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 likes | 1.09k Views
课件说明 本课件是为本院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制作的,适用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实验教学。 本课件结合实验条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包括一些常用的细胞生物学基本实验,如特殊显微镜的使用、显微摄影技术、细胞化学技术、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细胞染色体技术、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生理活动等。课件除对实验原理、过程作简明的文字阐述外,还包含相当的图表,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有关的实验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 本课件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胞生物学实验. 常用实验动物的了解和解剖器械的使用. 一、常用实验动物
E N D
课件说明 本课件是为本院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制作的,适用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实验教学。 本课件结合实验条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包括一些常用的细胞生物学基本实验,如特殊显微镜的使用、显微摄影技术、细胞化学技术、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细胞染色体技术、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生理活动等。课件除对实验原理、过程作简明的文字阐述外,还包含相当的图表,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有关的实验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 本课件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用实验动物的了解和解剖器械的使用 一、常用实验动物 细胞生物学实验中,除应用培养细胞外,最常用的动物是蟾蜍和小白鼠,下面对其特点及基本处置做一简单的介绍。 蟾蜍 蟾蜍是两栖类动物,由于其取材方便,常用于各种实验。其细胞较哺乳类动物的细胞大得多,因此常用于观察细胞形态的实验。 1.雌雄鉴别 通常雄性蟾蜍较雌性的为小,且在其前肢的l~3趾基部有被称为婚垫的黑疣。 2.捉拿及处死方法: 常用捣髓法处死蟾蜍,即用解剖针捣毁其脑组织和脊髓。具体方法是,左手握住蟾蜍的身体和四肢,使其腹部贴着掌心,食指压住蟾蜍头部前端使其尽量腹屈。在头与躯干之间可触及一凹陷(即枕骨大孔所在处),右手持解剖针直插入此凹陷约l~2mm,随即将针尖转向头侧插入颅腔捣毁脑组织。然后将解剖针抽回并转向尾侧刺入脊椎管内捣毁其脊髓。如此直至其四肢松软,呼吸消失为止。
小白鼠 小白鼠是哺乳动物,是最为常用的实验动物。 1.捉拿方法: 将小白鼠放在鼠笼盖铁网上,用右手持其尾巴向后拉,小鼠则会尽力向前蹬。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其头顶部皮肤,然后用左手小指与手掌之间夹住其尾巴。 2.处死方法: 处死应以安乐死为原则,即使之无痛苦而迅速死亡。常用的方法有颈椎脱位法,断头法和二氧化碳吸入法等。断头法需用特殊的断头器,二氧化碳吸入法则将小鼠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内即可。颈椎脱位法的具体方法是: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小白鼠的头部,左手捉住其尾巴迅速向后猛拉,使其颈椎脱位而立即死亡。
3.给药方法: 小自鼠的给药途径有经口给药、腹腔内注射、尾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和肌肉注射等。我们常用的是腹腔注射。具体方法是:左手捉住小鼠(如前所述),在其腹正中线稍外侧(避开膀胱和血管)用酒精消毒后,首先将注射针头向头部方向刺入皮下,进针1~2mm后,再以45°角刺穿腹部肌肉而进入腹腔(刺穿腹肌时有一落空感)。针头刺入腹腔后切勿左右摆动,以免损伤肠管或肝脏。注意每次注入的液体量应为0.1~0.2ml/10克体重。
