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682 Views
第十一章 拉丁美洲文学 第一节 16 ~ 18 世纪文学. 一、 16 世纪 16 世纪是西班牙的 " 黄金时代 " ,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涌现出一批影响深远的学者、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诗人、剧作家、小说家。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面跟着来的是土地的征服者 ( 军队 ) 、探险家,精神的征服也接踵而至 : 科学家、学者、语言学家来了,印刷厂、大学也建起来了 …… 西班牙的征服具有英雄的气魄,激发起一种具有英雄气质的作品 : 编年史和史诗。这可以看做是真正美洲的作品,因为,它们的作者虽不生在这个新世界,却因移居而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
E N D
第十一章 拉丁美洲文学第一节 16~18世纪文学 • 一、16世纪 • 16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涌现出一批影响深远的学者、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诗人、剧作家、小说家。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面跟着来的是土地的征服者(军队)、探险家,精神的征服也接踵而至:科学家、学者、语言学家来了,印刷厂、大学也建起来了……西班牙的征服具有英雄的气魄,激发起一种具有英雄气质的作品:编年史和史诗。这可以看做是真正美洲的作品,因为,它们的作者虽不生在这个新世界,却因移居而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
第一节 16~18世纪文学 • (一)编年史 • 何塞·德阿科斯塔的(?一1599)的《西印度自然和伦理史》(1590);加斯帕尔·德卡瓦哈尔(1504一1584)的《亚马逊河的发现》(1894);谢萨·德莱昂(1519一1560,参与征服战的士兵)的《秘鲁史》(1553);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1475一1566)的《印第安人灭亡简述》(1552,写了西班牙人对土著人的虐待);阿隆索·德贡戈拉·马莫莱霍(?一1576)的《智利史》(1575);
第一节 16~18世纪文学 • 贡萨洛·费尔南德斯·德奥维多(1478一1557)的《关于西印度海中的岛屿和陆地的通史和自然史》(1535一1557)。 • 最有文采的史著是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1496一1580)的《征服新西班牙的真实历史》(1552)。迪亚斯曾作为士兵,人侵墨西哥。他的史著故事生动,细节多彩。
第一节 16~18世纪文学 • (二)史诗 • 阿隆索·德·埃尔西利亚·伊·苏尼加(1533一1594)是一名西班牙贵族,参加了对阿劳加印第安人的战争。他的诗《阿劳加纳》(1569一1589)说是要歌颂西班牙人的英勇和功勋,同时也表达了对阿劳加战士不屈不挠、热爱乡土精神的钦佩。全诗37章,分3个部分,充满热爱荣誉和骑士精神的气氛。 • 佩德罗·德·奥尼亚(1570一1643)的《阿劳加的征服》(1596)。这个土生的智利人虽不喜欢印第安人,但对拉美大地做了深情的描绘。
第一节 16~18世纪文学 • 二、17世纪 • 这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安定下来,殖民地文化中心在两个总督辖地的首府:墨西哥和利马。 • 西班牙"黄金时代"结束后出现一种复杂的形式主义的晦涩文体,称为"贡戈拉主义"。路易斯·德·贡戈拉(1561一1627)是西班牙贵族绚丽文学的创始人,他的作品词藻夸张,充满隐喻,晦涩难懂。这也大大影响了拉美文学。
第一节 16~18世纪文学 • 胡安·鲁伊斯·德·阿拉尔孔-门多萨(1581?一1639),墨西哥人,后居西班牙,所有剧作在西班牙写成并上演。他的喜剧结构谨严,有《隔墙有耳》、《获得朋友》、《丈夫的考试》。 • 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1651一1695),一个美丽而有知识的墨西哥女人,很小就因美丽和多才而人宫,但16岁离开,人修道会,当了修女,至44岁死。 • 她写有诗、散文、剧,因诗而流芳。至今,墨西哥人称她为"第十个缪斯"。她的诗集《卡斯塔利达的洪流》1689年出版,共3卷。
第一节 16~18世纪文学 • 三、18世纪 • 西班牙文学自卡尔德隆(1600一1681)之后开始衰落。18世纪,法国文化和文学开始影响西班牙,又通过西班牙,影响至拉丁美洲。法国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在拉美文学中开始出现。 • 诗歌方面,代表作家有:墨西哥诗人曼努埃尔·德·纳瓦雷特(1768一1809);古巴诗人曼努埃尔·胡斯托·德·鲁巴尔卡瓦(1769一1805)。
第一节 16~18世纪文学 • 戏剧创作和演出有较大发展,代表作家有:墨西哥的埃乌塞比奥·维拉(1688一1737),著有《西班牙因为一个女人而沦亡》等三部喜剧;智利的卡米洛·恩里克斯(1769一1825),著有《加米拉,或曰南美洲的爱国者》。 • 18世纪拉美的纪事文学有所发展,但尚未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小说。
