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3

植 物 生 理 学

植 物 生 理 学. 北郊中学 姜文波. Welcome!.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研究内容 :植物与水分的关系(作用、存在状况)、水分代谢(吸收、运输、排出). 第一节: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一、植物的含水量 : 与种类、器官、组织、代谢强度、环境条件有关 生命活动旺盛,水分含量较多:如种子萌发 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状态 自由水→代谢强度→亲水胶体的两种状态:溶胶与凝胶 结合水→抗性(干旱等) 三、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nix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植 物 生 理 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植 物 生 理 学 北郊中学 姜文波 Welcome!

  2.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研究内容:植物与水分的关系(作用、存在状况)、水分代谢(吸收、运输、排出)

  3. 第一节: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一、植物的含水量: 与种类、器官、组织、代谢强度、环境条件有关 生命活动旺盛,水分含量较多:如种子萌发 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状态 自由水→代谢强度→亲水胶体的两种状态:溶胶与凝胶 结合水→抗性(干旱等) 三、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成分 2. 反应物质 3. 吸收与运输的溶剂 4. 维持固有姿态——光、气

  4. 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三种方式:渗透、代谢、吸胀 一、细胞的渗透性吸水 ㈠、自由能与水势 自由能、束缚能、化学势、 水势:每偏摩尔体水化学势 是相对值,是建立在化学势概念的基础上的,任何引起化学势改 变的因素均可引起水势改变 纯水:0,溶液:<0 如:海水:-25bar, 1MKCl:-44.6bar 1M蔗糖:-26.9bar 不同环境下叶片的范围:完全膨胀的叶片:0 生长迅速、水分供应充足:-2~-8bar 生长缓慢、土壤干旱:-8~-15bar  水往低处流(水势)

  5. ㈠、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 渗透势 ㈡、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1.为什么? 2.渗透膜? 3.实验验证: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㈢、细胞的水势

  6. ㈠、细胞的水势 ψw=ψπ+ψP+ψM ψw: ψπ: ψP:一般>0,何时=0?何时<0? ψM:<0 正常细胞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 p11图1-2(具液胞) 1.处于液相中: 2.处于纯水中: 3.质壁分离临界状态时: 4.处于气相中:(剧烈蒸腾)

  7. ㈤、细胞间水分的移动 水势高低影响水分移动的方向与速度 水势梯度:通常:土壤>根系>茎>叶 雨水充足时:土壤<根系<茎<叶(暂时) 特殊:土壤溶液浓度过高—>?

  8. 二、细胞的吸涨作用 亲水胶体吸水膨胀。 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降低 三、细胞的 代谢性吸水:能量,通过质膜 机理尚无可靠的解释

  9. 四 、水分进入细胞的途径 水分子怎样通过膜系统进出细胞? 1.单个水分子 膜脂双分子层间隙 2. 水集流(bulk flow) 水孔蛋白的水通道 膜内在蛋白,存在于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质膜、液胞膜

  10. 第三节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主要器官:根的根毛区 一     根系吸水的动力 根压和蒸腾拉力 ㈠、        根压 证明:1.伤流:伤流液 2.吐水: 根系活力强弱的指标

  11. (二)、蒸腾拉力 根部被动吸水, 实验证明:麻醉的、死亡的、或无根的枝条吸水 插花

  12. 第四节蒸腾作用 一、        生理意义与作用部位 ㈠、        生理意义: 1.     水分运输与吸收的动力 2.     矿物质、有机质 3.     降温 速度与生长速度无关,而与环境有关

  13. ㈡、部位: 幼小的植株: 长大的植株:1.气孔 2. 皮孔(0.1%)3.角质:果胶、孔隙 但对于一些特殊的生态类型,角质蒸腾也占相当的比例。

  14. 一、气孔蒸腾 气孔:水、氧气、CO2—>蒸腾、光合、呼吸 ㈠、小孔扩散原理: 气孔符合小孔扩散原理 ㈡、气孔运动 保卫细胞:肾形(稻、麦等哑铃形)….. 1.体积小 2.含叶绿体, 原因:吸水膨胀与失水收缩

