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 likes | 1.03k Views
白 血 病.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血液内科 吕晓毅 . 第一节 概述. [ 概念 ] 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受抑制。. [分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 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
E N D
白 血 病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血液内科 吕晓毅
第一节 概述 [概念]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受抑制。
[分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 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 慢性白血病 chronic leukemia 根据细胞累及系列分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
[发病情况] • 我国白血病发病率为2.76/10万。 • 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第1位。 • 死亡率:恶性肿瘤中 6位(男性)8位(女性)。 • 发病率:2.76/10万,低于欧美。ANLL 1.62/10万,ALL 0.69/10万,CML 0.36/10万,CLL 0.05/10万,急性比慢性多,成人急非淋多见,儿童急淋多见,欧美慢淋多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一、病毒学说 ATL (adult T leukemia)是由HTLV-I (human T lymphocytrophic virus-I, HTLV-I)引起
证据:①己从ATL的恶性T细胞中分离出 了HTLV-I (1种C型逆转录RNA病毒) ②患者白血病细胞染色体DNA中含 有HTLV-I前病毒 ③将受感染的细胞中提出HTLV-I与 正常脐血淋巴细胞 一起培养,脐 血淋巴细胞发育成为ATL特有的 细胞形态 ④ ATL患者的血清均可提出HTLV-I抗体
二、电离辐射 ① 日本广岛与长崎,幸存者中白血病发病 率比未受照射的人群高30倍和17倍 ② 与剂量有关 ③ 研究证明强直性脊柱炎用放射治疗, 真红用32P治疗,白血病发病率>对照 ④ 机理:照射后骨髓受抑制和机体免疫力 缺陷,染色体发生断裂和重组
三、化学因素 ① 苯己肯定(制鞋发病率>正常3-20倍) ② 药物 抗肿瘤药中的烷化剂 乙双吗啉 致chromosome畸变 氯霉素,保泰松 药物所致的多为急非淋
四、遗传因素:占7‰ ① 单卵双胞胎如一个人AL,另一个的发病率 为1/5比双卵高几倍 ② Down Syndrome:+21, 白血病发病率50/10万>正常人20倍 ③ 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④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Fanconi)贫血 ⑤ Bloom综合征 先天性血管扩张红斑病
发病机制:① 染色体的断裂和易位(可使 原癌基因的位置发生移动和被 激活) ② 癌基因的点突变,活化和抑癌 基因的失活、丢失 五、其他血液 CML、真红、原发性血小板 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MDS、PNH、lymphoma、MM
[概念] 是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正常造血受抑,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 。
[分类] ① 70年代(1976. Benne等)法、美、英7位学 者提出FAB分型,其后多次加以修改补充 ② 70年代中用单克隆抗体发现造血细胞表面 抗原,对AL进行免疫表型分析。 ③ Chromosome分析90%AL有核型异常。 ④ 80年代提出MIC分型(M:morphology, I: immunology, C: Cytogenetics) ⑤近年 MICM MIC加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genetics)分型
[分类] 急淋 L1 L2 L3 急非淋 M0: M1: M2: M3: M4: M5: M6: M7: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类] 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 传统的形态学及细胞化学不能肯定有骨髓系分化特征,原始细胞在光镜下类似L2细胞,核仁明显,胞浆透明嗜碱性,无嗜天青颗粒及Auer 小体, • 细胞化学:髓过氯化物酶(MPO)阳性细胞<3% • 苏丹黑阳性细胞<3%
电镜下:MPO(+) 免疫分型: CD33+或CD13+ 淋巴系抗原(-),但有时CD7+ 、TdT+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未分化原粒细胞 Ⅰ型:胞浆中无颗粒 Ⅱ 型:胞浆中少数颗粒 MPO(+)>3% 90% (骨髓中非幼红细胞)