第二节 19世纪文学 • 18世纪末,法国启蒙哲学家和文学家伏尔泰、孟德斯鸡、狄德罗、卢梭等人的作品传入拉美,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卢梭。拉美知识分子在卢梭这里发现了自由、平等,发现了感情,发现了大自然的宏伟与神秘。接着,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到19世纪30年代,雨果、拉马丁、缪塞、司各特、拜伦等人的作品相继传入拉美,促成拉美浪漫主义的形成。 • 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1811一1888),在其名作《法昆多,又名文明和野蛮》(1845)中,控诉了专制恐怖统治。这部作品描写了阿根廷乡村的乡俗和大草原,感情强烈。
第二节 19世纪文学 • 另一名阿根廷浪漫主义作家是何塞·马莫尔(1817一1871),他的小说《阿玛莉亚》(1851一1855)仿司各特小说,抨击了罗萨斯的专制统治。他的长诗《巡礼者》(1847)仿拜伦之《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 厄瓜多尔浪漫主义作家胡安·蒙塔尔沃(1832一1889),也是专制独裁政府的死敌。他非常推崇拜伦。据说,他只要听见提起拜伦的名字,就会激动得发抖。他作有《被塞万提斯遗忘的几章》等。
第二节 19世纪文学 • 哥伦比亚浪漫主义作家豪尔赫·伊萨克斯(1837一1895),其小说《玛丽亚》(1867)广为流传。这部田园式哀歌体的小说写了一段"阿达拉"式的爱情,悲叹爱情的中断与青春的消逝(女主人公病死)。 • 乌拉圭诗人胡安·索里利亚·德·圣马丁(1855一1931)被称为"大陆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塔巴雷:诗体小说》(1888)共6章,写印第安混血青年塔巴雷与西班牙姑娘勃兰卡的爱情悲剧。
第二节 19世纪文学 • 拉美19世纪的浪漫主义,是在法国和英国的思想、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尽管模仿的很多,但毕竟意味着从西班牙的"一统"中解放出来,这是走向发现本土艺术才能的第一步。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一、60年代以前文学 • (一)现代主义文学运动 • 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以1888年鲁文·达里奥的《蓝》(诗与短篇小说集)的发表为标志。以达里奥的死(1916)或一战开始为标志,现代主义作为一个运动,结束了。现代主义诗歌走向衰微,逐渐为先锋派所取代。 • 现代主义文学,像浪漫主义一样,主要受法国影响而形成,只是更加成熟了。他们要求打破模仿,进行创造。达里奥曾说:"第一条法则就是创造。"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1、三个先驱者 • 诗人胡利安·德卡萨尔(1863一1898),古巴人,作有《风中之叶》(1890)、《半身像与诗韵》(1893)。 • 墨西哥诗人曼努埃尔·古铁雷斯·纳赫拉(1859一1895),作有《诗集》(1896)。 • 哥伦比亚诗人何塞·亚森松·席尔瓦(1865一1896),31岁开枪自杀。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到马拉美、波德莱尔和爱伦·坡的影响。他的诗忧郁、悲观、颓废,但也不乏优美。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2、鲁文·达里奥(1867一1916) • 现代主义运动的代表,尼加拉瓜诗人,著有诗文集《蓝》(1888)、《世俗的圣歌》(1896)、《生命与希望之歌》(1905)。 • 《世俗的圣歌》中,诗人对西班牙语诗歌各种形式的节奏和韵律进行了广泛探索,并用现代自由体创作。这些诗里洋溢着作者孤芳自赏、目空一切的感情。巴黎的宫殿、中国的公主、希腊的仙境、美丽的天鹅、纯洁的百合花……是他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这是部唯美主义的精品,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高峰之作。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天鹅是达里奥的标志和象征("天鹅的诗人")。它是毫无实用目的的美感的完美例证。 • 《生命与希望之歌》中虽然表现了对现实的逃避,但也表现了对社会的关注,表现出更强烈的泛西班牙主义和美洲主义主题。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3、现代主义晚期诗人 • (1)墨西哥诗人恩里克·冈萨雷斯·马丁内斯(1871一1952)。著有《序曲》(1903)、《抒怀》(1909)、《沉默者》(1909)、《隐蔽的小径》(1911)、《天鹅之死》(1915)、《残缺的诗篇》(1935)、《新纳尔西索及其他的诗》(1952)。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2)秘鲁诗人何塞·桑托斯·乔卡诺(1875一1934),代表作《美洲魂》(1906),讴歌美洲的自然风光、英雄伟人、历史传说,因而被称为"美洲的诗人"。 • (3)阿根廷诗人莱奥波尔多·卢戈内斯(1874一1938),被看做是阿根廷民族主义诗人,他的《罗曼采集》(1928)、《祖先的诗篇》(1928)、《里奥塞科的罗曼采》(1938)从历史、神话、民间传说等多方面反映了阿根廷民族风貌。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二)先锋派诗歌和小说(一战以后) • 1、诗歌 • 现代主义诗歌衰微,1920年起出现先锋派诗歌,亦受欧美现代主义影响。智利诗人维多夫罗(1893一1948),强调创造,反对模仿。阿根廷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一1986),被称为"极端主义诗人"。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2、小说 •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受卡夫卡、詹姆斯·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作家影响。 • 代表作家:古巴的阿莱霍·卡彭铁尔(1904一1980),代表作《这个世界的王国》(1949);危地马拉的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一1974),代表作《总统先生》(1946);阿根廷的博尔赫斯(1899一W86),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1941)等。 • 先锋派小说发展20年,为20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的"爆炸"打下基础。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三)现实主义小说 • 兴起于19世纪末,受法国巴尔扎克等和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家佩雷斯·加尔多斯(1843一1920)影响很大。 • 现实主义小说反映了拉美各国的社会状况:政党斗争,官员腐败,城市贫民、农民的悲惨生活,赌博,卖淫,“出国热”等。 • 智利的阿尔贝托·布莱斯特·加纳(1830一1920),著有《马丁·里瓦斯》(1862)、《移居者》(1904)。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墨西哥的弗德里科·甘博亚(1864一1939),曾任外交部长。小说《圣女》(1903)可谓墨西哥版之《娜娜》:纯朴的姑娘沦为娼妓;遗传与环境决定的生理机能。 • 阿根廷的曼努埃尔·加尔维斯(1882一1962),小说《师范学校的女教师》(1914)、《基罗加将军》(1932)、《孤独的人们》(1938)。 • 智利的华金·爱德华兹·贝约(1887一1968),主要写城市生活,作品有《无用的人》(1910)、《城市贫民》(1920)。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1、"墨西哥革命小说" • 1910年10月20日,墨西哥爆发由资产阶级自由派领袖弗朗西斯科·马德罗领导的民主革命(武装起义),至次年5月24日推翻了统治墨西哥30年之久的波尔菲里奥。迪亚斯独裁政权。拉美文学界把以这场革命为题材的小说称为"墨西哥革命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里亚诺·阿苏埃拉(1873一1952)的《在底层的人们》(1915);马丁·路易斯·古斯曼的《鹰与蛇》(1928);阿古斯丁。亚涅斯(1904一1980)的《洪水到来之际》(1947)。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2、"大地小说" • 以人与大地(大草原、大森林)的关系(生存、斗争)为主题的小说,拉美文学界称为"大地小说"。 • 哥伦比亚之阿塞·埃乌斯塔西奥·里韦拉(1889一1928)的《漩涡》(1924),描写大森林的神秘、活力;描写橡胶种植园和园中工人们的悲惨处境。 • 委内瑞拉之罗慕洛·加列戈斯(1884一1969)的《堂娜巴巴拉》(1929),在辽阔、荒蛮的大草原的背景下,展现了文明与野蛮、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主题。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3、"土著小说" 反映印第安土著生活的小说,被称为"土著小说"。 • 玻利维亚之阿尔西德斯·阿尔格达斯(1879一1946)的《青铜的种族》(1919)。 • 厄瓜多尔之霍尔赫。依卡萨(1906一1978)的《瓦西蓬戈》(1934)、《落网者》(1972)。 • 秘鲁之西罗·阿莱格里亚(1909一1967)的《广漠的世界》(1941) • 秘鲁之阿塞·玛利亚·阿尔格达斯(1911一1969)的《血的节日》(1941)、《深沉的河流》(1958)、《所有的血》(1964)。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墨西哥革命小说"、"大地小说"、"土著小说"只是从题材角度作的划分。它们都可归人现实主义小说之列,尽管有的小说采用了"意识流"等手法(如亚涅斯的《洪水到来之际》),但主旨是批判的,主要风格是写实的。