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574 Views
第一节 海域环境 一、海域划分:.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面积 473 万平方千米。 渤海 — 黄海: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 — 东海:长江口岸启东角,与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 东海 — 南海: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海底地势. 二、海底地势. 中国近海海域的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
E N D
第一节 海域环境一、海域划分: •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千米。 • 渤海—黄海: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 黄海—东海:长江口岸启东角,与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 • 东海—南海: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海底地势
二、海底地势 • 中国近海海域的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 • 大陆架: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东海约有2/3在大陆架上,南海的大陆架面积也占1/2以上,台湾岛以东大陆架狭窄,最宽处仅十几公里。 • 大陆坡: 东海、台湾以东海域与南海东部的陡窄的阶梯状大陆坡与海槽、海沟相伴存在。南海的大陆坡多呈阶梯状,坡底水深范围在800—4200米,坡度为2º40ˊ,最大坡度达4º。 • 海槽与陆缘盆地:东海和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南海有西沙海槽、中沙西 海槽、南沙海槽、礼乐西海槽等,大多是南海扩张而产生的裂谷。陆缘海盆分布在南海中部,深海平原长1500公里,宽处820公里北部海底平坦,水深3400—4000米,向南缓倾斜,中部水深4000—4300米,向西南倾斜,南部水深4300—4400米,其间有一系列近东西向或北东向的海山、海山群。黄岩岛为出露水面的海山。组成物多为玄武岩。
三、海洋水文(一)海水温度 1、影响因素:中国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受纬度、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等因素影响,变化比较复杂。 2、分布情况:海域水文的年平均值,渤海约为12℃,黄海约16℃,东海22℃上下,南海26℃左右。 1)渤海水温状况受大陆影响大,冬季各层水温呈均匀状态。沿岸浅水区每年均有短期结冰现象。 2)黄海冬季水温垂直分布均匀。 3)东海东部深水区终年受黑潮影响,冬季水温可达20℃。 4)南海位于热带,水温高,年变化小,夏季可达29℃,冬季大部分达23℃,北部也在16℃以上。
(二)海水盐度 • 影响因素: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人海河川径流量的大小、海流的性质和强弱,其次还受蒸发量的影响, • 分布情况:中国近海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渤海约为30‰,黄海约31.3‰,东海约33‰—34‰,南海在34‰以上。
(三)海流 中国近海海域的海流可以分为两大系统: 一、是外来的黑潮暖流; 二、是海域内生成的沿岸流和季风漂流。
(四)海域环境评价 海域环境优势: 1)区位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太平洋40多个国家与地区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期,经济发展速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全球经济重心逐步向东亚转移。我国位于太平洋西侧中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利用。 3)海水营养丰富,水质肥沃。 4)海洋环境类型多样,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 5)浅海、滩涂广阔 海域利用的不利因素: 1)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中国近海海域出现较多的自然灾害有台风、风暴潮、海冰、大风、大浪等。 2)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据联合国组织专门研究的预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全球海平面将持续上升。 3)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 4)赤潮。8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赤潮时有发生,外海也有发现,平均每年都有一二十起。
一、海洋生物资源(一)鱼类资源 第二节 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我国近海海域鱼类1694种,其中150多种属重要经济鱼类。黄海、渤海区的鱼类约291种,主要经济鱼类约50种,以暖温带性种类为主。东海大陆架鱼区的鱼类有727种,外海有346种,重要的鱼类有大 黄鱼、小黄鱼、带鱼、马面鱼屯银鲳、鲐鱼、鳗鱼、海鳗、鲽鱼等。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其中经济鱼类有125种。南海大陆坡海域的鱼类有200多种,南海诸岛海域的鱼类有520多种,主要有金枪鱼、鲣鱼、箭鱼、鲨鱼等。
(二)虾蟹资源 我国近海海域的虾类有300多种、鳞虾类42种、蟹类600多种,产量最多的是对虾、毛虾、鹰爪虾、白虾、龙虾及三疣梭子蟹、青蟹等。渤海是主要捕捞对虾的场所。
(三)主要渔场 • 我国海域共有70多个渔场。 • 主要渔场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舟山、珠江口等渔场。 • (四)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 捕鱼业捕捞过度,海水养殖管理不善。 • 海洋环境污染。 • 围垦、水利、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 • 珍稀海洋生物濒危。
二、海水化学资源(一)海盐 海盐是我国盐业资源的重点,5 000多年前(仰韶时期)就已从海水中生产食盐。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北方沿海滩涂,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高温、少雨、强日照、多风同期集中在4—5月,成为我国盐田的集中分布区和海盐生产基地。 北方海盐生产分为辽宁、长芦、山东和江苏四盐区。 地下卤水资源是渗漏到地下的浓缩海水,其浓度一般比海水高 2~6倍,从中不仅可提取氯化钠、氯化钾、芒硝等,而且含有溴、碘、铀、锶、铜等多种元素。据调查,莱州湾沿海、河北、天津、辽宁沿海地区均有地下卤水发现。
(二)海水其他化学元素的提取 海水中溶存着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据计算,每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有3 750×104 t固体物质,其中除氯化钠约3 000×104 t外,镁约450×104 t,钾、溴、碘、钍、钼、铀等元素也不少。 钾在海水中的总量为500 ×1012 t以上。海水中所含钾的储量远远超过钾盐矿物储量。 碘在海水中的浓度只有0.06× 10-6,属于微量元素。 铀海水中的总量非常可观,达45×108 t,相当于陆地储量的4500倍。 镁在海水中含量很高,仅次于氯和钠,居第3位。 溴的浓度较高,平均为67×10-3 mL/L,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储存在海水里,故溴有“海洋元素”之称。 重水核聚变反应可释放出相当能量,海水中约有200×108 t重水。 提取 中 国 海 域
