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 likes | 1.19k Views
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上的應用 -- 以臺灣史為中心. 高雄師範大學 王文裕 wenyue@nknucc.nknu.edu.tw. 前 言. 在歷史教學評量意見調查中,常會碰到學生觀感不佳地寫:「 歷史課很沈悶,老師講、我們抄筆記,考試時要背好多年代、人名、事件名稱,很無聊 」等等。. 這種情況不是只有我們國家如此,英、美、日本等國也是。所以大概二、三十年前,英國就開始改革歷史教學,其情況可參考: 陳冠華, 《 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 — 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 》 ,龍騰文化事業公司,民國 90 年。. 問題: 除了「歷史事實」以外,歷史課還能教給學生什麼呢?.
E N D
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臺灣史為中心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臺灣史為中心 高雄師範大學 王文裕 wenyue@nknucc.nknu.edu.tw
在歷史教學評量意見調查中,常會碰到學生觀感不佳地寫:「歷史課很沈悶,老師講、我們抄筆記,考試時要背好多年代、人名、事件名稱,很無聊」等等。在歷史教學評量意見調查中,常會碰到學生觀感不佳地寫:「歷史課很沈悶,老師講、我們抄筆記,考試時要背好多年代、人名、事件名稱,很無聊」等等。
這種情況不是只有我們國家如此,英、美、日本等國也是。所以大概二、三十年前,英國就開始改革歷史教學,其情況可參考:這種情況不是只有我們國家如此,英、美、日本等國也是。所以大概二、三十年前,英國就開始改革歷史教學,其情況可參考: 陳冠華,《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龍騰文化事業公司,民國90年。
問題: 除了「歷史事實」以外,歷史課還能教給學生什麼呢?
「如果歷史不僅是一連串的知識體,那它是什麼?我們建議,將歷史視為一些過去所遺留的材料之集合,而史學家乃用這些材料來作為關於過去的證據。……在這個意義上,「如果歷史不僅是一連串的知識體,那它是什麼?我們建議,將歷史視為一些過去所遺留的材料之集合,而史學家乃用這些材料來作為關於過去的證據。……在這個意義上,
歷史是學生、教師和歷史學家為重建過去而進行的一連串活動,亦因此而使它對他們而言變得真實與有臨場感。此種歷史知識觀應用於教學方式上,即意味著學生應該對於各種一手、二手的史料進行探究活動。」 ------ SCHP(英國學校委員會歷史科計畫)研究組
於是,歷史教學中應該適度運用史料的這個概念,從英國向世界各國擴散開來。目前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也或多或少加入史料引文,歷史考試的題目也出現史料題。於是,歷史教學中應該適度運用史料的這個概念,從英國向世界各國擴散開來。目前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也或多或少加入史料引文,歷史考試的題目也出現史料題。
問題: 1.為什麼歷史教學中應該運用史料?(理論層面) 2.歷史教學中如何「適當地」運用史料?(實務層面)
對於歷史教學,尤其是中學歷史教學,為何要運用史料?對於歷史教學,尤其是中學歷史教學,為何要運用史料? 這個問題,桃園縣八德國中的林永欽老師,曾寫過一篇文章加以探討,其內容要點如下: ※林永欽,〈史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清華歷史教學》第16期。
(一)史料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歷史學習的基礎(一)史料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歷史學習的基礎 史料是過去人們思想所遺留的痕跡,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我們對歷史的瞭解和認識,就是從各種史料中獲得的。歷史教學依據歷史知識的過去性和不可再現性之特點,必須在掌握一定材料的基礎上,才能學習和認識歷史。
(二)史料有助於培養、開展歷史思維與能力 歷史問題的探究與理解,離不開史料;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展開,也必須仰賴於史料,以歷史事實為思維材料。因此,在歷史教學中,結合教科書的內容,挑選一些淺顯的史料,將加深其對歷史的認知與理解;或者,教師如能應用史料,設計一些問題與情境,引導
學生研習史料,並透過對史料的閱讀、觀察、想像、理解或分析,使學生習得探究、分析歷史資料的方法。這樣的史料教學,應是培養、開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研習史料,並透過對史料的閱讀、觀察、想像、理解或分析,使學生習得探究、分析歷史資料的方法。這樣的史料教學,應是培養、開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史料教學有助於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的改變(三)史料教學有助於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的改變 實施史料教學,教師必須結合學習內容與學生情況,有意識、有目的地挑選編輯史料做為教材、設計教學活動。因此,教師主動、靈活的改變備課、教學的觀念與習慣,從而有利於教學模式的革新。對學生來說,
由於史料教學需要學生直接參與觀察、想像、閱讀、思考、討論、分析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因而學生也將改變純粹聽講、記憶、鞏固知識只為應考的學習慣性,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由於史料教學需要學生直接參與觀察、想像、閱讀、思考、討論、分析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因而學生也將改變純粹聽講、記憶、鞏固知識只為應考的學習慣性,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既然有上述的必要性。那麼,該如何運用呢?首先,誠如陳冠華所指出的:教師在實施前必須先釐清「史料」與「歷史」間的關係。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既然有上述的必要性。那麼,該如何運用呢?首先,誠如陳冠華所指出的:教師在實施前必須先釐清「史料」與「歷史」間的關係。 ※陳冠華,〈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初論〉,《清華歷史教學》第16期。
史料本身並非直接與歷史相連。「史料」與「歷史」間,存在一個關鍵性的概念將它們聯繫起來,這就是「證據」。史料本身並非直接與歷史相連。「史料」與「歷史」間,存在一個關鍵性的概念將它們聯繫起來,這就是「證據」。
史料要成為證據,被「引證」,牽涉到至少以下三層面的概念與技能:史料要成為證據,被「引證」,牽涉到至少以下三層面的概念與技能: (1)如何確定史料是真的:判定真偽的技能。 (2)如何聽史料說話:從史料萃取訊息部分。 (3)如何才是有效證據:一手或二手史料、是否是孤證、有無反證等一系列問題。
問題: 上述三層面,你覺得國中歷史運用史料教學時,應注重全部; 還是單選(1)、(2)、(3); 還是(1)(2)、(2)(3)?