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四)巴勃罗·聂鲁达(1904一1973) • 聂鲁达,智利诗人。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个多产诗人,代表作有《漫歌集》(又译《诗歌总集》,1943一1948,共248篇诗作)、《爱情十四行诗100首》(1959)、《智利的岩石》(1961)、《世界的终结》(1969)、《孤独的玫瑰》(1972)等。 • 聂鲁达的作品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涉及西班牙内战、智利反独裁的斗争、苏联卫国战争及世界和平等。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他的诗抨击剥削者、压迫者、独裁者,描写劳苦大众的贫困、苦闷、爱情、斗争。作为一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政治意识的作家,决定了他与拉美现代主义、先锋派的不同。 • 他的诗可谓兼收并蓄,兼有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 他的创作立足现实,以关注现实为己任,反映了拉关政治及社会生活。表现手法以传统的手法为主。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二、拉美文学"爆炸"(60一80年代) •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为标志,拉美文学取得巨大成就,引起世界文坛的极大关注,人们以"爆炸文学"喻其来势之迅猛,影响之巨大。 • "爆炸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阿根廷的胡利奥·科塔萨尔(1914一1984)、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1928一 )、智利的何塞·多诺索(1924一1996)。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1975年前后,一些新人登上文坛,取得巨大成就,被评论界称为"爆炸后新一代"。代表作家有:阿根廷的马努埃尔·普伊格(1932一 ),作有长篇小说《蜘蛛女之吻》(1976)和《天使的阴阜》门979);古巴的塞维罗·萨而杜依(1937一 ),作有《眼镜蛇》(1972);智利的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1940一 ),作有长篇小说《我梦见白雪在燃烧》(1975);乌拉圭的爱德华多·加菜阿诺(1940一 ),作有长篇小说《爱情与战争的日日夜夜》(1978)等等。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其实,拉美文学不是"爆炸"或曰这爆炸并不是突然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拉关的文学创作就为此打下了良好基础。如被称为"先锋派诗人"的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创作;被称为"先锋派小说"作家的占巴的卡彭铁尔、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的创作和理论。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都曾谈论过魔幻现实主义。卡彭铁尔在其1949年的《这个世界的王国》一书前言中首次用了这个词。略萨说:"魔幻现实主义不只是产生于所谓文学爆炸时期,很久以前就有一种可以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存在了,如阿斯图里亚斯的作品。"(《现代小说题材与技巧——当代外国著名小说家访问记》,何帆、文祥编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3月版,第324页)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1945年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889一1957)获诺贝尔文学奖,也说明世界文坛开始关注拉美文学。 • 20世纪60年代以来,马尔克斯、略萨、普伊格、斯卡尔梅达等人作品的发表;阿斯图里亚斯于1967年,聂鲁达于1971年,马尔克斯于1982年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确使世界文坛为之震惊。这标志着拉美文学的成熟与繁荣,标志着由殖民地文化发展而来的拉美文学由接受外来影响而走向影响西方、影响世界。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一)魔幻现实主义 • 代表作家有: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卡彭铁尔、博尔赫斯、阿斯图里亚斯;50年代的墨西哥小说家胡安·鲁尔弗(1918一),其短篇小说集《平原烈火》(1955)和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1955)被看做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60年代的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一 )。 • 马尔克斯1972年获拉丁美洲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尔戈斯文学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主要作品除《百年孤独》(1967)外,还有《家长的没落》门975)、《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1983)等。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马尔克斯所有作品部发生在他虚构的小镇——马孔多。 • 代表作《百年孤独》,创作18年之久,于1967年发表,被誉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先后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 • 根据马尔克斯的一些谈话和文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觉地要用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马孔多虽是虚构的,但在这里人们看到:大家族村社式的闭塞、落后的生活;独裁统治、工人罢工与内战(奥雷良诺与村里21条大汉一起参加自由派军队,官至上校,后自由党失败,敌军进攻马孔多);吉卜赛人带来的磁铁、望远镜、放大镜、地图和航海仪器;火车开进马孔多,外乡客像潮水般涌了进来;电灯、电话、电影、汽车、洋房、商店、工厂、赌博、斗殴、淫乱,以及基督教的传播。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但马尔克斯不满足从细节上描绘具体生活场景,而试图历史地、宏观地展现现实,并使之具有哲理意味。《百年孤独》结尾是马孔多下了4年11个月零2天的暴雨,香蕉园被洗劫,牲畜相继死去,阿玛兰塔·乌苏拉与侄子小巴比洛尼亚纵欲狂欢,生下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一个长着一条猪尾巴的孩子。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乌苏拉产后死去,孩子被蚂蚁拖入蚁穴。一场飓风,马孔多从地面上一扫而光。马尔克斯在他的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中说,奥雷良诺上校一家人历尽沧桑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拉丁美洲的历史,作家的职责就在于提醒公众牢牢记住这段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的历史。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马尔克斯要反映现实,但却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去写。在《百年孤独》中,有人,也有时隐时现的鬼魂(被布恩迪亚杀死的邻居普罗登肖的魂多次出现,最后竟找到了布恩迪亚家,与他一直谈到天亮);有《圣经》故事、印第安传说,还有阿拉伯故事(取自《天方夜谭》的飞毯)。一切都不可思议,亦真亦幻,似是而非,光怪陆离。在这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界限被打破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幻、生前与死后跳跃着交叉着出现。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欧美大多评论家都将魔幻现实主义视为现代主义,中国亦受影响。如美国学者安赫莱·弗洛雷斯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是卡夫卡。但是拉美评论家和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马尔克斯等这些作家部拒绝这种划分。他们认为,他们的小说写的就是现实,不过是拉丁美洲特有的"魔幻现实"。魔幻现实,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拉美现实。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显然,魔幻现实,是受了印第安传统观念和习俗影响来看现实。它不仅是一种特定的自然、社会状况,更是一种心态,一种审视现实的方式。魔幻现实主义让欧美和世界好奇与震惊的主要原因,也许正在他们表现了拉美特有的现实或曰对这种现实的特有的理解。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有故事性,但在故事叙述中,过去、现在、未来及真实与梦幻交叉出现,时空交错;语言基本"正常",但又充满寓意、象征。拉美作家用这种魔幻的方式,写出了透过印第安文化传统,融合西方文明而理解的"现实"。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二)结构现实主义 • 代表作家是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一)。