二、常用手术器械及操作方法: 1.解剖针:用于挑、刺等。常用来捣髓处死蟾蜍,持法如执笔法。 2.解剖刀(即外科手术刀):用于各种皮肤切口和组织切除等。持法有执弓法与执笔法两种。前者用于较大力量切开较长距离的坚韧的组织,如大动物的皮肤切口等;后者则用于小力量的短距离切开,或分离皮肤和肌肉等。 3.大剪刀:用于剪毛、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 4.眼科剪刀:用于剪断神经、血管、筋膜等细软组织。 5.眼科镊子:用于提取神经、血管和筋膜等细软组织。 6.钝头镊子:用于提取脏器、组织等。 7.有钩镊子:用于提取皮肤切口等。
细胞生物学实验绘图方法与要求 (一) 生物绘图的要求 • 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不得有科学性错误。形态结构要准确,比例要正确,要求真实感,立体感,精美而美观。 • 图面要力求整洁,铅笔要保持尖锐,尽量少用橡皮。 • 绘图大小要适宜,位置略偏左,右边留着注图。 • 绘图的线条要光滑、匀称,点点要大小一致。 • 绘图要完善,字体用正楷,大小要均匀,不能潦草。注图线用直尺画出,间隔要均匀,且一般多向右边引出,图注部分接近时可用折线,但注图线之间不能交叉,图注要尽量排列整齐。 • 绘图完成后在绘图纸上方要写明实验名称、班级、姓名、时间,在图的下方注明图名及放大倍数。
(二) 生物绘图的方法 点点衬阴法:将图形画出后,用铅笔点出圆点,以表示明暗和深浅,给予立体感。在暗处点要密,明处要疏,但要求点要均匀,点点要从明处点起,一行行交互着点,物体上的斑纹描出再点点衬阴,点点衬阴法要求不能用涂抹阴影的方法以代替点点,此点初学者要尤为注意。 轮廓图(左)和细胞图(右)
实验一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其使用 [目的要求]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主要构造及其性能; 2、掌握低、高倍镜的正规使用方法,反复练习,观察时保持两眼同时睁开和两手并用。 [实验用品] 光学显微镜、各种动植物玻片标本。
[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主要构造 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一) 机械部分 1.镜座 2.镜柱 3.镜臂 4.镜筒 5.调节器 6.物镜转换器(旋转盘) 7.载物台 (二)照明部分 1.集光器 :(1)集光镜 (2)虹彩光圈 2.反光镜
(三)光学部分 1.目镜 常备有2—3个目镜,上面刻有5x、10 x、15×等符号以示其放大倍数,可选择使用,一般常用的目镜倍数为10 x。 2.物镜 主要性能指标——放大倍数和镜口率(如10/0.25、40/0.65和100/1.25),镜筒长度和所要求的盖玻片厚度(如160/0.17)。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在使用前,应先检查一下它的各个部件是否 完整和正常,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工作,然后将显微镜放置 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离桌子边缘3—6cm为宜,以 便观察。 (一)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1.对光 2.放置玻片标本 3.调节焦距 (二)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标本物像后,再把需要放大的部分移至视野正中,并把物像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 2.转动物镜转换器
(三)油镜的使用方法 1.在高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标本移至视野中心。 2.把集光器上升到最高位置,光阑开到最大。 3.移开高倍镜,在要观察的部位的盖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作为介质。 4.稍稍上升镜筒或下降载物台,使油镜对准通光孔,慢慢转动粗调螺旋,使油镜与油滴接触,再小心地使它贴近盖玻片表面。 5.用眼观察目镜,微微上升或下降载物台,直到出现清晰的物像。 6.油镜使用完毕,先用拭镜纸蘸少许二甲苯将镜头上的大部分油去掉,再用干拭镜纸擦拭。擦拭时要顺镜头的直径方向,不要沿镜头的圆周擦。 四、操作练习
『思考题』 一、在调焦操作时,为什么低倍镜要先调到距标本片表面<6mm处,油镜一定要贴近标本片表面?如果把标本片放反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为什么? 二、在低倍镜调节焦距时。当视野中出现了能随标本片移动而移动的颗粒或斑纹。是否只要调节推进器将标本对准物镜中央,就一定能观察到标本的物像?为什么? 三、你如何分析判断视野中所见到的污物点是在目镜上? 四、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为什么—定要从低倍镜到高倍镜再到油镜的顺序进行? 五、在转动细调螺旋时,如已达极限转不动时,你应如何解决?