建議: (1)真偽考證,牽涉內考證、外考證、金石文字、版本學等專門知識,似不適合中學生。 (2)引導學生從史料中萃取訊息,再與歷史學家研究成果(課文或老師講述內容)相配合,從而建構出過去的圖像,似較適合實行。
建議: (3)可以嘗試選擇適當主題、設計適當題目,讓學生能逐漸觸及「如何才是有效證據」的相關問題。例如,史料的偏見辨別(作者、出處),一手或二手史料的價值,可信度的評估(不同史源的交叉比對、邏輯判斷)等。
史料教學示例一 清廷朝野對臺灣割讓給日本的反應 (史料一)李鴻章說:「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割讓不足惜」。 (史料二)張之洞表示:「臺灣萬不可棄,……與其失地、賠款,不如設法乞援於英俄,餌以商務利益。……以臺灣作保,向英國借款,杜絕日本索求,並永許英國在台開礦二十年,約定英國保台」。
(史料三)丘逢甲說:「和議割台,全台震駭!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唐景崧)誓死守禦。設戰而不勝,請待臣等死後,再言割地。…若日本來收臺灣,台民唯有開仗」。(史料三)丘逢甲說:「和議割台,全台震駭!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唐景崧)誓死守禦。設戰而不勝,請待臣等死後,再言割地。…若日本來收臺灣,台民唯有開仗」。
(史料四)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日本欺凌中國,大肆要求,此次馬關議款,於賠償之外,復索臺灣一島。台民忠義,不肯俯首事仇,……當此無天可籲,無主可依,臺灣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臺灣疆土,荷大清經營締造二百餘年,今雖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供奉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史料四)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日本欺凌中國,大肆要求,此次馬關議款,於賠償之外,復索臺灣一島。台民忠義,不肯俯首事仇,……當此無天可籲,無主可依,臺灣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臺灣疆土,荷大清經營締造二百餘年,今雖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供奉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
示例一之問題: (1)李鴻章的說法,代表主和還是主戰? (2)張之洞的建議,用意何在? (3)閱讀史料四、「台灣民主國自立宣言」,想一想,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真的是要脫離清廷而獨立嗎?你的理由是什麼? (4)如果你是當時的台灣人,聽到割台消息後,你會有什麼反應?或者,採取什麼作法? ※示例一摘自林永欽,〈史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清華歷史教學》第16期。
史料教學示例二、「九品中正制度」 (史料一)曹操,建安二十二年,詔書: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稱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史料二)沈約,《宋書‧恩倖列傳序》: 「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為成法。」 (史料三)《晉書段灼傳》: 「台閣選舉,徒塞耳目﹔九品訪人,惟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塗之昆弟也。」
(史料四)《晉書劉毅傳》 : 「臣聞立政者以官才為本,官才有三難,而國家興替之所由也。人物難知,一也;愛憎難防,二也;情偽難明,三也。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愛憎決於心,情偽由於己…一人之身,旬日異狀,或以貨賂自通,或以親私登進,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示例二之問題: (1)請根據史料一的內容,說明曹操對於選才的標準為何? (2)陳致平在《中華通史》一書中,論述曹魏行九品官人法的原因是因為東漢末天下大亂,士人四處流亡,所以無法依照原來的察舉制度來選舉人才,而改行中正官來品選人物。請問在史料一到史料四中有那份資料可以做為支持他的這項論述?請闡述你的理由。
(3)史料二中提到九品官人法的選才標準是在於人才優劣,而非世族高卑,但是為何史料三和史料四中卻認為九品官人法中的上品多是公侯勢族?(3)史料二中提到九品官人法的選才標準是在於人才優劣,而非世族高卑,但是為何史料三和史料四中卻認為九品官人法中的上品多是公侯勢族? ※示例二摘自蕭憶梅博士在宜蘭縣礁溪國中演講〈歷史教學的不同面貌: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歷史? 〉, 2008.9.16。