1962年发表《城市与狗》,获西班牙"小小图书馆"奖(又译"小丛书"奖)。这是拉美作家首获此西班牙重要文学奖。26岁的略萨从此成名。此后有:《绿房子》(1966),《大教堂里的谈话》(1969),《潘达里昂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胡利娅姨妈与作家》(1977),《世界末日之战》(1981),《狂人马伊塔》(1985)《继母颂》(1988,中篇),《情爱笔记》(1997)。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略萨关注现实,但他并不像现实主义那样理解文学对现实的反映,他也不像马尔克斯那样,强调自己的作品与拉美生活的紧密对应关系。拉美生活是个背景、基础,要写它,则要"把现实解体而又适当地加以组合或夸张,这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要把现实表现得富于多面性。"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正是为了表现多面性,而需把现实"重新组合"。也许这便是略萨在创作中特别重视小说结构的出发点。 • 有了此一出发点,加以受意识流小说等的影响,略萨的作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 其一,有一定的故事性,语句基本完整,比起乔伊斯、福克纳等人的小说,可读性强。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最近发表的《情爱笔记》故事性更强。有卢克莱西娅与工程师等其他别人约会、旅游、性交等情节,主线紧紧围绕父、继母、儿子三个人,围绕"和好"这件事展开。略萨的小说常常是幻想与现实、过去与现在、对话与叙述、独白与对白混在一起;时常用乔尹斯式的语言,如无标点符号、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不分、人称互换等。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其二,结构上追求"立体感",他的小说又被称为"立体小说"或"完全小说" ("全面体小说")。 • 立体表现在:时空交错中的多角度、多层次叙述。 • 传统小说中的故事线索即使是多条的,但都是单一层面上的直线叙述,虽有倒叙、回忆等但并不改变时序。略萨则将事件切割、折破,然后打乱时空关系,重新组合、呈现立体感。《绿房子》由5个故事组成:印第安孤女鲍尼法西娅的故事(婚姻);走私贩子伏屋的故事;艺人安塞尔莫的一生及绿房子(妓院)的兴衰;印第安一村社首领胡姆的反抗;利杜马等4个二流子的故事。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5个故事交叉,时空交叉:一组人的对话描述一件事,另一组人则正是此事的当事人,正在进行着此事,瞬间转换,无章节、标点等以志区分。略萨利用时空交错、多个故事交叉、对话转换、公文佐证(文件、剪报等)等多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事件,给人以立体感,这确实使他的小说在结构上与传统小说大为不同。但说他引起"结构革命",是"结构大师",令人耳目一新,似乎夸之过矣。其实,略萨的结构(语言、叙事)很明显全面受到欧美意识流小说、"新小说"和美国当代小说的影响。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时空交错、对话转换、从几个角度叙述一件事(一个人)等在乔伊斯、福克纳、多斯·帕索斯(1896一1970,美国作家,其三部曲《美国》用"公文佐证法")的小说中我们早已见过。略萨借而用之,并加以发展。他的新,令世界文坛关注,主要在于小说的拉美大陆生活背景,在此背景上,略萨又强调梦幻与想像,把此看做是拉美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受"结构现实主义"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一批讲究结构、富有立体感的小说,评论家称之为"结构主义小说",如马原之《冈底斯的诱惑》和《虚构》、格非之《陷拼》、皮皮之《全世界都八岁》、李庆西之《街道与钟楼》。《冈底斯的诱惑》(1985)与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小说一样,同时叙述几件事(猎人穷布深山遇野人的故事;陆亮,姚亮、小何等汉人夜观"天葬"的故事;双胞胎顿珠、顿月的故事),交错重叠,人称瞬间转换。第"三"、"六"部分,穷布的故事用第二人称叙述。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与文学“爆炸” • 在略萨、马原的小说中,同时叙述几个故事,这些故事分别是独立的、历时性的,但作者将故事切割成数个片断(块),将这些小块交叉,从而使独立的故事穿插组合。这样,单个故事的历时性特征,改变为具有共时主观效果的新的叙述空间,新的叙述结构,从而改变了原有故事的意味,改变了小说的意味。因此,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形式)决定了小说的意义(内容)。在这里,形式(结构)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