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60 Views
唤醒大脑本能的思考法 ( 中 ). 米山公启 着 慕乐 译. 「与人交流」是最高明的训练 我们现在了解大脑用得越多,处理的速度就变得越快,应用力也会提升。所以接下来要探讨的是,「具体来说,该怎么用脑才对?」 先从结论来说,我的建议是「与人交流」。这是将脑活用到最大限度的最佳方法。 在数字化如此发达的社会,也许你会觉得「什么?这答案未免太模拟化了吧 … 」 但是,我真心觉得没有比「与人交流」更能够刺激大脑的事了。. 几年前,我曾经有过一个经验。 有一份工作让我有机会与一群锋芒耀眼的电玩作家见面。主题是「在脑科学专家的协助下,开发一个可以活化脑胞的空前电玩游戏」。
E N D
唤醒大脑本能的思考法(中) 米山公启 着 慕乐 译
「与人交流」是最高明的训练 我们现在了解大脑用得越多,处理的速度就变得越快,应用力也会提升。所以接下来要探讨的是,「具体来说,该怎么用脑才对?」 先从结论来说,我的建议是「与人交流」。这是将脑活用到最大限度的最佳方法。 在数字化如此发达的社会,也许你会觉得「什么?这答案未免太模拟化了吧…」 但是,我真心觉得没有比「与人交流」更能够刺激大脑的事了。
几年前,我曾经有过一个经验。 有一份工作让我有机会与一群锋芒耀眼的电玩作家见面。主题是「在脑科学专家的协助下,开发一个可以活化脑胞的空前电玩游戏」。 他们的理想是,不需要反复练习或计算,而且令人忘了在玩游戏,一种更实际的游戏。「让他们全神贯注地玩,但结束之后脑细胞被活化,变得更聪明!」他们问我,如果要开发这种梦幻的电玩该从何处着手?于是我们从各种观点,就脑的组织来讨论其可能性。
最后全体得出的结果却是个大大的讽刺,因为答案竟然是:「不要玩电玩了,到户外去游玩更有用。」他们推测,在草原上呼吸野草泥土的芳香,与伙伴建基地、玩棒球等游戏,会比任何电玩都更能刺激感官、让脑更加进化。最后全体得出的结果却是个大大的讽刺,因为答案竟然是:「不要玩电玩了,到户外去游玩更有用。」他们推测,在草原上呼吸野草泥土的芳香,与伙伴建基地、玩棒球等游戏,会比任何电玩都更能刺激感官、让脑更加进化。 因此,成年人若要让大脑再成长,现在所能做的是「与别人交流,然后聆听自己所没有的意见,为之生气、哭泣。」这就是我得到的结论。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现在市面上高唱「活化脑细胞」的电玩没有用处。毕竟当脑专注于单纯的计算问题时,脑中的血流确实会短期间增加。
然而最新的研究,提出了DMN (Default mode network [默认模式网络])的想法。 以前我们所说的脑部活化现象,是指运用f-MRI (功能性磁共振造影)检视脑部,将大脑从正在做某件事的状态减去不做任何事状态的图像,叫做活性化。 但后来发现在DMN下,不做任何事的状态 (预设状态,Default)时,大脑反而非常活跃。事实上,此时耗费的能量是脑有负荷时的二十倍。
因此有些意见认为,从前那种让脑计算或读书,在f-MRI看到的变化,好像不应该单纯称为脑的活性化。因此有些意见认为,从前那种让脑计算或读书,在f-MRI看到的变化,好像不应该单纯称为脑的活性化。 总之,若真正想要锻炼脑部的话,与其躲在家里做脑力训练游戏,走出大门与他人交流,反而更有活化脑部的效果,这可以说是现在最好的脑部训练了。
喜好齐头平均的日本教育 发展拿手领域的美国教育 「薪水这么少,做不下去了。」 「都怪主管太蠢,我的成绩竟然不受肯定。」 如果你有这些想法,请马上停止!这些杂念不仅不能帮助大脑的成长,还有可能把你推向负的方向。想要让脑的意欲保持不降,激发出干劲的铁则就是「不要怪罪环境」。
不管现在所处的环境如何恶劣,尽量转换成积极的想法,像是「为了加薪再加把劲吧」、「工作是为了自己,与主管无关。」对脑的成长比较有效果。不管现在所处的环境如何恶劣,尽量转换成积极的想法,像是「为了加薪再加把劲吧」、「工作是为了自己,与主管无关。」对脑的成长比较有效果。 「不怪罪环境」的想法不只与脑的成长状况有关,它或许也是做人的基本规则。因为我们大多无法改变四周的环境,与其着眼于环境本身,不如多想想「在这种环境下怎么生存」比较重要。 接下来,我们从「脑的成长环境」,看看日本和美国有什么不同。