  15. ㈣、影响气孔运动的因素 1.光强….光补偿点下光强气孔关闭   光质:蓝、红光最好 2.温:适度范围内:↑气孔开度↑;30℃最高;↓气孔开度↓;低温不能很好开启 3.气:CO2:低浓度张开;高浓度关闭 4.湿:叶片含水量正常: 蒸腾剧烈时:失水 关闭 久雨后:饱和,被表皮挤压,关闭 5.化学物质:改变膜透性、阻止光合作用

  16. 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土壤→根→茎、叶等→代谢、蒸腾、吐水等→空气 水分运输的途径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质外体、共质体 水分在茎、叶细胞内的运输途径: 1.经过死细胞:长距离 速度快 扩散 2.经过活细胞:短距离 速度慢   渗透

  17.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1.   如何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必须元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 如缺乏… 2.特异的,不能替代… 3.直接效果,不是间接或相互作用的效果

  18. 2.必需元素、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10:C、 H、 O、N、 P 、S、 K 、Ca、 Mg、Si 微量:9: Fe、 Mn、 Bb、 Zn、 Cu、 Mo、 Cl、 Na、 Ni

  19. 一、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1 组成 2.调节(酶) 3电化学 ㈠大量元素 1.N:a.来源: b.生命元素?(1-2%) c.过多或过少会如何? 2.P:ATP 磷脂等    过少(生长、颜色(暗绿、红or紫)、成熟延迟..) 3.K: 4.S: 5.Ca: 6.Mg:a.来源、存在形式: b.生理作用?(叶绿素等)

  20. 7. Si: a. 来源:H4SiO4 b. 存在形式:主以非结晶水化物形式(SiO2.nH2O)沉积于内质网、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也可以与多酚类物质形成复合物称为细胞壁加厚的物质,以增加细胞壁的刚性和弹性。 c. 生理作用?抗性 ㈡、微量元素(略)

  21.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生物膜 1.稳定的内环境 2. 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 3. 多种酶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有序的进行 4. 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流动性 不对称性 ㈠膜的特性和化学成分 1.选择透性:水易过;易溶于脂的易过→亲水性与亲脂性 光合、呼吸、蛋白质合成等

  22. 二、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和机理 方式:简单扩散 杜南平衡、载体运输、离子泵运输、胞饮作用 ㈠简单扩散: ㈡杜南平衡:前提:细胞内存在不扩散离子

  23. ㈡、载体运输 载体运输学说: 载体蛋白类型: 1.单向运输载体:如Fe2+、Zn2+、Mn2+、Cu2+等 2.同向运输器:H++其他离子or 分子, 如Cl-、NO3-、NH4+、PO43-、Aa、Sugar等 3.反向运输器: H++其他离子or 分子,

  24. ㈢、离子泵运输: • 离子泵运输学说:ATP酶—降解ATP—驱动离子运输 • 主:质子泵 • 质子泵: • l质子泵运输学说: • 生电质子泵:多数资料表明是H+-ATP酶 • 内容 1.分解ATP→H+外运 • 质子浓度梯度与膜电位梯度 • 2.通道蛋白(运输蛋白)将H+运进;并伴随协同运输阳离子: • 同向运输,初级主动运输与次级主动运输

  25. ㈣、 胞饮作用 定义: 1. 需能 2.非选择性 3. 吸收大分子 甚至病毒、细菌.. 4. 不是主要吸收过程,特殊时才发生 5. 吸收物质的两个去向:囊泡溶解;液胞 类似于溶酶体

  26. 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 一、特点: ㈠、对盐分和水分的相对吸收 1.有关:溶解;随水流一起进入根部自由空间;盐吸收促进水吸收;水充足,有利于肥料的吸收 2.无关:机理不同→量上不依赖

  27.   (二)、离子的选择吸收 1.对同一溶液中的不同离子:载体,如番茄:Ca、Mg;水稻Si eg:p46,图2-13 2.对同一盐分的阴阳离子:生理酸性盐、生理中性盐、生理碱性盐 如何区分? 另外:同一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离子也有选择性吸收

  28. (三)、单盐毒害和离子对抗 1.单盐毒害:定义;阳离子较明显 具体表现:根停止生长;生长区细胞壁黏液化,细胞破坏,最后变成一团没有结构的东西 2.离子对抗:定义;Ca-K;Ba-Na; 但Na、K之间、Ca、Ba之间不拮抗(同族之间) 3.平衡溶液:定义;合适比例的多盐溶液,各种离子的毒害作用已基本消除