实验二、几种特殊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实验二、几种特殊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 『目的要求』 了解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倒置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实验用品』 暗视野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透射式和落射式)、黑纸片、剪刀、圆规、无荧光镜油、培养的活细胞、丫啶橙染色玻片标本、活细胞临时装片(盐藻)。
『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暗视野显微镜 (一) 原理和结构特点 原理:利用光学上的丁达尔现象设计的。 结构特点:中央遮光板或暗视野聚光器,从而使光线改 变途径,倾斜地照射在观察的标本上,照明光线在聚光 器顶透镜(或盖片)的上表面发生全反射,因而背景是 暗的。标本被斜射光照射发生反射或散射,在黑暗的背 景下呈现明亮的像。只能看到物体的存在和运动,不能 辨清物体的细微结构。可分辨0.004um以上的微粒的存 在和运动,可用以观察活细胞的结构和细胞内微粒的运 动等。
(三)使用方法 1.装暗视野聚光器。 2.选用强的光源,一般用显微镜灯照明。 3.在聚光器和标本片之间要加一滴香柏油。 4.升降集光器,将集光镜的焦点对准被检物体,应首先进行中心调节,使聚光器的光轴与显微镜的光轴严格位于一直线上。 5.以下操作方法同普通显微镜。 (四)观察
二、相差显微镜 (一) 原理和结构特点 原理:相差显微镜能够改变直 射光或衍射光的相位,并且利用 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把相差变 成振幅差(明暗差),可用以观察 活细胞或未染色标本。 结构特点:用环状光阑代替可变 光阑,用带相板的物镜(通常标 有Ph的标记)代替普通物镜,并 带有一个合轴用的望远镜。
(二)使用方法 1.相差装置的调换安装 将环状光阑装在聚光器支架上,把绿色滤光片放在上面,换上相差物镜。 2.调焦 3.合铀调整 (三)观察 观察活细胞,可清楚地分辨细胞的形态,细胞核、核仁以及胞质中存在的颗粒状结构。
三、荧光显微镜 (一)原理和结构特点 原理:利用一个高发光效率的点光源,经过滤色系统 发出一定波长的光(如紫外光365nm或紫蓝光420nm)作 为激发光、激发标本内的荧光物质发射出各种不同颜 色的荧光后,再通过物镜和目镜的放大进行观察。 按光路分两种: 1.透射式荧光显微镜 2.落射式荧光显微镜
(二)使用方法 1.打开灯源,预热几分钟。 2.透射式荧光显微镜需在灯源与聚光器之间装上所要求的激发滤片,在物镜的后面装上相应的阻断滤片。落射式荧光显微镜需在光路的插槽中插入所要求的激发滤片/双色束分离器/阻断滤片的插块。 3.用低倍镜观察,调整光源中心,使其位于整个照明光斑的中央。 4.放置标本片,调焦后即可观察。 (三)观察 用蓝紫光滤光片,可见经0.01%的丫啶橙荧光染料染 色的细胞,细胞核和细胞质被激发产生两种不同颜色的 荧光(暗绿色和橙红色)。
四、倒置显微镜 光学原理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原理基本相同,主要 差别是倒置显微镜的光源安装在标本的上方,物镜 装在标本的下方,因此可以用来观察生长在培养皿 底部的细胞状态。它与相差装置配合,可以用来观 察培养的活细胞。 [作业] 一、比较四种特殊的光学显微镜。 二、为什么说倒置相按显微镜是观察培养活细胞的最有效显微镜? 三、荧光显微镜的两种滤光片各起什么作用? 四、描述在特殊光镜观察到的盐藻形态。
实验三、显微摄影技术 『目的要求』: 掌握显微摄影原理、装置及其操作技术,能独立完成全过程 『实验用品』: 复式光学显微镜、摄影装置、各色滤光镜、胶片、显影罐、黑白放大机、暗室袋、暗盒、定时器、标本玻片、显影及定影液
『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显微摄影装置 专用摄影目镜,再装上一个无镜头相机,测光系统—可提供感光量参考值;自动控制感光装置—似“傻瓜”相机,以图像亮度自动设定感光时间,并据此开启快门曝光。 二、胶片的选择 高分辨力、大反差、色饱和度高而颗粒细,感光灵敏度低。 胶片的照相性能: 感光度;反差系数;宽容度;解像力;标准倒易率失效补偿值
三、显微摄影的一般步骤 (一)拍摄前准备工作 1、显微镜的光路合轴:聚光器的调中 ,光源调中 2、选用合适的物镜和目镜; 3、合理调节孔径光阑的开度; 4、加用滤色镜 (二)装入胶片:同普通相机 (三)取景和聚焦 (1)屈光度调节: (2)取景: (3)聚焦: (四)曝光:
显微摄影拍摄的曲细精管横切面 (精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显微摄影拍摄的曲细精管横切面 (精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
『思考题』 一、显微摄影为什么特别强调提高影像的反差,如何提高? 二、取景聚焦时,为什么要进行屈光度调节? 三、什么是倒易率失效?显微摄影时如何对待它? 四、你认为要得到一张较好的显微摄影照片,应注意那些方面的问题,主要关键是什么?
