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656 Views
第 13 章 联结金融与经济体系的 IS——LM——FE 模型. 13. 1 IS—LM—FE 模型的一些假设 13. 2 IS 曲线 13. 3 产出决定:充分就业曲线 FE 13. 4 LM 曲线 13. 5 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同时均衡: IS—LM—FE 模型. 13. 1 IS—LM—FE 模型的一些假设. 13. 1. 1 市场的分类 IS—LM—FE 模型是一个关于产品劳务市场和金融资产市场相互关系的模型。
E N D
第13章 联结金融与经济体系的IS——LM——FE模型 • 13. 1 IS—LM—FE模型的一些假设 • 13. 2 IS曲线 • 13. 3 产出决定:充分就业曲线FE • 13. 4 LM曲线 • 13. 5 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同时均衡:IS—LM—FE模型
13. 1 IS—LM—FE模型的一些假设 • 13. 1. 1 市场的分类 • IS—LM—FE模型是一个关于产品劳务市场和金融资产市场相互关系的模型。 • 我们首先做一个简化,即我们只关注某一个时期的产品和金融市场的均衡。考虑到各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经济学家用一般均衡来解释经济中的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结果。 • 我们模型做的另一个简化是把所有个别市场归纳为三大类(1)产品市场;(2)货币市场;(3)非货币资产市场。
13. 1. 2 IS—LM—FE模型的构造步骤 • 我们通过三步来构建IS—LM—FE模型,这三步符合我们对市场的分类,也有助于分析我们感兴趣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 首先,我们考察对当期产出的需求并构建IS曲线; • 其次,我们考察厂商们提供当期产出的意愿并构建FE曲线; • 再次,我们来确定个人持有货币和货币资产的意愿并构建LM曲线。 • 最后,我们把这些曲线结合起来,就得到了一个描述经济社会的均衡模型,就可以观察改变均衡的因素。通过IS—LM—FE模型,我们就可以预测货币政策变化对产出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
13. 2 IS曲线 • 我们首先通过描述个人和厂商的行为来考察商品和劳务市场。在考察个人决定消费多少、储蓄多少和厂商决定在资本设备中投资多少时,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利率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式,称为IS曲线。
13. 2. 1 储蓄、投资和总需求的关系 国民消费C,国民投资I,政府购买G ,Y表示商品的供给数量 . • 当本期供给的产出等于总需求时,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 Y=C+I+G • 方程(13.1)两边同减去C和G,我们得到: • Y-C-G=I • 投资代表了企业资本投资的增加。等式左边Y-C-G,代表居民户或政府当期没有消费掉的产出,也就是国民储蓄S,因此Y-C-G=S,当商品市场处于均衡时,国民储蓄和投资相等。 • 即 S=I
13. 2. 2 国民储蓄的决定因素 • 第一,当期收入。 • 第二,预期未来收入。 • 第三,预期实际利率。 • 第四,政府购买。 • 13. 2. 3 国民投资的决定因素 • 企业投资于资本资产的目的是增加未来的利润。决定国民投资规模大小的两个因素是投资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和预期实际利率。
13. 2. 4 构建IS曲线 • IS曲线描绘了对当期产出的总需求与实际利率的一般关系,在IS曲线上的每一个点,意愿的储蓄等于意愿的投资,也就是说,IS曲线表示使商品供需相等的当期产出和实际利率的组合。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在更高的当期产出水平上,当期的储蓄上升,要求实际利率下降以恢复商品市场的均衡。
13. 2. 5 开放经济的IS曲线 • 我们对大国开放经济中IS曲线的讨论说明,如果储蓄在国与国之间是完全流动的,国内储蓄就不一定要等于国内投资。储蓄会流向那些收益率最高的经济,世界范围内的预期收益率将趋于相等(对金融工具在风险、流动性和信息特征方面的差别加以综合考虑),结果便是随着一国的储蓄增加出现的不是国内的利率降至世界水平之下(从而增加国内投资),而是有些资本外流到国外。 • 小国开放经济的IS曲线水平位于世界利率水平rw上。小国开放经济在实际利率水平上可以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借进贷出。小国开放经济的任何产出值总是与均衡的实际利率相一致的。
13. 2. 6 IS曲线的移动 • 对商品需求的增减会改变每一当期产出水平上的实际利率,因而会使IS曲线移动,实际利率的这些升降可能是由决定意愿储蓄和投资的因素之一的增减而引起的,如:当期的和预期的未来收入,政府支出或者预期的资本的未来盈利能力。这些因素之一的数量上的增加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通过提高使每一给定产出水平上的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实际利率)。
