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 likes | 925 Views
第四章 摄影技术.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 摄影基本理论 ,掌 握 现场摄影 和 物证摄影 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 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要点. 1 、摄影基础知识; 2 、现场摄影的内容及方法; 3 、物证摄影的内容及特点; 4 、物证原物大、直接扩大摄影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摄影基础知识 第二节 拍照技术 第三节 现场摄影技术 第四节 常规物证摄影概述. 第一节 摄影基础知识. 一、 取景构图 二、摄影用光. 一、取景构图. 取景构图是为了 揭示主题 ,达到 富有表现力的 艺术形式 所进行的 造型
E N D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摄影基本理论,掌 握现场摄影和物证摄影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 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要点 1、摄影基础知识; 2、现场摄影的内容及方法; 3、物证摄影的内容及特点; 4、物证原物大、直接扩大摄影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摄影基础知识 第二节 拍照技术 第三节 现场摄影技术 第四节 常规物证摄影概述
第一节 摄影基础知识 一、取景构图 二、摄影用光
一、取景构图 取景构图是为了揭示主题,达到 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所进行的造型 处理。是一个思维过程、组织过程和 反映过程。
取景构图的基本步骤 • 通过拍摄时的取景获得构图的基本形式; • 利用制作时的取舍精练造型表现。 • 画面结构主次分明 • 造型表现简洁生动 • 技术手段灵活多样 • 构图安排新颖独特 取景构图的基本要求
取景构图的基本内容 (一)正确选择拍摄位置 (二)合理安排画面布局
(一)正确选择拍摄位置 是取景构图之始。 1、选择拍摄距离 2、选择拍摄方向 3、选择拍摄高度
1、选择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直接决定着主体的大小,透视 感的强弱,画面景物的多少,景别的变化。 • 远景 • 全景 • 中景 • 近景 • 特写 拍摄距离
远景 远,取其势,即以自然的气势取胜。 多用于表现地形特征、地理位置、山川 形势、气候变化等以突出整体气氛为目的的 画面。
全景 用以表现被摄体的全貌和所处环境的画面。 • 具有明显的结构中心主体,环境是用来说明、 烘托和渲染主体的; • 既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又要注意主体的 立体感和轮廓形态的表达; • 背景范围大,要特别注意对杂乱景物的取舍, 力求画面精练、简洁,切忌喧宾夺主。
中景 用以反映某一对象动作性强的局部或某 一事件富有表现力的情节,反映事物的矛盾 焦点,表现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画面。 • 中景背景少、人像大,以人的动作、姿态、 • 情节取胜,环境降到次要地位; • 拍摄时要注意被拍者的手势与面部表情的 • 协调配合; • 要注意抓拍富有表现力的身体语言动作。
近景 近,取其神、取其质。指用以表现人物 的神情或物体的质感的画面。 • 拍摄人像近景照片,需特别注意人物面部 的神态表情,着重传递人物细腻的深情; • 要注意选光、配光,以突出人物皮肤的质 感或物体的纹理与质地。
特写 将被拍对象的局部充满画面,以表现 局部特征为目的的画面。
2、选择拍摄方向 指相机围绕被摄体四周选择不同的拍摄点。 改变拍摄方向,可以使主体的轮廓、 主体与背景的关系、背景的范围等发生极 为显著的变化。 • 正面 • 正侧面 • 斜侧面 • 背面 常用拍摄方向
正面方向拍摄 • 适合于表现人物、建筑的对称结构; • 不利于表现动态特征和深度强的景物。 用于表现对象正面特征, 将其横向与竖向线条充分展 示出来。
