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15 Views
高 伟 主讲. ç«ç”µåŽ‚ä»¿çœŸ. åŽä¸ç§‘技大å¦Â·èƒ½æºä¸ŽåŠ¨åŠ›å·¥ç¨‹å¦é™¢. 027 — 87542817. å‚考书: å¼ å®¶ç› ç¼–ã€Šç«ç”µåŽ‚ä»¿çœŸã€‹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4ã€10 å”世林 编《电站计算机仿真技术》 北京:科å¦å‡ºç‰ˆç¤¾ 1996ã€11. 1·1 仿真的概念. ç¬¬ä¸€ç« æ¦‚è¿°. 仿真( Simulation) 的定义: 利用 模型 模仿实际系统(或对象),å†çް其æŸäº›ç‰¹æ€§ã€‚. 仿真的目的:
E N D
高 伟主讲 火电厂仿真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027—87542817
参考书: 张家琛 编《火电厂仿真》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4、10 唐世林 编《电站计算机仿真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11
1·1 仿真的概念 第一章 概述 仿真(Simulation)的定义: 利用模型模仿实际系统(或对象),再现其某些特性。 仿真的目的: 便于再现和进一步研究系统(或对象)的某些特性。 仿真的关键: 建立实际系统(或对象)的模型。
模型: 模型是实际系统(或对象)在某些方面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必须反映该系统(或对象)的主要特征、行为特性或本质特性。 仿真分类: 依据模型种类不同,或仿真方式不同,系统仿真可分为三类: 1、物理仿真 2、数学仿真 3、物理-数学混合仿真
1、物理仿真: 按真实系统的物理性质构造系统的物理模型,再现系统的一些特性。 例如: 新型锅炉生产前,各部件按一定比例缩小,构成一个几何相似的物理模型。 对此分析研究可发现该锅炉在结构和形态上是否合理,安装、操作和检修是否便利。 这种模型仅反映了其结构特性,而未能反映锅炉内部传热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的特性。
2、数学仿真: 按真实系统的数学关系构造系统的数学模型,即将实际系统的运动规律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并在数学模型上进行试验,再现系统的某些特性。 数学模型能精确反映系统内部的各种静态和动态特性,如锅炉运行中的燃料化学反应、传热过程、能量储存与释放、工质循环流动的特性。 数学仿真一般是利用计算机对系统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和试验的。因此,利用计算机实现的系统数学仿真也称为:计算机仿真。
3、物理-数学混合仿真: 将真实系统的一部分用数学模型描述,并放到计算机上运行,而另一部分则构造其物理模型或直接采用实物,然后将它们连接成系统,并在此系统上进行试验,再现系统的某些特性。 这种仿真又称:半物理仿真。
计算机仿真 定义: 将一个能近似描述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第二次模化,转变为一个仿真模型,并将其放到计算机上进行运行,以再现系统某些特性的过程。 第一次模化:研究实际系统与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模化:研究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仿真是本课程讨论的主题。
计算机仿真系统 ——用于系统仿真的一套软、硬设备。 ——其主体是计算机。 按计算机的类型分,有以下仿真系统: 1、模拟仿真系统 2、数字仿真系统 3、数模混合仿真系统
1、模拟仿真系统 ——用模拟计算机组成的仿真系统。 优点: 运算是 “并行”的、 “连续”的。因此,运算速度快,且更接近连续系统。 缺点: 运算精度低、线路复杂、对采样和逻辑系统的仿真比较困难、仿真的自动化程度低(依靠排题板接线)。
2、数字仿真系统 ——用数字计算机组成的仿真系统。 优点: 被仿真的系统包含在一组程序中,仿真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方便;运算精度高;易实现逻辑处理和非线性环节;程序和参数修改容易。 缺点: 运算过程是“串行”的,运算速度相对较低、实时仿真和寻优计算等不如模拟仿真系统快。 用微型数字计算机阵列组成的仿真系统,称为全数字仿真系统
3、数模混合仿真系统 ——用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组成的仿真系统。 由于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的优缺点是互补的。因此,该系统达到了扬长避短的目的。 该系统适用于: (1)要求与实物连接,又有许多复杂函数需计算的实时仿真; (2)需要进行反复迭代计算(如统计分析、参数寻优)的仿真; (3)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仿真;