13. 3 产出决定:充分就业曲线FE • 13. 3. 1 FE线的含义 • 资本存量反映了历史积累的投资量。因此我们假定资本存量是固定不变的,新投资也被包含进来作为未来使用的资本存量。为简便起见,我们还假定可变因素的供给也是固定不变的(稍后,我们将考察长期内厂商可以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时的产出水平)。因此,当期经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就是运用所有现有生产要素而达到的产出水平,而不管实际利率是多少。因此它固定于图13-3的Y*处,由此得到的垂线称作充分就业(FE)线。IS曲线和FE线交点代表了商品市场的均衡。
r(%) FE • IS • 0 Y*=5000 Y r* = 4
13. 3. 2 FE线移动的因素 当期产出受现有生产要素效率的影响。资本或劳动的当期生产力提高将FE向右移动。例如,如果每一个人今年每时每刻都更努力地工作,当期生产力水平会提高,将FE线向右移动;与此相反,未预期到的油价提高则降低了用能源做动力的机器的效率,将FE线移向左边。虽然预期未来生产力的变动影响投资和IS曲线,它们并不影响当期产出。只有既有的要素的生产效率才影响当期产出。
13. 4 LM曲线 我们现在转到构建揭示金融体系和经济之间关系模型的第三步。在这部分中,我们构建LM曲线,该曲线表明了当资产市场处于均衡时,利率和产出水平之间图形上的关系。 我们通过把资产市场划分为货币市场和非货币资产市场而简化我们对该市场的分析。只有当非货币资产市场也处在均衡状态中时,货币市场才处于均衡状态中。我们首先建立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时的条件。
13. 4. 1 资产市场均衡及其简化 • 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如股票和债券)的存在给储蓄者们提供了组合他们财富的几种选择。例如,某君非要决定在货币和非货币资产之间搭配他的财富不可,他对货币金额的需求Md ,加上他对非货币资产的需求Nd,等于他的总财富W,即 • Md+Nd=W • 每一居民户和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资产组合决策。当货币和非货币资产的供需数量相等时,货币市场和非货币资产市场就处于均衡中。因此,对整个经济而言,从需求方面看,对货币余额的总需求Md与非货币资产的总需求Nd之和等于总财富W,即 • Md+Nd=W (13.3) • 从供给这方面来看,总财富W等于货币总供给数量Ms加上非货币资产的总供给数量Ns,即 • Ms+Ns=W (13.4) • 因为市场机制能够保证在均衡中,资产的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我们就可以使(13.3)式等于(13.4)式。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这两种资产市场之间的关系式。 • (Md—Ms)+(Nd—Ns)=0,或 • Md—Ms=Ns—Nd (13.5)
13. 4. 2 构建LM曲线 • 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那么LM曲线相对平坦;反之则反是。 • 在LM曲线的任何点上,货币的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然而,如同IS曲线,只有LM曲线上的点代表了资产市场的均衡。
13. 4. 3 LM曲线的移动 • 当我们分析IS曲线时,我们看到除了产出和实际利率以外,其他变量的变动也可以使IS曲线移动,对LM曲线来说也是如此,造成LM曲线移动的变量就是: • 第一,货币余额供应量M的变化。 • 第二,价格水平P的变化。 • 第三,货币名义收益的改变。 • 第四,预期通胀率的改变。
13. 5 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同时均衡:IS—LM—FE模型 • 13. 5. 1 IS—LM—FE中的静态均衡点 • FE线表示经济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当期产出。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经济中的实际利率使储蓄等于投资,居民户和企业也对其资产在货币和非货币资产之间的组合搭配感到满意。在IS曲线和FE线的交点,当期产出与经济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一致的。 • 当IS曲线、FE线和LM曲线交于同一点时,金融体系和商品市场都是均衡的,这个均衡点就确立了当期产出和实际利率水平。在使当期产出的供给等于当期产出的需求的实际利率处,经济达到均衡。
13. 5. 2 IS—LM—FE中的比较静态均衡 • IS曲线,FE线或LM曲线的移动使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均衡发生变动。以下我们分别考察这些变动的经济结果 • 第一, IS曲线的移动。 • 第二,FE曲线的移动。 • 第三,LM曲线的移动。
13. 5. 3 恢复均衡:价格水平的调整与实际余额效应 • 现在让我们假定价格在长期内是灵活可变的,我们再转向考察我们前边分析过的IS曲线,FE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 • 第一,IS曲线移动的价格效应。 • 第二,FE曲线移动的价格效应。 • 第三,LM曲线移动的价格效应。
13. 5. 4 货币中性 • 我们关于货币供给的改变影响均衡的结论表明了名义货币供给的每一百分点的增加会造成物价水平同幅度的上升,而实际货币余额保持不变。货币长期对经济的这种不变的影响被称作“货币中性”。货币中性说明名义货币供给量的一次临时变动只影响诸如名义产出和价格水平这样的名义变量。实际产出和实际利率则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