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1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仙游县第二道德中学 2013 年 10 月 28 日. 主要内容. 基本情况 学校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报告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流感暴发的应急处置. 传染病流行过程 —— 三环节. 环境、物品、空气等消毒 通风、良好的卫生习惯 杀虫 防止院内感染、规范行为 母婴阻断 … …. 免疫预防 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 … …. 对病人做到 “ 五早 ” 管好病原携带者 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等 动物传染源管理 … …. 社会因素. 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自然因素.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nole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仙游县第二道德中学 2013年10月28日

  2. 主要内容 • 基本情况 • 学校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报告 •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 流感暴发的应急处置

  3. 传染病流行过程——三环节 • 环境、物品、空气等消毒 • 通风、良好的卫生习惯 • 杀虫 • 防止院内感染、规范行为 • 母婴阻断 • …… • 免疫预防 • 药物预防 • 个人防护 • …… • 对病人做到“五早” • 管好病原携带者 • 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等 • 动物传染源管理 • …… 社会因素 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自然因素

  4.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包括 患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5.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除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可分为三阶段: 从感染宿主排出 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 病原体侵入新宿主的门户

  6.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传播途径 分类 呼吸道传播:流感 消化道传播:痢疾 血液传播:乙肝 虫媒传播:登革热 性传播:艾滋病 母婴传播:艾滋病

  7.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人群易感性 指人群对传染病感染的难易程度。 人群易感性升高: 新生儿 易感人群迁入 人群易感性减低: 预防接种 传染病流行

  8. 法定传染病最新分类 (39种) • 甲类(2种):鼠疫、霍乱。 •     乙类(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     丙类(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9. 学校常见传染病 • 水痘 • 流行性腮腺炎 • 手足口病 • 流感(含甲型H1N1流感) • 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 细菌性痢疾 • 风疹

  10. 2009-2012年福建省水痘发病年龄分布

  11. 2012年流行病腮腺炎发病年龄分布

  12. 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分布

  13. 突发公共卫生及相关事件类型及构成 传染病类64起:食物中毒7起:其它公共卫生事件1起(安溪县官桥阳光幼儿园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 乙类传染病10起、丙类传染病9起(死亡1人)、其它类传染病45起(死亡1人) ; 甲流5起、登革热4起、布病1起 手足口病4起、流腮4起、其它感染性腹泻1起。 不明原因肺炎29起、水痘10起、H7N9 5起、流感样病例1起 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2起,其它中毒类3起,不明2起 食用车前草农药污染中毒;葫芦瓜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疑似百草枯食物中毒; 2013年上半年(1日1日-6月30日)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6起事件均为一般事件,涉及到5个设区市,分别为厦门(2起)、福州、南平、三明、漳州(各1起)。 • 5起为传染病事件,1起为食物中毒事件 • 2起水痘、2起流腮、1起诺如病毒胃肠炎、1起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 福建南平延平区来舟镇鸿兴酒楼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起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事件 • 福清市龙田镇龙西中学聚集性流行性腮腺炎事件 • 厦门湖里区吕岭小学水痘聚集性事件 • 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水痘聚集性事件 •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实验小学流行性腮腺炎事件

  15. 特征 • 时间分布 • 1月5起,2月1起,3月5起,4月15起,5月39起,6月7起。 • 地区分布 • 福州36起,三明、漳州各8起,泉州、宁德、厦门各4起,龙岩、南平各3起,莆田、平潭综合实验区各1起 • 发生在学校的28起,其中托幼机构2起,小学17起,中学5起,高校2起,其他学校2起。

  16. 学校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报告

  17. 依据 •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 《规范》重点在学校疫情的监测发现与报告方面,规范了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以及学校如何开展疫情的监测、报告。

  18. 一、相关部门职责 • 教育行政部门1、负责对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督促与检查;2、负责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学校和托幼机构有关人员传染病防控及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相关知识的培训;3、协助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地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工作相关要求或规范;4、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本地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19. 学校和托幼机构1、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收集、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2、负责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学校和托幼机构1、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收集、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2、负责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托幼机构聘用卫生保健人员应当按照收托150名儿童至少设1名专职卫生保健人员的比例配备卫生保健人员。收托150名以下儿童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卫生部 教育部令第76号) P113)

  20. 3、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单位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督促、检查;4、负责组织开展对本单位全体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5、学校校长或者托幼机构主要领导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3、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单位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督促、检查;4、负责组织开展对本单位全体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5、学校校长或者托幼机构主要领导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

