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 二 ) 引领性技巧 含义 : 指工作者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的技巧。

( 二 ) 引领性技巧 含义 : 指工作者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的技巧。 目的:是促使案主在相关主题上作具体、深入、有组织的表达和探讨,增进工作者对案主的认识和了解,协助案主做深入的自我了解。 1 、澄清 ( 1 )澄清的含义:澄清是指工作者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作更详细、清楚的解说,使之成为清楚、具体的信息。 面对模糊的问题,工作者以“何人、何时、何事、有何感觉、有何想法、发生了什么事情、如何发生的”等问题协助案主更清楚地陈述。. ( 2 )澄清的功能

nuncio
Download Presentation

( 二 ) 引领性技巧 含义 : 指工作者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的技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二)引领性技巧 • 含义:指工作者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的技巧。 • 目的:是促使案主在相关主题上作具体、深入、有组织的表达和探讨,增进工作者对案主的认识和了解,协助案主做深入的自我了解。 • 1、澄清 • (1)澄清的含义:澄清是指工作者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作更详细、清楚的解说,使之成为清楚、具体的信息。 • 面对模糊的问题,工作者以“何人、何时、何事、有何感觉、有何想法、发生了什么事情、如何发生的”等问题协助案主更清楚地陈述。

  2. (2)澄清的功能 • A.可以澄清案主所表达的模糊不清的观念、情感及遇到的问题,明确了解案主的真实感受、真实事件。“我很烦”“我感到很绝望”。 • B.让案主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这样就有利于改善案主的状况。 • C.把话题引向深入,鼓励案主表达。 • D.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帮助案主学会澄清问题,当自己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去澄清,搞清楚的过程就是深入了解自己、表达自己的过程。

  3. (3)澄清的使用范围 • A.问题模糊时。 • B.过分概括化。 • C.概念不清。 • (4)注意事项 • A.当案主的叙述有多个含糊不清的地方时,工作者可以选择一个最关键的让案主澄清。 • B.工作者通过澄清技术,不仅要澄清问题,还要让案主学会就事论事,如何对事不对人,让其明白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的。 • C.工作者的回答应该是针对案主特殊的、此时此刻的情况的,不可随意给案主贴标签。如“我觉得你很自卑”,“你太情绪化了”

  4. 2、对焦 • (1)对焦的含义:将游离的话题、过大的谈论范围,或同时出现的多个话题收窄,找出重心,并顺其讨论。 • (2)目的: • A.减低离题、纷乱及模糊不清的状况,以促进在相关的主题 上作具体的讨论。 • B.引领案主从某一方面探讨问题,好让案主的谈话内容较有组织、探讨也较深入,不会停留在似是而非上 • C.协助案主理清讨论问题的次序,将问题逐一阐明。

  5. (3)运用: • A.在会谈过程中,留意谈话内容是否出现散乱,偏离话题、失去方向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工作者要把谈话的重点再次带回主题。 • B.在带回原来话题时,工作者不宜即时阻止或强行打断案主的说话,而应就先前的谈话略加回应,才能使对方感到受到尊重。 • C.相关的主题往往包含多个环节或部分,工作者可运用提问主动引导讨论朝某个方向发展。 • D.当案主同时提出数个问题时,工作者应就有关问题作一个摘要,然后协助案主选取一个首先集中讨论。

  6. (4)注意事项: • A.与鼓励技术有时会发生冲突。 • B.提高自觉性,避免自己把话题带离,或者不经意地让案主带离主题。 • C.案主同一时间谈及数个问题,需要对焦时,要尽量请案主参与决定问题的讨论次序。

  7. 3、摘要 • (1)含义:指工作者把案主过长的谈话或在不同部分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简要重点地摘述。 • (2)摘要的作用: • A.摘要可以使案主再一次有机会回顾、整合自己的叙述、信息。 • B.可以使工作者有机会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 C.协助案主产生新的看法,设定处理问题的新目标。 • D.使会谈有一个喘息的机会。 • E.用于转移话题或进入新的主题。

