。

  27. (五)辨证论治 湿毒浸淫 [症状]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 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 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主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28. (五)辨证论治 水湿浸渍 [症状] 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 重,胸闷,纳呆,泛恶,起病缓慢,病程较 长,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主方] 五皮饮合胃苓汤。

  29. (五)辨证论治 湿热壅盛 [症状] 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 热口渴,小便短赤量少,或大便干结,舌 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 分利湿热。 [主方] 疏凿饮子。

  30. (五)辨证论治 脾阳虚衰 [症状] 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腹胀 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 短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 温阳健脾,利水消肿。 [主方] 实脾饮。

  31. (五)辨证论治 肾阳衰微 [症状] 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 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 冷,怯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质淡胖, 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主方] 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

  32.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