  29. 二、根部对溶液中矿质元素的吸收   ㈠吸收区域:?? ㈡吸收过程: 1.把离子吸附到根部细胞表面: a:交换吸附, b:不需能量,(非代谢性) c:与温度无关 2.离子由自由空间进入皮层内部: 3.遇到凯氏带,进入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运输,最终到达导管 三、根外施肥

  30. 四、影响根部吸收矿物质的条件: 交换吸附 主动吸收 内部、外部条件 ㈠温度:1.单峰曲线 2. 高温:酶 透性 3.低温:代谢弱 粘性 ㈡通气: 氧气 二氧化碳   ㈢溶液浓度:

  31. ㈣[H+]即pH值 1.pro. 两性电解质 2.离子的溶解状态:eg:Fe、PO4 、etc 为什么酸性土壤一般会缺少PO4 、K、Ca、Mg等4元素? 咸酸田,pH2.5~5.0, Al,Fe,Mn等溶解度加大,植物受害 3.微生物活动: pH低:根瘤菌死亡、固氮能力丧失 pH高:反硝化细菌发育良好 NH3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NO3 NO2中间物 N2 硝酸还原作用 (土壤细菌) 一般植物:最佳生育pH6~7 ㈤、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载体的竞争效应:

  32. 第四节:无机养料的同化 主 N、P、S 一、N素同化 (一)植物的N源 l21C的重点科研课题:合理利用氮肥及提高N素的利用率 l中国土壤耕作层含N量:0.06~0.1%,有效N:1% l土壤中含N化合物:有机~、铵盐、硝酸盐 有机~:缓效N 1.不易或不能被直接利用 2.Aa及酰胺类可直接进入细胞(如细胞与组织 培养),但源有限 3.尿素:可直接~,但土壤中尿酶将之→NH3 无机:速效N : 营养效应相似,但吸收利用上有差异

  33. NO3--N NH4+-N 1. 氧化态 还原态 2. 生理碱性盐 生理酸性盐 3.最适pH ↑↓ ↑↑ 4.能量消耗 多 少 5.离子组分 促进阳离子吸收 减少阳离子吸收 及平衡效应 6.物种差异 黄瓜、甜菜 水稻、茶树 NR活性高 玉米:两者均需

  34. (二)硝酸盐的代谢还原 总反应式:NO3-+8e+NAD(P)H+9H+→NH4++3H2O+NAD(P)+ 反应场所:根、叶 所需酶:NR、NiR 还原过程:NO3-→NO2-→[H2N2O2]→[NH2OH]→NH3 1.NR:a:存在于细胞质中 b:钼黄素蛋白:FAD、 Cytb557、 MoCo电子传递体(p44) c:诱导酶 d: 还原剂:NADH,NADPH (实验取材时注意事项) 2.NiR: a:chlo中 b:含西罗血红素的复合蛋白, 活性中心具Fe4-S4簇结构 p44 c:e供体:叶中还原性Fd(来自于光合作用) 细胞质中

  35. (三)氨的同化: 植物体内的NH3必须立即被同化,多余NH3抑制呼吸电子传递链 1.还原氨基化:消耗NADH NH3+α-酮酸+NADH+H+氨基酸 2.氨基交换作用:体内形成Aa的主要方式之一 须有转氨酶和磷酸吡哆醛参与 3.直接转化为氨甲酰磷酸: NH3+CO2+ATP NH2COOPi+ADP 4.与氨基酸直接结合形成酰胺:消耗ATP主谷氨酰胺 可以用以检测N肥是否充足

  36. (四)生物固氮 固氮作用、工业固氮、自然固氮(闪电固氮、生物固氮) 1 3 ( 1 9) 1.固氮生物的类型 豆科根瘤菌 共生 非豆科的放线菌:如与松、云杉、葡萄等… 与满江红共生的蓝藻 厌氧、自养的巴氏梭菌 非共生 需氧、自养的固氮杆菌 光合细菌 化能自养细菌 蓝绿藻 固氮直接产物:NH3? 实验证明:同位素示踪法 15N2、 15NH3培养基 谷氨酸