实验四、DNA的原位显示—Feulgen染色法 『目的要求』 1、掌握Feulgen反应的基本原理 2、掌握Feulgen反应操作全过程。 3、熟悉细胞化学技术 『实验用品』 光学显微镜、恒温水浴锅、染色缸、小烧杯、滴管、载玻片、Schiff试剂、1N的HCL溶液、3%的亚硫酸氢钠溶液,4.5%的醋酸、洋葱根尖
『实验原理』 DNA经弱酸(1N的HCL)水解,其上的嘌呤碱和脱氧 核糖之间的键打开,使脱氧核糖的一端形成游离的醛 基,这些醛基在原位与Schiff试剂(无色品红亚硫酸 溶液)反应,形成紫红色的化合物,使细胞内含有DNA 的部位呈紫红色阳性反应。紫红色的产生是因为反应 产物的分子内含有醌基,醌基是一个发色团,所以具 有颜色。对照组预先用热三氯醋酸或DNA酶处理,抽提 去细胞中的DNA而得到阴性反应,从而证明了Feulgen 反应的专一性。
『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Feulgen反应的一般步骤: 1、取一小段洋葱根尖于小烧杯中,用1N盐酸60℃水浴中水解8min。 2、去盐酸,用蒸馏水漂洗片刻。 3、Schiff液染色30min。 4、用新配制的亚硫酸氢钠溶液洗3次,每次约5min,直至出现红色 5、用自来水洗5min。 6、滴一滴4.5%醋酸于载玻片,将根尖放于载玻片的醋酸中,加盖玻片,轻压。 7、镜检:细胞内DNA的部位呈紫红色。
『思考题』 一、简述Feulgen反应的原理。 二、欲得到一张好的Feulgen反应制片,制片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实验五、细胞内过氧化物酶的显示 『目的要求』 1、掌握原位显示细胞内某种酶的原理。 2、掌握原位显示细胞内某种酶操作过程。 『实验用品』 光学显微镜、解剖盘、染色缸、微量注射器、解剖器械、0.5%CuSO4、 0.2%联苯胺、1%番红、3%H2O2溶液、小白鼠、马铃薯
『实验原理』 细胞内存在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氧化成 有色化合物,联苯胺可被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氧化 成蓝色或棕色产物(蓝色物质为中间产物联苯胺 蓝,很不稳定,可自然转变为棕色的联苯胺腙), 因而显示出细胞内过氧化物酶的分布。另外细胞代 谢过程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过氧化氢(H2O2),过 氧化物酶使其分解成水,对机体起保护作用。通过 植物块茎与过氧化氢相遇后所发生的反应间接证实 酶的存在。
『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小白鼠骨髓细胞过氧化物酶的显示 1、取材:处死小白鼠取股骨,剪断两头,用微量注射器吹出骨髓细胞于载玻片上,涂片,晾干。 2、固定:将涂片放入0.5%硫酸铜染缸中固定30S—1min。 3、氧化:取出涂片直接转入0.2%联苯胺染缸中氧化3—6min。 4、冲洗:蒸馏水或自来水冲洗。 5、染色:滴1、2滴1%番红溶液于涂片上,染色1min。 6、冲洗:蒸馏水或自来水冲洗,晾干。 7、镜检:可见骨髓细胞内有被染成蓝色或棕色的颗粒,就是过氧化物酶的部位。
(二)植物细胞内过氧化物酶的间接显示 1、徒手切片:取马铃薯以徒手切片法切取小薄片于载玻片上。 2、滴加3%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载玻片上,可见组织周围出现大量的气泡,提示植物细胞中存在过氧化物酶。 『思考题』 一、过氧化物酶显示方法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实验六、细胞融合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融合的原理。 2、掌握细胞融合的实验方法 『实验用品』 血球计数板、水浴锅、离心机、光学显微镜、载玻片、Alsever溶液、50%PEG溶液、酶液(消化细胞壁)、13%CPW洗液、20%蔗糖溶液、GNK液、生理盐水、Janus greenB染液、鸡血红细胞
『实验原理』 在某些诱导物(如仙台病毒、聚乙二醇等)的诱导下,使亲本细胞膜发生一定的变化,能使两个或多个或更多的细胞融合。细胞融合过程,首先是在诱导物的作用下出现细胞凝集现象。然后,在细胞粘连处发生融合,而成为多核细胞。最后,经有丝分裂,细胞核进行融合,遂形成新的杂种细胞。 PEG诱导融合的机理:PEG由于含有醚键而具负极性,一些正极化集团能形成氢键。当PEG分子足够长时,可作为邻近原生质表面之间的分子桥而使之粘连。PEG也能连接Ca2+等阳离子。Ca2+可在一些负极化基才和PEG之间形成桥,因而促进粘连。在洗涤过程中,连接在原生质体膜上的PEG分子可被洗脱,这样将引起电荷的紊乱和再分布,从而引起原生质体融合。高Ca高pH由于增加了质膜的流动性,因而也大大提高了融合频率。洗涤时的渗透压冲击对融合也可能起作用。