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步骤 (1)根据系统研究的目的和范围,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2)将数学模型转换成计算机能接受、可运行的仿真模型; (3)根据仿真模型编写仿真程序; (4)对仿真程序进行调试、校核和修改; (5)确认仿真程序正确无误后,进行仿真运算; (6)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作出决策。
仿真技术的特点: 仿真作为一门利用模型进行试验、研究和培训的技术,具有可控、安全、经济、节约时间、允许多次重复的特点。 仿真技术的应用领域: 仿真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国防、原子能、电力、冶金、化工、医学、农业等领域。
1·2 火电厂仿真技术的应用 火电厂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它是以数学、物理、化学、传热学、热力学、流体力学、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热能动力、电工学、热工仪表及电气仪表等多学科专业的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它再现真实环境)为工具,对真实火电厂发电机组及其运行进行仿真的技术。
火力发电机组的设备庞大,系统复杂。因此: 对设备的研究、 对系统的试验、 对参数的校正、 对运行安全和经济的分析、 对运行值班员的培训等, 在实际发电机组上直接进行,或是很困难或根本不可能。利用仿真技术的特点、在模型上进行试验研究,在仿真机上培训运行值班员,则上述问题可迎刃而解。
火电厂仿真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运行值班员进行培训; • 对设备或系统进行试验、研究、设计、评价、改进、参数优化; • 对机组运行进行分析、 • 对控制系统的组态和控制规律等进行探讨; • 对已发故障进行验证,提出反事故措施; • 对运行规程进行校核。
火电厂应用的仿真机(系统) • 全范围培训仿真机 • 缩减范围培训仿真机 • 通用型培训仿真机 • 基本原理培训仿真机 • 分析研究仿真机
1·3 火电厂仿真的发展历史 1955年,Profon首先将仿真技术应用于锅炉研究,其研究分为建模理论、燃烧模型、锅炉部件模型三部分,相继发表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可谓电站仿真的开端。 1958年,K·L·Chien建立了第一个汽包锅炉模型。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发电机组的容量不断扩大、参数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运行操作人员的技术知识、操作水平、应变能力、熟练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开始探索采用脱离实际发电机组的实时仿真装置,对运行人员进行培训。
1968年,美国建成的Dresden电站仿真装置,标志着电厂仿真应用的开始。1968年,美国建成的Dresden电站仿真装置,标志着电厂仿真应用的开始。 在1970年以前,限于数字计算机的水平,当时开发的仿真装置都是采用的模拟电路,且只能对电厂局部范围进行仿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水蒸汽状态方程标准的制订、发电机组数学模型的完善与优化,数字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火电厂仿真的深入。 1971年,美国Singer公司Link仿真系统分部、EAI公司和英、日等国几乎同时推出采用数字计算机或数字—模拟混合机的火电机组全仿真系统。在培训中收到良好效果。
随后,各国一些大的电气或电子公司相继成立了仿真公司或分部,专门研究和开发仿真系统。例如: 美国: Singer公司(Singer Co·Link Simulation Systems Division) EAI公司(Electronic Associates,Inc) CE公司(Combustion Engineering) EPRI公司(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Gould公司、 Ominidata公司、 Autodynamics公司 加拿大: CAE公司(Canadian Aviation Electronics) 英国: CEGB公司(Central Electricity Generating Board) Link—Miles公司 德国: Krupp Atlas Electronic 芬兰: Nokia Electrnics 我国:清华大学1974年开始了火电机组仿真系统的研制工作,
1975年,美国制订了全复制型核电站培训仿真器国家标准(Nuclear power plant simulators for use in operation training) 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Three miles Island Npp)由于运转员的失误发生了严重事故。调查结果表明,在核电站操作员的培训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 1980年3月美国NRC(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发布了一套考核和鉴定反应堆操作员的新标准,它规定了反应堆操作员的起码资格。