(三)海水资源的利用 • 1、水淡化现有20多种技术方法。 • 目前技术纯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 • 2、 海水直接利用。 • 包括沿海工业冷却用水、生活用水和耐盐植物灌溉。
三、海底矿产资源 • 1、渤海油盆地 地质储量在4×108—10×108t间。 • 2、南黄海油气盆地 南黄海含油气盆地面积约10×104km2。 • 3、东海含油气盆地 据估计,油气地质储量为40×108—60×108t。 • 4、珠江口油气盆地 石油的地质储量约40×108—45×108t。 • 5、莺歌海含油气盆地 石油资源约27×108t,天然气约2.3×1012m3。 • 6、北部湾含油气盆地 石油资源量约21×108t,天然气5900×108m3。 • 7、台湾浅滩盆地 • 8.、深海区含油气盆地 石油资源量约243×108t,天然气约8.3×1012m3。
第三节 海岸 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记32 000多千米。其中大陆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18 000多千米。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海岸线漫长和平原海岸比例较大,所以海岸带面积宽阔,达到35×104km2,其中潮上带面积约10×104km2,滩涂2×104km2。0~5m等深线区域2.7×104km2,其余为5m等深线以下海域。
一、我国海岸带的基本格局 海岸的变化和发育,主要取决于地质条件、河流、波浪、潮汐和海面变化,以及生物运动等因素。宏观上,岸线的基本格局受地质构造控制。中国大陆岸线的走向基本上遵循两个方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冀东—辽西、山东—辽东半岛以及长江以南的海岸线基本上呈北东向延伸;渤海湾、及苏北海岸线的走向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的海岸,陆上的山地和丘陵濒海分布,山脉及其主要构造线的走向与岸线平行,海岸港湾曲折多岛屿。我国大小6000多个岛屿大都散布在这类海岸的外缘。北西向的海岸大多分布在广阔平原的边缘,都有大河入海,岸线平直。
(一)基岩海岸 1、类型: 海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岸滩等 海积地貌 沙堤、沙嘴、连岛沙洲等。 2、成因:基岩海岸由于岩性和水动力条件的不同。 分布: 1)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峡处 2)山东半岛岸线曲折 3)杭州湾以南大陆岸线异常曲折 4)台湾东部海岸亦属基岩海岸
(二)平原海岸 平原海岸系在河流、海流、波浪等动力作用下,由泥沙堆积而成。平原海岸地势平坦(坡度一般为几千分之一),岸线平直,一般缺乏天然港湾。 1. 三角洲海岸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2.淤泥质海岸 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洲湾,以及长江三角洲以北的苏北平原。 3.沙砾质海岸 由颗粒较粗的沙砾组成的平原海岸。大陆沙砾质海岸多呈零星分布,其中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分布较多。
(三)生物海岸 1、类型: 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着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2、分布: 1)我国红树林海岸的分布,北部大约可到27°左右的福建鼎海一带,以海南岛的铺前岛和清澜一带比较典型。 2)我国珊瑚海岸的分布基本上限于北回归线以南。澎湖列岛,台湾东南海岸及其附近的火烧岛、岛屿等都有岸礁或堡礁发育。
二、海湾和港口资源 • (一)、海湾 • 我国沿海大于10 km2的海湾有160多个。 • (二)、港口 • 1、条件: 我国可供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0多处。 • 2、主要港口: 上海港、秦皇岛港、大连港、广州港、青岛港、 宁波港、天津港、湛江港、连云港等。 • 3、海港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港口的码头泊位少,深水泊位明显不足港口基础设施薄弱,专业化程度低,吞吐能力不大, 2)海港布局不够合理,从港口功能看,尚未形成枢纽港、干线港、支线港的合理布局。
三、滩涂资源 我国现有滩涂面积约217×104km2。 我国沿海人口稠密,土地面积少,围垦滩涂是扩大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
四、海岸带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1、海岸带资源的日益短缺,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北方沿海水资源短缺,全国沿海优质耕地不断减少以及近海生物资源日趋枯竭,将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陆源性污染物及海上倾废排放造成沿海地区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海岸带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体的健康。 3、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导致海岸带资源的浪费。 4、由于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旦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5、人口的趋向海岸带移动,以及沿海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造成这一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港口压力的增大,城市及港口压力的增大,城市及港口占用岸线、土地的面积成倍增加,沿海城市链的形成,将增加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程度。
第四节 海岛 • 海岛按成因可划分为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三类。 • 1、大陆岛 • 大陆岛是大陆地块延伸到海中并出露水面的岛屿,其地质特征与相临的大陆基本相似,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等。 • 2、冲积岛 • 我国许多河流的河口都有冲积岛,以长江河口段和苏北沿岸的沙岛最多。 • 3、海洋岛 • 海洋岛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种。前者如澎湖列岛,后者如南海诸岛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群岛。 • (1)、火山岛 是海底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我国的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台湾的四周。如澎湖列岛、赤尾岛、火烧岛、兰屿等。 • (2)、珊瑚岛 由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主要发育于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