首先,日本和美国在教育上有极大的差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跳级」。所谓的「跳级」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跳过学年、学级或是学校就读。跳级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笔记试验,也可以展现自我才能与校方交涉。在美国,跳级就读施行得相当兴盛。首先,日本和美国在教育上有极大的差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跳级」。所谓的「跳级」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跳过学年、学级或是学校就读。跳级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笔记试验,也可以展现自我才能与校方交涉。在美国,跳级就读施行得相当兴盛。 而跳级经验者中最有名的,便是二十四岁创立软件银行公司的孙正义先生。孙先生从十六岁只身赴美留学开始,便以惊人的速度跳级,几乎每一周跳一次。后来连大学都是跳级进入的,当时还留下一段轶闻。孙先生说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做好了规画,「三十岁前成名,四十岁前要筹集到最少一千亿的资金。」
我想,孙先生之所以能够一展长才,美国的教育方法功不可没。让有才华的人萌芽茁壮,这种思想根植在美国人的思想中,实在令人羡慕。我想,孙先生之所以能够一展长才,美国的教育方法功不可没。让有才华的人萌芽茁壮,这种思想根植在美国人的思想中,实在令人羡慕。 在医学的世界里,我认为日本与美国思考的格局也有相当大的差距。显而易见的,是研究实例数的丰富度。在日本,一些「做来有什么用?」立刻被否决的研究,但在美国却有将它完成的风潮,因此实验报告的数据也极富有变化性。举例来说,美国有一位研究者杜普,他所进行的实验相当有趣。
那项实验是为了比较人的记忆力。 他将实验者分为三组:一组是「不会读写的非洲小孩」,一组是「会读写但不会使用计算机等机器的小孩」,最后一组是「会读写,使用计算机是日常习惯的美国小孩」。实验的内容是念故事给三组小孩听。 经过一定时间后,让各组小孩将记得的故事说出来,结果却大大出人意表。 原来,把故事记忆得最详尽的,居然是「不会读写的非洲小孩」。
从这个研究可知,不将记忆当作生活仰赖工具的孩子,他们的记忆力比其他孩子更优秀。从这个研究可知,不将记忆当作生活仰赖工具的孩子,他们的记忆力比其他孩子更优秀。 据说葡萄树在贫瘠的土地上,会将根深扎于地底下,然后结出甜美的果实。我们的潜在能力也是一样,有些地方虽有缺陷,但也许其他部分会将它弥补过来。 在此补充一下刚才那个实验的结果。记忆力最优秀的是「不会读写的非洲小孩」,次好的是「会读写但不会使用计算机等机器的小孩」。记忆力最差的是「会读写,使用计算机是日常习惯的美国小孩」。每当我看到这类实验报告,除了对结果深感兴趣之外,也不禁有「不愧是美国」才能完成这种实验的感觉。
美国对于儿童教育,一向抱持着伸展才华的方针,最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的就是他们设立了适合「资优生」(gifted)就读的学校。美国对于儿童教育,一向抱持着伸展才华的方针,最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的就是他们设立了适合「资优生」(gifted)就读的学校。 Gifted的意思是「天赋异禀的孩子」,指的是在各个领域表现出无人比拟之才华的孩子。熟悉美国影集的朋友应该知道,在《超异能英雄》(Heroes)系列中演出的Mashi oka (译注:日裔美籍,本名冈政伟,因《超异能英雄》里中村一角成为美、日家喻户晓的人物)IQ超过一八O,是个公认的资优生。十二岁时就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其中「亚裔美人的天才儿童」特集的报导对象。
在美国,像他这样有才华的孩子,自幼开始就由国家施予专门教育。美国「备好天才容易成长的土壤」,是我们日本应该学习的地方。在美国,像他这样有才华的孩子,自幼开始就由国家施予专门教育。美国「备好天才容易成长的土壤」,是我们日本应该学习的地方。 在日本,一个孩子如果算数学不好,强项是国语,那么老师就会指导他多花点时间练习算数。但如果在美国,会让这名学生尽量学拿手的国语。换句话说,所谓的因材施教应该是辨识孩子头脑最适合哪种学习,然后发展他的才华。
