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第 10 章 货币政策与宏观金融调控

第 10 章 货币政策与宏观金融调控. 10.1 货币政策内容构成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当局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用于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从内容构成上包括三个部分,即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货币政策工具。. 10.1.1 货币政策目标  所谓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这种目标就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1) 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 (1) 稳定物价 

nod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0 章 货币政策与宏观金融调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0章 货币政策与宏观金融调控 10.1 货币政策内容构成 •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当局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用于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从内容构成上包括三个部分,即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货币政策工具。

  2. 10.1.1 货币政策目标 • 所谓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这种目标就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1)稳定物价 • 稳定物价,又称稳定币值,这一目标的含义是指社会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以内大体保持稳定,不发生明显的波动。

  3. 一般来说,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物价上涨率应控制在5%以下,以2%—3%为宜。一般来说,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物价上涨率应控制在5%以下,以2%—3%为宜。 (2)充分就业 • 充分就业是反映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是通过失业率高低来体现的。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把充分就业目标定位于失业率不超过4%为宜。 (3)经济增长 • 经济增长一般以剔除价格上涨因素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作为衡量指标。

  4. 对这一目标不能用量化的统一标准去衡量,只能根据本国的经济实际与本国的以往某一时期经济增长的经验数据为依据,合理确定本国的经济增长幅度 。 (4)国际收支平衡 • 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基本持平。 • 因为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区别较大,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和处于经济调整阶段的国家,其国际收支状况各不相同,所以应根据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确定并选择国际收支平衡的标准。

  5. 2)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 可能是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或通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 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的物价稳定或通货膨胀率较高的经济繁荣。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 可能会出现本国通货膨胀(别国相对物价稳定)下的国际收支逆差或本国物价稳定(别国相对通货膨胀)下的国际收支顺差。

  6.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 在正常的情况下,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以及支付能力的增强,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此时,如果出口贸易不能与进口贸易同步增加,则会使贸易收支发生大量的逆差。 10.1.2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基础货币

  7. 以基础货币作为中介目标的特点是:这项指标对中央银行来说极易监测、控制和操作,即可控性和可测性极强,但它是通过作用于货币供给总量再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因此其相关性较弱。以基础货币作为中介目标的特点是:这项指标对中央银行来说极易监测、控制和操作,即可控性和可测性极强,但它是通过作用于货币供给总量再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因此其相关性较弱。 2)利率 (1)短期利率 • 短期利率是银行同业拆放利率。

  8. (2)长期利率 • 长期利率一般指资本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和结构。 • 长期利率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来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可测性,短期利率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但无论是长期利率,还是短期利率,其升降往往易受一些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使其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搅在一起,无法真实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否奏效,因此,要注意与其他中介目标结合观测。

  9. 3)货币供应量 •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各国最为普遍的一种选择,因为它是较为理想的中间性指标 。但是,因货币供应量本身包含的范围或统计口径比较复杂,加上当代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内容不断变化,在计算货币供应量时界定较难,计量难度较大。

  10. 4)超额准备金 • 以超额准备金作为中介目标,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规模有直接决定作用,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关系密切,同时对中央银行来说也极易观测和判断,但是该项指标不易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其可控性稍弱。

  11. 10.1.3 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 (1)再贴现率 • 再贴现率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以再贴现形式发放货款的利率来影响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和利率,从而控制和决定市场货币供应量和整体利率水平的做法。

  12. (2)法定存款准备率 • 法定存款准备率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间接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做法。 (3)公开市场操作 • 公开市场操作作为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从而使基础货币发生增减变化,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做法。

  13. 2)选择性的政策工具 (1)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 这类工具的特点是作用过程是间接的,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或资产组合的调整才能实现。具体有以下几种: •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 ④优惠利率 • ⑤预缴进口保证金 

  14. (2)直接信用控制工具 • 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又称行政性控制工具,是中央银行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业务的一种做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 ①利率限额 • ②信用配额 • ③道义劝告

  15. 10.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政策效应 10.2.1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传导机制的原理如图2所示。 •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开始,作用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再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用于企业、个人,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再影响到市场,即产出、就业和物价水平等。

  16. 中央银行 法 定 存 款 准 备 率 再 贴 现 率 其 他 政 策 工 具 公 开 市 场 操 作 基础货币 超额准备金 利 率 货币供应量 社会总需求 国 际 收 支 平 衡 经 济 增 长 充 分 就 业 稳 定 物 价 实现宏观调控 图 2 货 币 政 策 传 导 机 制 图

  17. 10.2.2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 •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部时滞,二是外部时滞。 1)内部时滞 • 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对经济形势的变化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再到实际采取行动所花费的和经过的时间过程。 2)外部时滞 • 外部时滞又称为影响时滞,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货币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间隔。

  18. 时滞是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应重视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把时滞降到最低程度,才能更好的完成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 10.2.3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其他因素 • 除了时滞效应以外,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还有货币流通速度和微观主体预期等。

  19. 10.3 金融宏观调控的实施 10.3.1 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 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即社会总需求的要求,制定“松”的(扩张性的)或“紧”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 一是社会总需求不足,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采用扩张性的,即“松”的货币政策 。 

  20. 二是社会总需求过热,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采用紧缩性的,即“紧”的货币政策。二是社会总需求过热,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采用紧缩性的,即“紧”的货币政策。 • 三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在构成上不相适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有松有紧,着重于调整货币供给的构成和流向,从而改变部门经济结构和调节经济发展的比例,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1. 10.3.2 实行前瞻性货币政策 • 前瞻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政策的即期使用要与控制物价或经济增长等中长期目标相结合,它包含一个动态过程,即中央银行要根据货币政策的远期(最终)目标,在不同的时点及时采取政策行动,以实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 实行前瞻性货币政策的原因是因为货币政策本身的时滞效应和其他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的存在 。

  22. 为了实施前瞻性货币政策,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央银行要高度重视和做好对经济和金融的预测,要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采取超前预防性策略,针对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前瞻性货币政策,从而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质量。为了实施前瞻性货币政策,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央银行要高度重视和做好对经济和金融的预测,要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采取超前预防性策略,针对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前瞻性货币政策,从而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质量。

  23. 10.3.3 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 •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搭配通常有两种模式,即双松双紧或松紧搭配。首先,双松双紧都是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沿同一方向组合运动。双松即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并行。政策工具组合的第二种模式是松紧搭配,即或实行松的财政政策、紧的货币政策,或实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

  24. 10.3.4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1)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 1995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稳定币值(物价)、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2)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 1994年深化金融融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

  25.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原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准备金和备付金两个存款账户合并为一个准备金账户。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原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准备金和备付金两个存款账户合并为一个准备金账户。 3)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与宏观金融调控 (1)货币政策工具逐步规范 (2)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 • ①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 • ②间接调控模式的形成

  26. 1994年,首次确定使用了间接调控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 • 1998年,中央银行进一步加大了实现间接调控的步伐,首先,取消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 。 • 2002年,进一步开展金融体制改革,将进一步强化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