  8. (3)摘要的使用范围 • A.一小段时间谈话后 • B.要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 • C.某次谈话结束前 • D.每次会谈开始前 • E.也可以放在一个阶段或者整个会谈结束时。 • (4)注意事项 • A.工作者不宜长篇大论地重述案主的话 • B.只需把案主谈及的主题重点摘出即可 • C.可以向案主查证摘要是否正确,并让案主否定、接纳、修订工作者的摘要。

  9. 4、询问 • (1)询问的重要性和功能: • 在会谈过程当中,询问引导着沟通的进展,无论是要了解案主的各种情况还是想控制谈话的内容,都要使用询问的方法。但是询问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问题提的妥当与不妥当,关系很大,提的好可以促进专业关系的发展,增进交流,使案主感到被理解,问题提得不好,可能伤害双方的关系,使案主有被审问的感觉。 • 询问包括封闭性询问和开放性询问。

  10. (2)封闭性询问 • 封闭性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提问,回答也是用“是” 、“否”等简单的回答。 • 封闭性提问的功能:常用来收集资料并加以条理化,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范围,当求案主的叙述偏离正题时,用来适当地中止其叙述。

  11. 封闭性提问存在的问题: • A.如果过多使用封闭性提问就会使案主陷入被动回答之中,会压制案主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使之沉默,甚至会有一种压抑感和被询问感。 • B.如果想当然地猜测案主的问题或原因,却又问不到位,案主会觉得你罗嗦,会导致案主的不信任。

  12. C.对暗示性比较高的人、对自己问题把握不准的人,封闭性询问会产生误导,会产生消极甚至暗示性作用。个案会谈应使案主有机会充分地表达自己,而封闭性询问剥夺了案主的这种机会,案主回顺着工作者的估计往下谈,却把事实情况掩盖了。C.对暗示性比较高的人、对自己问题把握不准的人,封闭性询问会产生误导,会产生消极甚至暗示性作用。个案会谈应使案主有机会充分地表达自己,而封闭性询问剥夺了案主的这种机会,案主回顺着工作者的估计往下谈,却把事实情况掩盖了。 • D.有的事情比较难回答、难判断,非要作出是非的回答,就难免加上主观臆测。

  13. (3)开放性询问 • 开放性询问:通常使用“为什么”、“如何”、“什么”、“怎么样”等词来发问,没有固定答案,让案主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予以详细地说明,他没有固定答案,容许案主自由地发表意见,从而带来更多的信息。 • 即”六W”:who,what,when,where,why,how

  14. 用不同的词语提问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 • 用“什么”询问能获得一些事实、资料,“你为解决这个问题作了什么?” • 用“如何”询问能会涉及一些事件的过程,“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 • 用“为什么”询问可以引出一些原因的探讨。“你能谈谈你们为什么分手吗?

  15. (4)询问时的注意事项: • A.询问的方式、语气要平和、礼貌、真诚,不能给案主被审问、被剖析的感觉 • B.询问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情况,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特别是对一些敏感性的问题的询问,要注意对方的接受程度,不宜表现出不当的兴趣。 • C.询问的问题要与案主的问题和咨询目标相关。 • D.询问之前,工作者要思考清楚自己要了解哪些问题,免得不着边际,甚至把谈话引到无关紧要的话题上。 • E.同样一句话,不同的神态、语气、不同的关系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6. (5)特别提示: • A.询问过多容易造成案主的依赖,工作者不问,案主就不说,案主很被动,很少说话,形成自我封闭,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的人。 • B.询问过多,会造成责任转移,本来工作过程应该是案主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可问多了,案主就会把责任转移给了工作者。

  17. C.容易产生不准确的信息,特别是封闭性询问,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案主,而把案主的思想掩盖了。C.容易产生不准确的信息,特别是封闭性询问,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案主,而把案主的思想掩盖了。 • D.询问的过多,案主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会导致防卫心理,特别是那些质问性的问题。 • E.避免多重提问,对一件事情如果从几个方面提问,案主就会顾不过来。 • F.避免诱导性提问,诱导性提问会认为增加回答的概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