正侧面方向拍摄 适合于表现被摄体的侧面特征,人和物的外轮廓,具有一定的动感和方向性。 其和正面拍摄一样呈平行透视效果,不利 于表现深度空间。
斜侧方向拍摄 随着斜侧的程度变化,拍摄位置可有许 许多多的变化,使物体形象发生千差万别的 表现。富有动感。 是最常见的拍摄方向。
背面方向拍摄 以形体刻画为主,整体感强。 • 背面角度可将人物、主体、背景融为 • 一体,背景的事物就是被摄人关注的中心, • 启发观众联想。
3、选择拍摄高度 指照相机镜头与被摄对象间的相对位置高低变化。 • 平拍 • 仰拍 • 俯拍 摄影高度的变化,影响地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远近景物的展开程度,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及透视的效果。 基本拍摄高度
平拍 相机与被摄体处于同一水平线,即镜 头光轴与地面平行。 • 适于表现上下对称的结构; • 优点是不变形,可正确反映对象各个部 • 位的比例关系; • 不利因素是平淡,缺少变化。
仰拍 仰拍时,被摄体透视化强烈,有利于 强调对象的高度。易于表达建筑物的高大, 树木的修长和人物的跳跃动作等。 相机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
俯拍 相机高于被摄对象向下拍摄。 • 俯拍能清楚的交代出地面景物的数量、位置、远近、层次等;画面饱满而充实,适于表达广阔、盛大的场面,深远、众多的景物等。 • 俯拍重在写实、仰拍重在写意。
(二)合理安排画面布局 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合理分割画 面,正确有序地处理主体、陪体、前景、 背景等的位置关系,美化画面结构,突 出画面主题。
画面布局的基本要求 1、主题单一明确 2、主体突出鲜明 3、画面简洁明了 4、注意对比 5、注意均衡 6、注意动向
1、主题单一明确 一幅好照片首先应有一个主题,画 面上所有景物必须统一于这个主题下。
2、主体突出鲜明 主体必须突出醒目,在画面上占明显的 压倒优势,作为画面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 而呼应全局,其他景物的配置都要适应主体 的需要。 • 主体安排原则 • 突出主体的常用方法
主体安排原则 • 物忌居中,人忌正面。正中位置是人双眼 观察时视觉上最薄弱的,且主体居中缺乏 呼应,显呆板。 • 常把主体安排在画面九宫格中间的四个交 叉点处,或画面对角线的交点到各个角的 中间。
4. 色温 3. 光质 黑 黑 光质指光线的刚硬、聚散性质。 当光源发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温度下发出的光的颜色相同时,将黑体此时的温度 ( 开氏温标 ) 称作该光源的色温。 • 色温不是光源的实际温度,而是表示光源光色的一种定 量方法;当光源色温增加时,光色由红向黄、白、蓝变 化; • 常见光源的色温:白炽灯3000K;清晨和黄昏阳光 3500K; 晴天中午阳光 5400K;闪光灯5500K;阴天 或阴影处的光 线8000K;无云兰天20000K。
(三)摄影用光的造型要求 1. 要真实而客观 在照片上体现出客观环境的光线特点; 2.要表现物体的质感 通过对表面结构的刻画反映物体的物质属性。
3. 要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 • 可以利用空气透视和光影效果加强空间感; • 利用明暗所表现的物体“体面”变化加强空间感; • 利用投影说明物体所处的空间。 4. 要突出主体 利用光的显露与隐藏对主体实现强调、对与主题无关或 关系较差的事物进行削弱。 5. 要表现情感 利用光的情感象征性并与照片的内容相结合传递思想感 情。
(四)摄影用光的种类 1、自然光: 主要指太阳光,是室外摄影的主要光 线,是最经济、最明亮的摄影光源。 自然光可分为:直射光;散射光。
(1)直射光:直接照射在被摄体上的太阳光。(1)直射光:直接照射在被摄体上的太阳光。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使物体有 明显的明暗分界,有利于造型, 但影调层次少。 • 日升日落光; • 正常斜射光; • 午间顶光。