對於實施史料教學,尤其是在中學的歷史課,應注意哪些原則?對於實施史料教學,尤其是在中學的歷史課,應注意哪些原則? 桃園縣八德國中林永欽老師的實際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林永欽,〈史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清華歷史教學》第16期。
(一)要考慮中學生特性與教學實際 應用史料進行教學,要考慮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心理、認知能力以及整體教學實際,如教學時數、學生各科學業負擔等。例如考量到學生古文閱讀能力,
所提供的史料,文字宜淺顯、古文盡量語譯成白話文或融入口語表達,圖片、圖畫盡量力求形象與生動。考量到學生學習心理,因此講述時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口語要淺白、準確,盡量減少抽象概念和論述;要善於創設歷史情境、營造歷史圖像,引導學生神入(sympathy)歷史。所提供的史料,文字宜淺顯、古文盡量語譯成白話文或融入口語表達,圖片、圖畫盡量力求形象與生動。考量到學生學習心理,因此講述時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口語要淺白、準確,盡量減少抽象概念和論述;要善於創設歷史情境、營造歷史圖像,引導學生神入(sympathy)歷史。
考量到教學時數,每課適當補充一、二則史料即可,份量不宜過多、不宜太長,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考量到教學時數,每課適當補充一、二則史料即可,份量不宜過多、不宜太長,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史料教學示例三「收回兵權的妙招」 (翻譯史料)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皇帝即位後,召集身邊的高級將領喝酒。酒性正濃,他對將領們說:「人生短促。追求富貴的人,不過想多積點錢財,盡情享樂,並且不使子孫貧苦。你們何不釋去兵權,擔任清閒的大官,購置一批好田宅,為子孫立下永遠不可動搖的產業,與子女快樂相處,以終其天年。」
為了表明誠心,他接著又說:「我還準備同你們結為兒女親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豈不很好?」結果,眾將領接受了這個方案。為了表明誠心,他接著又說:「我還準備同你們結為兒女親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豈不很好?」結果,眾將領接受了這個方案。
示例三之問題: (1)你知道這個皇帝是誰嗎? (2)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那一個著名典故? (3)你覺得這個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
史料教學示例四「泰雅族的紋面」 關於泰雅族紋面的由來,有很多傳說,以下是其中一則: 在古早以前,山上有一個巨石砰然裂開,縫中生出姊弟二人。姊姊非常擔心如何繁殖人類,建議和弟弟結婚以傳綿子孫,弟弟認為姊弟不能結婚。姊姊祇得想出一計騙弟弟。他向弟弟說:「明天下午,在山下有一個女人在等你,她就是你未來的妻子。」
弟弟信以為真,欣然赴約。到了約定的時間、地點,姊姊拿黑灰塗上臉頰,弟弟認不出眼前的女人。兩人終於結婚,人類因而傳衍。泰雅族人的紋面就這樣流傳下來。弟弟信以為真,欣然赴約。到了約定的時間、地點,姊姊拿黑灰塗上臉頰,弟弟認不出眼前的女人。兩人終於結婚,人類因而傳衍。泰雅族人的紋面就這樣流傳下來。 一般認為泰雅族的男子進入壯年後便可紋面,但未曾獵過人頭的人不能在臉上刺青。女子成年後也在額頭刺青;出嫁之後,則從臉頰到口邊刺成V字形。男子刺青的部位,在額紋和頤紋;
女子是刺額紋和頰紋。刺青的年齡有的更早,男子五歲左右,如能「出草」(獵人頭)即具有刺青的資格。女子刺青亦早在五歲左右,能操作紡織、裁縫等技藝的時候,即可以刺額紋。十歲至十五歲之譜,即初潮來時,開始在兩頰刺青。泰雅亞群的兩頰刺青呈 V 字形,而賽德克群則開口較大,呈 U 字形。必須紋面,才能結婚。此一工作由女紋面師操作,母女相傳,多選擇秋冬進行。以前泰雅族人
非常禁忌婚前及婚外性行為,都會激怒祖靈(Utux),而禍及整個部落。青年男女若有不道德的行為,紋面時必遭到祖靈的懲罰,導致傷口發炎和潰爛,或是紋面的花紋模糊。所以,刺青前紋面師都會詢問受施者是否有道德不潔或說謊;如有,則必須向祖靈懺悔認罪,方可施術。非常禁忌婚前及婚外性行為,都會激怒祖靈(Utux),而禍及整個部落。青年男女若有不道德的行為,紋面時必遭到祖靈的懲罰,導致傷口發炎和潰爛,或是紋面的花紋模糊。所以,刺青前紋面師都會詢問受施者是否有道德不潔或說謊;如有,則必須向祖靈懺悔認罪,方可施術。
男子紋面代表一種英雄式的榮耀,有狩獵和戰功的事蹟;女子紋面表示賢淑美麗,能織衣紡紗,或出嫁後代表貞潔。族中獵頭多次成功的男子,和織布技術超群的女子,可在胸、手、足、額刺特定的花紋,作為榮耀的象徵。
示例四之問題: (1)泰雅人為什麼要在臉上刺青? (2)對泰雅人刺青的原因和解釋,你的看法是如何呢? (3)如果你是一名泰雅人,你會認同泰雅人的紋面習俗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示例四摘自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