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432 Views
抚顺一中 李娜.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和复原的探究性实验. 1. 教材内容分析 2. 关于教法与学法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4. 教学过程 5. 实验改进 6. 教学反思. 教材: 探究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1. 教材内容分析. 探究 不同试剂 不同浓度 设置下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 学生能力. 2. 关于教法与学法. 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过程. 情感. 2. 关于教法与学法. 目标组 潜力组 提高组. 蔗糖溶液. 醋酸溶液和 CaCl 2 溶液. NaCl 的溶液和 KNO 3 溶液.
E N D
抚顺一中 李娜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和复原的探究性实验
1.教材内容分析 • 2.关于教法与学法 • 3.教学重点和难点 • 4.教学过程 • 5.实验改进 • 6.教学反思
教材: 探究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 1.教材内容分析 探究不同试剂不同浓度设置下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
学生能力 • 2.关于教法与学法 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过程
情感 • 2.关于教法与学法 • 目标组 • 潜力组 • 提高组 蔗糖溶液 醋酸溶液和CaCl2溶液 NaCl的溶液和KNO3溶液 各组记录不同浓度对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所用时间的长短
3.教学重点和难点 • 用探究的方法寻找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
4.教学过程 • 1)发现问题 • 2)课前准备 • 3)分组探究 • 4)结果分析与交流
1)发现问题 生活现象:糖拌西红柿等 0.3g/mL蔗糖溶液发生质壁分离 小于或大于0.3g/mL呢? 其他溶液处理呢? 浓度要求与蔗糖溶液相同吗?
2)课前准备 探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 8个课题组 每个小组成员的6位同学分别记录一种浓度的溶液处理下植物细胞产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时间
3)分组探究 组内分工合作 记录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时间
3)分组探究 探究气泡的处理方法
3)分组探究 不盖盖玻片实验操作
0.3g/mL蔗糖溶液 吸水纸吸引 • 3)分组探究 液体进入盖玻片下的少 实验材料与液体接触过少 需要时间过多,甚至质壁不分离 不盖盖玻片,材料与液体充分接触
统计实验失败的结果、分析原因 可能浓度设置偏低,也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
4)结果分析与交流 目标组:蔗糖溶液 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60%。 • 10%和20%:至少需要1小时以上,一节课下来看不到质壁分离现象。 • 30%:约为10分钟,但时间太仓促。 • 40%:约为5分钟,学生既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实验,又能在短时间内观察到比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 50%:时间比用40%的蔗糖溶液短,但此浓度下多数细胞已经死亡。
4)结果分析与交流 潜力组:醋酸溶液和CaCl2溶液 醋酸溶液(mol/L):0.4、0.6、0.8、1、1.2、1.4 CaCl2溶液:1%、2%、3%、4%、5%、 6% • 以CaCl2溶液作为质壁分离试剂,渗透性强,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起始时间短,现象明显。 • 用1mol/L醋酸时,无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4)结果分析与交流 提高组(KNO3溶液)讨论结果
4)结果分析与交流 KNO3溶液结果总结
提高组: NaCl的溶液 NaCl溶液:2%、3%、4%、5%、8%、10%。 • 2%~5%NaCl溶液明显优于教材中介绍30%(0.3g/mL)的蔗糖溶液。 • 3%NaCl和4%NaCl溶液效果最佳。 • 10%NaCl:看到质壁分离而无复原现象。
目标组与提高组、潜力组 质壁分离复原操作的区别讨论交流
紫色洋葱表皮细胞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总结所需材料的要求 同种试剂处理不同材料,效果是否一样? 探究不同种类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科学施肥的原理
5.实验改进 • 在制作临时装片时,不盖盖玻片。从改进后实验结果看,克服了原实验耗时比较长的不足,达到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 关于实验材料,洋葱鳞茎最外层2~4层鳞叶外表皮呈现紫色,适合用作实验材料。也可改用内表皮细胞,用带颜色的试剂来观察实验现象,如亚甲基蓝和红墨水。 • 把“斯表皮”改为“切表皮和刮表皮”。给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紫色部分切框,得到的表皮上面很厚的无色的叶肉细胞。用刀片反复向前刮除表皮内表面的叶肉细胞。表皮紧紧地贴在叶片上,而叶肉细胞含有很多的水分,很脆,很容易去除,这样做大大地提高实验的速度和成功率。
5.教学反思 •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 未曾预约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