重视平等性的日本教育不太能作育出天才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孩子才刚冒出才华的幼芽,就将它摘掉了。重视平等性的日本教育不太能作育出天才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孩子才刚冒出才华的幼芽,就将它摘掉了。 不仅在孩子的教育上,连成年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遭遇。请各位想想,你在平日生活或公司中,自己擅长什么项目,又在哪些事上做不来。然后,多花点时间、工夫在擅长的项目上,强化它的能力。这样一来,它就变成你的「卖点」,而你也自然成为「在某件事上具有专才的人」了。
大脑临界期在六岁的说法确实吗? 据说大脑的发育在六岁之前就接近完成。目前的定论认为掌管记忆的海马回大约也在同一时期长成。而且虽然人各有异,但留在我们脑海里的最初记忆,大多是上小学前后时的事。 偶尔也会听到人说「我记得三岁时的事」。但是事实上,这种说法受到相当大的质疑。因为很有可能他是后来看了当时的照片,或听大人述说旧事,所以创造了「好像有那种印象……」的记忆。
脑部记忆时需要语言,也必须具有理解事物的概念。但三岁之前,与这些因素有关的额叶还未完全发达,所以难以有确定的记忆。脑部记忆时需要语言,也必须具有理解事物的概念。但三岁之前,与这些因素有关的额叶还未完全发达,所以难以有确定的记忆。 神经细胞建立网络时不能缺少一种零件,那就是神经元。一般来说,神经元集中发达的时期,称为「脑的临界期」。 在脑的临界期受到种种影响的话,就能建立对该种刺激的网络。反过来说,这个时期没有经验过的剌激,以后有可能无法对它建立网络。按照这个理论,举例来说,如果将眼睛遮起来度过大脑的临界期,以后眼睛可能就看不见了。
虽然无法用人类来进行实验,但获得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奖的维赛尔和休贝尔曾以同为哺乳类的幼猫来进行实验。他们将幼猫放在只看得到直条纹的环境中饲养。结果,幼猫对直条纹有反应的神经细胞虽然增加,对横条纹反应的视力却很差。虽然无法用人类来进行实验,但获得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奖的维赛尔和休贝尔曾以同为哺乳类的幼猫来进行实验。他们将幼猫放在只看得到直条纹的环境中饲养。结果,幼猫对直条纹有反应的神经细胞虽然增加,对横条纹反应的视力却很差。 另外,又让幼猫在只能看到从右到左横向移动的光线刺激下生活,可以发现牠们横向反应的神经细胞增加了。相信不只是视觉的信息,在孩子儿时给他大量好的刺激,对大脑发育应有明显的效果。
不过,读到这里,千万别因为「不记得六岁以前受过什么好的教育」就太早自我放弃。因为我也见过幼年时虽然没有显现才华的兆候,过了脑的临界期之后,「努力尝试就成功了!」的案例。不过,读到这里,千万别因为「不记得六岁以前受过什么好的教育」就太早自我放弃。因为我也见过幼年时虽然没有显现才华的兆候,过了脑的临界期之后,「努力尝试就成功了!」的案例。 那位因为偶然的机会,后来被喻为天才的人物,就是大导演黑泽明。 黑泽明导演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二十位亚洲人物」,他不但是日本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但事实上他最初的目标并不是进入电影圈,而想当一个画家。
中学毕业之后,黑泽导演进入绘画学校,真心立志成为画家。参加两次二科展(译注:为美术家团体二科会所举办的画展)都入选,可见他的画艺水平相当高。中学毕业之后,黑泽导演进入绘画学校,真心立志成为画家。参加两次二科展(译注:为美术家团体二科会所举办的画展)都入选,可见他的画艺水平相当高。 但是,他在家中七个孩子中排行老么,也许是家庭环境,也可能是对自己绘画的才能失去了信心,最后他走了电影之路,从此留给世人无数的名作。 绘画和电影都能打动很多人的心,在这一点上有其相似之处,但是这两个领域的才华和努力方向却是截然不同的。从我们的角度看,黑泽先生转换了跑道,从事电影事业是他的福气。但这毕竟只是事后诸葛。
我们永远不知道人生的转机在哪里。所以,就算「六岁定终生」已是一种定论,也请不要自我设限,尽可能去挑战,难道不也是拓展成功可能性的秘诀吗?我们永远不知道人生的转机在哪里。所以,就算「六岁定终生」已是一种定论,也请不要自我设限,尽可能去挑战,难道不也是拓展成功可能性的秘诀吗? 有些教育家提倡幼儿的早期教育,但在脑科学上来说,人脑非常有可塑性,像几岁之前一定得做什么的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