  21. 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以下简称学校疫情报告人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以下简称学校疫情报告人 • (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要求1、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2、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优先考虑;3、必须为学校或者托幼机构的在编人员。

  22. (二)学校疫情报告人职责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3、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4、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

  23. 三、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 • 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一)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

  24. 晨检(晨午检) • 晨检应在学校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眼红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5. 缺勤 处理 •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 安溪、德化等地病毒性脑炎事件 • 长泰腺病毒感染事件

  26. (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  1、报告内容及时限(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7. 2、报告方式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2、报告方式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28. 应急处理程序 • 各级各类学校应事先做好应急预案准备,一旦发现可疑的传染病例,通常的工作程序是: • 在学校指定地点(或校医室内设置)隔离观察; • 学校护送或学校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诊治; • 学校护送人员或班主任及时跟踪了解诊断结果,诊断为传染病(甲、乙、丙类中任何种传染病)后必须及时向学校主要领导报告;

  29. 应急处理程序 • 学校责任报告人在2小时内分别向所在地疾病控制中心、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 学校要在所在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已感染人群和易感染人群采取相关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消毒、隔离等群体防护措施),如发生暴发疫情需要形成“防护屏障”实施免疫应急接种,学校应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组织实施,同时,学校要以《告家长书》的形式进行宣传,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 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传播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30. 核心 • 学校和托幼机构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 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 注意:报告内容应经学校或当地卫生部门卫生专业人员调查核实,上报其它部门的病名和数据必须与卫生部门调查的一致。

  31. 不同季节常见的突发卫生事件 • 食物中毒常年均有可能发生。 • 夏秋季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多发。 • 冬春季流感、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多发。

  32. 疫情处置注意 • 应严格执行卫生部门提出的隔离治疗学生、患病学生限时复课、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服药、健康教育等疫情控制措施。

  33. 隔离 • 隔离是阻断传染源,控制传染病扩散的有效方法之一。隔离通常采取医院隔离观察、在家隔离医学观察或指定其他地点隔离医学观察。 • 隔离发病患者。甲类和部分乙类传染病人(可疑、疑似、确诊)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或卫生部门设立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下达强制隔离指令及解除指令,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指令执行。 • 对其它类型传染病患者,各级各类学校应依据《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在医院治疗休养或在家治疗休养,隔离期满后方能复学。

  34. 隔离 • 隔离密切接触者。对于甲类和部分乙类传染病人(可疑、疑似、确诊)密切接触者的判定,由所在地疾控中心确认,其隔离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或卫生部门设立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下达隔离指令及解除指令,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指令执行。 •  密切接触者指:与临床诊断病人或疑似病人共同居住者;与临床诊断病人或疑似病人同教室上课者;与临床诊断病人或疑似病人同一工作场所者;与临床诊断病人或疑似病人共同就餐者;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护送临床诊断病人或疑似病人者等。

  35. 消毒-预防性消毒措施(日常) • 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 物体表面每天用干净湿抹布擦拭1次。每周用环境表面消毒液擦拭、喷洒、喷雾消毒。 • 要保持玩具清洁,每周至少进行1次擦洗或喷雾消毒,不能擦洗消毒的应经常在阳光下曝晒4 h以上。

  36. 消毒-终末消毒(出现传染病患者后) • 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 室内空气 •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冬季、夏季的空调房间,至少每半日开窗通风10min~15min。无法开窗通风时,应采用机械通风方法。 • 消毒剂熏蒸或喷雾消毒:一般仅用于终末消毒,常用的消毒剂及消毒剂量为:(1)按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溶液7 mL(1 g/m3),加热蒸发,在相对湿度60%~80% ,室温下熏蒸2h。(2)以0.5% 过氧乙酸溶液(20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60min。(3)用3%过氧化氢溶液(20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60min。(4)其他消毒产品喷雾消毒

  37.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38. 疫情概况 福建省2010~2012年共报告: 发病209765例,重症1895例,死亡70例; 年均发病率为190.6/10万,死亡率为0.064/10万,病死率为0.33‰, 重症率为9.0‰,重症病死率为3.69%。

  39. 手足口病流行态势及特点 在各年度内总体呈双峰分布:托幼机构寒假期间,疫情低发;春季开学后,疫情快速上升;暑假开始后,疫情快速下降;秋季开学后,疫情出现反弹,且反弹幅度逐年上升。

  40. 人群特征 分 年 龄 组 发 病 情 况

  41. 地区特征

  42. 时间特征 重症病例 死亡病例

  43. 时间特征 死亡病例发病至死亡间隔天数情况

  44.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45.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46.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 3.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7.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48. 预防控制措施 •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 (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