『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 1、原生质体的分离 将撕去表皮的植物叶片或花瓣置于酶液(去表皮面接触酶液),在25℃黑暗条件下,酶解1~2小时。过滤除去未完全消化的叶片等残渣。在1000rpm条件下离心5分钟,弃上清液。加入3~4ml13%CPW洗液,相同条件下离心2分钟,弃上清,留1ml洗液。用滴管将混有原生质体的1ml洗液吸出,轻轻铺于20%蔗糖溶液上(5ml离心管装3ml20%蔗糖溶液),在1000rpm条件下离心5~10分钟,由于密度梯度离心的作用,生活力强状态好的原生质体悬浮在20%蔗糖溶液与13%CPW溶液之间,破碎的细胞残渣沉于管底。 用200l的移液器轻轻将状态好的原生质体吸出(注意尽可能不要吸入下层的蔗糖溶液),放入另一干净的离心管中,加入4ml13%CPW洗液,1000rpm离心2分钟,弃上清,用血球计数板调整原生质体密度为105-106之间。
2、原生质体融合 将1~2滴原生质体混和物(密度为105-106之间)滴入小培养皿(或载玻片上),静置8~10钟,相对方向加入2滴40%的PEG溶液,静置10分钟,依次间隔5分钟加入0.5ml、1ml和2ml含13%甘露醇的CPW洗液洗涤,注意在第二、第三次洗液加入前,用移液器轻轻吸走部分溶液,但不能洗干,否则原生质体破碎死亡。最后用培养基洗1~2次即可进行培养。 3、观察
二、动物细胞的融合 1、鸡红细胞悬液(1:4的悬液)的制备。 2、洗涤:1200r /min离心5min,去上清,再以上述条件离心洗涤两次。 3、将沉淀加入2-3 ml GKN液,混匀。 4、计数,稀释至每毫升1.5×106个。 5、悬液1 ml放入37℃(39℃左右更佳)预热。同时将50%PEG液预热。 6、待温度恒定后,在1ml细胞悬液中慢慢逐滴加入0.5ml50%PEG液,边加边摇匀,放入水浴锅中。 7、细胞融合20-30min后,加入GKN液至8 ml,静止于水浴锅中20min左右。 8、取出离心管,800r/min离心3min,使细胞完全沉降。去上清,加GKN液,再离心一次。 9、去上清,加少量GKN液,混匀,取少量悬液于载玻片上,加入Janus green染液,用牙签搅匀,3 min后盖上盖玻片,观察细胞融合情况。
『思考题』 一、细胞融合率受那些因素影响? 二、在进行细胞融合时要注意那些问题? 三、简述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培养研究的实践意义。
实验七 细胞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凝集反应的原理。 2、掌握细胞凝集的实验方法 『实验用品』 光学显微镜、离心机、载玻片、生理盐水、PBS液、Alsever液、土豆块茎、韭菜叶子、兔血红细胞
『实验原理』 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被认为其与糖的运输、储存物质的积累、细胞间的互作以及细胞分裂调控有关。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大多数凝集素存在于储藏器官内,作为一种氮源;对某些植物而言,受到危害时凝集素作为一种防御蛋白发挥作用。凝集素与糖的结合活性以及专一性决定其功能。
『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2%兔血红细胞制备: 二、土豆块茎: 1、提取凝集素:称取土豆去皮块茎4g,加少许磷酸缓冲液研磨成匀浆,最终加到30ml磷酸缓冲液,浸泡2h,浸出的粗提液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2、测定血凝活性: 3、用磷酸缓冲液作为对照。
三、韭菜叶片: 1、取3-5 g韭菜叶片,按1:1(W/V)加入生理盐水,用捣碎机或研磨成匀浆,过滤,滤液在5000r/min下离心20min,收集沉淀,用磷酸缓冲液5ml溶解。 2、加硫酸胺(约1.8g)至60%饱和度沉淀,5000r/min下离心20min,沉淀用1ml磷酸缓冲液溶解。 3、测定血凝活性: 4、用磷酸缓冲液作为对照。 『思考题』 一、那些因素影响细胞凝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