日升日落光 早晨和傍晚,太阳升离或接近地平线, 与大地夹角不超过15º时的光线。 • 投射角度低,投影长;长波多短波少,色温 低,偏红橙色;光质柔和,光照强度小。 • 这段时间的光线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又很 短暂,所以被称作室外摄影的黄金时间。 • 适合拍风景照,影调层次丰富、气氛浓烈活泼。 • 拍人像,宜拍成剪影。
正常斜射光 上午8-11点,下午2-5点,太阳光线 与地面夹角在15º—60º时的斜射阳光。 • 阳光中的红、绿、蓝三原色比率大致相等,呈白光,是正常摄影时间。 • 景物水平面和垂直面上的照度基本相等,投影明显而适中。 • 天空散射光和地面反射光交织,构成又亮又柔的辅助光,可照明景物阴暗部分的影纹,景物的凹凸阴阳表现醒目而细致,适合表达景物的质感、立体感和空间感。 • 持续时间长,亮度变化小,光影移动慢。
午间顶光 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在60º—90º间的光线。 • 强烈而垂直,反射光和散射光相对少,景物 受光部分特别刺眼,投影黑而短,反差极为 强烈,缺乏层次。 • 这种光线往往会歪曲或丑化人物形象,在人脸、鼻下、嘴唇下形成浓重的阴影。 • 把夏天有顶光的中午称为摄影的死角时间。
(2)散射光:指太阳被云层遮住时的光线, 或被建筑物遮蔽下的阴影,及 室内的自然光。 散射光无明显的方向性,可产生层次丰富、反差柔和的效果,有利于表现被摄体天然的影调关系和质感。但如果照度太低,也会使景物平淡、缺少反差。
2、人造光 黑 (1)人造光的特点 (2)人造光的选择 黑 黑 可以人为地选择和变换光源的位置,不受季节和时间的限制,还可以进行几个光源的组合并分出主次。 钨丝灯:色温较低约2800k左右。 碘钨灯:色温在3200K左右。 聚光灯、透射式集光灯:使物体产生明显的阴影,利于刻画 体积和轮廓。物证摄影中常用小型可调聚光灯。 电子闪光灯:闪光时间为10-6 ~ 10-3秒,色温 5000 ~ 6000k, 与日光相似。
(五)不同光位的光线的造型效果 根据相机、被摄体和光源三者间位置的 改变可产生不同的光位变化。 • 顺光(正面光) • 斜光 • 侧光 • 逆光 • 顶光 • 脚光
第二节 拍照技术 • 照相机是记录景物影像信息的光学成像仪器。 • 现代照相机已形成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两大类,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光、机、电、微电脑等技术的高科技产品。 • 传统相机是指利用感光胶片逐幅记录景物影像信息的光学成像仪器,刑事摄影中常用的单镜头反光式相机(俗称“ 单反相机 ”)为传统相机。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 照相机的工作是一个两步成像的过程。 • 第一步---成像 利用摄影镜头结成被摄景物的光学影像; • 第二步---影像记录 利用感光胶片上卤化银的光化学作用,将镜头结 成的景物光学影像转换为“潜影”。
(一)照相机的结构 一、照相机的结构和类型 现代相机的结构由镜头和机身两部分组成。 • 摄影镜头 • 作用:结成景物影像。 • 机身 • 作用:内部为一个暗腔,确保胶 片上的记录影像;其它部 件的承载体。 机身 镜头
相机组成按摄影的具体分工,可进一步分为: 1.摄影镜头 2.取景器 3.调焦机构 4.快门 5.自动控制系统 6.卷片、计数、上弦 机构 7.机身 模式控制环 机身 镜头
光圈调节环 调焦环 快门按钮 计数器 取景器 倒片旋钮 感光度调节 调速盘 卷片扳手 后背
一、现场摄影概念及作用 黑 现场摄影是运用照相技术,固定现场原始状况, 记录现场勘查过程,发现、提取和保存物证的专门 摄影技术。 现场摄影的作用: • 为分析现场、制订侦查方案、采取侦查措施提供影像依据; • 为技术检验、鉴定提供条件; • 为案件的司法诉讼提供重要的证据。
(一)照相机 二、现场摄影的设备器材 黑 用于现场摄影的照相机,应具有较多种功能,应坚固耐用和性能可靠。 相机应配备标准镜头、广角、中焦镜头或变焦镜头,以适应多种情况下的拍摄需要。
(二)近摄装置 近距摄影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大倍率的影像,以清 晰反映较小的物体或物体的局部细微特征。 近摄装置包括: 近摄镜头 具有微距功能的定焦或变焦镜头。 近摄接圈或皮腔 应能与相机配套,倍率从1:10 ~ 1: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