(占骨髓非幼红细胞)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原粒细胞≥ 30% ≤ 89% 单核细胞< 20% 其他粒细胞>10% 我国分 M2a:即M2型 M2b:嗜中性异常中幼粒细胞>30%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30%(非红系细胞)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30% 各阶段粒细胞30%~<80% 各阶段单核细胞>20% M4E0除具M4型特点外,嗜酸性粒细胞≥5%, (非红系细胞)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单+幼单+单核≥80% M5a:原单≥80% M5b:原单< 80% M6 (急性红白血病) 幼红细胞≥ 50% 原始细胞(Ⅰ型+ Ⅱ型 ) (非红系)≥ 30%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原始巨核细胞 ≥3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L1:原始及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 (直径≤ 12μm) L2:原始及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 (直径>12μm ) L3:原始及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 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 胞浆嗜碱,染色深
MICM分型 • 形态学 ( morphology) • 免疫学 (immunology) • 细胞遗传学 (cytogenetics) • 分子遗传学 (molecular genetics) •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WHO分类: • 有再现性染色体易位的AML • (1)AML伴t(8;21)(q22;q22), AML1(CBF-ā)/ETO • (2)APL t(15;17)(q22;q11-12), PML/RARā • (3) M4EO inv(16)(p13q22) • (4) AML 伴11q23(MLL)异常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WHO分类: • 前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1)t(9;22)(q34;q11), BCR/ABL • (2)11q23MLL重组 • (3) t(1;19)(q23;q22), E2A/PBX1 • (4) t(12;21)(p12;q22), ETV/CBFā • 前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3. Burkitt’s 细胞白血病
[临床表现] 急缓不一 急:突然高热,严重出血 慢:脸色苍白,皮肤紫癜, 月经过多或拔牙后出血不止 一、贫血:多为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发展 二、发热:1/2为早期表现, 低热:白血病本身可以 高热:往往提示感染 浅表部位: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 深部:肺感染 肛周炎,肛旁脓肿 致病菌:常见革兰阴性杆菌
三、出血: 40%为早期表现,全身各部位 M3:可并发DIC 死于出血者62.24%,其中87%为颅内出血
四、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一)淋巴结和肝脾大 淋巴结肿大:急淋多见 纵隔淋巴结肿大:T细胞急淋白血病 肝、脾大:轻、中度 巨脾:慢粒急变 (二)骨骼和关节 胸骨下端压痛 关节、骨骼疼痛:儿童多见 骨骼剧痛:骨髓坏死
(三)绿色瘤(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的粒细胞肉 瘤,granulocytic sarcoma) 常系及骨膜,以眼眶部位最常见,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 (四)口腔和皮肤: 牙龈增生肿胀:M4、M5 蓝灰色斑丘疹或皮肤粒细胞肉瘤(皮肤隆起、变硬、紫兰色结节)
(五)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引起CNS-L,可发生各个时期,常发生缓解期。髓外复发的根源。 急淋常见(儿童尤甚) CNS-L临床表现:头痛、头晕、呕吐、颈项强直,甚至 抽搐、昏迷
(六)睾丸(浸润) 多为一侧性,无痛性肿大 多见于急淋化疗缓解后男性幼儿或青年, 髓外复发的根源 (七)其它器官浸润 心、肺、消化道、泌尿道等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1.WBC↑ (多数),高血细胞 白血病:WBC>100×109/L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WBC正常或减少 (低者<10×109/L ) 血片中可见幼稚细胞 2.HGB↓ (正常细胞性) 可见幼红 3.PLT↓ 50%< 60×109/L , 晚期极度减少
二、骨髓像: 1. 增生活跃,主要是白血病性原始 细胞>30%(占非红系)“裂孔”现 象:原始细胞多,较成熟中间细 胞缺如,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 2.幼红细胞 3.巨核细胞 ↓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增生低下(约10%ANL L)原始细胞>30% 白血病性原始细胞: 形态常有异常,胞体大, 核浆比例大,核的形态 异常(切迹,凹陷,分 叶),染色质粗糙,排 列紊乱、核仁明显 Auer小体:常见于急非淋。急粒、急单, 急粒—单,不见于急淋
四、免疫学 白血病细胞免疫学标志 急淋 急非淋 T细胞 B细胞
五、染色体和基因改变 某些白血病伴有特异的Chromosome和Gene的改变 如M3 t(15i17) (q22;q21) PML RARα 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 某些白血病可有N-ras癌基因点突变,活化,抑癌基因P53、Rb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