1981年8月7日美国NRC规定:从即日起将把仿真器作为发放运行许可证审批的一个组成部分。1981年8月7日美国NRC规定:从即日起将把仿真器作为发放运行许可证审批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美国能源局规定: ①未取得仿真培训合格证的任何人员不许上岗进 行核电站任何操作。 ②核电站实时仿真培训系统应尽量是“完全复制 控制室”的全仿真系统。
1983年5月,清华大学开发的我国第一台200MW燃煤机组部分范围仿真机通过鉴定,并投入使用。1983年5月,清华大学开发的我国第一台200MW燃煤机组部分范围仿真机通过鉴定,并投入使用。 1985年,美国经两次修订,公布了新的全复制型核电站培训仿真器国家标准(ANSI/ANS3·5,1985) 1986年,华北电力学院从美国引进的550MW部分范围仿真机投入使用。 1988年1月,从美国Singer Link公司引进的第一台300MW燃煤电厂全范围培训仿真机投入使用。
1988年,清华大学开发的我国第一台200MW火电机组全范围培训仿真机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南京工学院开发完成125MW火电厂仿真机。1988年,清华大学开发的我国第一台200MW火电机组全范围培训仿真机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南京工学院开发完成125MW火电厂仿真机。 1989年,华电计算机仿真公司、华北电力学院仿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西安热工所先后开始开发300MW火电厂全范围培训仿真机。西安热工所还着手开发500MW火电厂仿真机。 1982年12月,美国颁布新的《核电站操作员培训仿真机》标准ANSI/ANS3·5 1990年8月,美国颁布《火电厂仿真机功能要求》ISA-77·20标准。
1991年,华北电力学院仿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我国第一台300MW燃煤机组全范围培训仿真机在银川投入使用。 1993年,我国能源部提出了《大型火电机组仿真培训装置技术规范》(试用稿)。 1993年4月,华电计算机仿真公司开发的300MW机组全范围仿真机在武汉电力学校投入运行。 1993年6月,美国又通过了《火电厂仿真机功能要求》ISA-77·20-1993版本标准。 1994年,西安热工所开发的我国第一台5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在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通过验收。
1995年8月,由华北电力学院开发的我国第一台5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全范围培训仿真机在华北电管局盘山电厂投入使用。1995年8月,由华北电力学院开发的我国第一台5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全范围培训仿真机在华北电管局盘山电厂投入使用。 1995年底,我国已投入运行和正在制造的200MW以上火电和核电机组培训仿真机达到60多台;
由于整个计算机仿真过程涉及到:实际系统、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三个部分。因此,实施有效地仿真必须:由于整个计算机仿真过程涉及到:实际系统、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三个部分。因此,实施有效地仿真必须: 充分认识实际系统、 合理建立数学模型、 灵巧地应用计算机。 这三个方面将是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
1·4 系统特点与性质 对系统正确的认识是正确的决策的基础,而认识系统必须了解系统的基本特点。 系统的特点: (1)系统具有一定功能——不同功能系统,研究方法不完 全相同; (2)系统具有相关性——不是元素的简单组合; (3)系统具有整体性——组成部分不可分割; (4)系统是可辨识的——确定的系统才有仿真的可能; (5)系统是有边界的——研究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 (6)系统是可分解的——大系统可分为若干小系统来研究;
系统的性质 对一个系统进行仿真时,必须明确是一个什么系统、具有什么性质、需作何处理。——对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极为重要。 所谓系统性质是指系统的属性,系统性质通常有: 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 连续系统 离散化系统 离散事件系统 等之分。
应当明确: (1)不同性质的系统,会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仿真方法。 (2)描述一个系统时,并非完全按系统的自然特性确定系统性质,而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条件等来确定系统模型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