  37. 2.固氮作用的生物化学:均需固氮酶 固氮酶:1.铁蛋白+钼铁蛋白 两组分需同时存在 2亚基 4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时还需Co→VB12→ 与形成豆血红蛋白有关 2.固氮酶循环一次:传递1e,消耗2ATP 但需8e、8ATP:其中2e 1H2 25%浪费 3.固氮发生在Mo-Fe.Pro上;ATP结合在Fe-蛋白上 4.Fd :e供体 5.最终产物:NH3 6.严格的无氧环境 7.质子来源于水

  38. 8.固氮酶可使 :C2H2 C2H4可用气相色谱法测定 9.H2 H++e 还原 Fd 氢化酶 10. H2 生物产能的一种方式 11. 固定1分子N2需16分子ATP 固定1gN2需12g有机物 如何减少能量损耗

  39. 活化硫酸盐 二、硫酸盐同化 SO42-+ATP→APS PAPS→Cys、Met、 ATP 三、磷酸盐同化 1.氧化磷酸化:ADP+Pi ATP 2.转磷酸作用:ADP+1,3-二磷酸甘油酸 ATP

  40. 第五节、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及分布 一、运输: inc:向上、向下运输以及地上部分的分布及以后的再次分配等等 1.形式:eg:N:Aa、酰胺 P:H3PO4及少量有机磷化合物(根内合成) S:SO42-、少量Met及GSH 金属:离子(从根部随蒸腾流上升or按浓度扩散) 2.途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实验 1.42K柳茎实验:根p49 结论: 2.32P棉花茎实验: 叶 结论: 3.速度:30-100cm/hr

  41. 二、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与是否参与循环有关! 1.参与循环的元素:eg:N、P、K、Mg、Zn.. 以离子或不稳定的化合物存在 a:代谢旺盛的部位: b:正在发育的果实、种子或贮藏器官 c:落叶之前 d:排出体外:雨、雪、雾等损失、根部排出 2. 不参与循环的元素:eg:Ca、Fe、S、Mn…不可被重复利用 难溶解的化合物 可被重复利用

  42. 第三节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据:元素作用、需肥规律 来适时施肥 一、需肥规律: 1.不同作物要求不一、人们对作物的食用部分的不同要求不一 P:种子 N:叶菜 K:根茎类 2.不同生育期不一 3.不同生育期施肥,增产效果不一 △最高生产效率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一般在生殖生长时 :菜浇花

  43. 二、合理施肥的指标: 1.形态指标:相貌、叶色…. 2.生理指标: ①、营养元素的分析诊断 ▲需肥临界期 ▲临界浓度 ②、chl含量 ①、酰胺类物质 ②、酶活:判断微量元素时有很大价值 NH3、NO3-不足 NR↓、谷氨酸脱氢酶↓

  44. 三、施肥增产的原因 1.增大光合面积(N) 2.提高光合性能(N、P) 3.延长光合时间(N) 4.促进光合产物运输(K、P) 5.减少光合产物的积累(K) 一、发挥肥效的措施 除合理施肥外还需 1.适当灌溉 2.适当深耕 3.改善光照 4.控制反硝化 5.改善施肥方式

  45. 1.名词解释:离子通道运输、载体运输、离子泵运输、生理中(酸、碱)性盐、单盐毒害与离子对抗、平衡溶液、生物固氮1.名词解释:离子通道运输、载体运输、离子泵运输、生理中(酸、碱)性盐、单盐毒害与离子对抗、平衡溶液、生物固氮 2.结合固氮酶的生化特性,简要阐述生物固氮的过程。 3.植物细胞主动吸收矿质元素的特征和步骤。 4.植物是如何吸收和利用硝酸盐的? 5.植物必需矿质元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必需的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主要生理作用? 2思考题

  46. 第二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C素营养是植物的生命基础: 1.组成(90%—45%) 2.骨架 “万物生长靠太阳” 光合作用 碳素营养自养与异养 某些微生物和少数高等植物如:无茎草属植物

  47.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重要性、特点与历史 一、重要性 1988年Nobel奖金委员会在宣布三位德国光合作用研究者得奖的评语时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 6CO2+6H2O C6H6O6+6O2 △G=686.000千卡 1.将无机物 有机物 2×1011吨C素(40%浮游植物、60%陆生植物) 2.Q:a:2×1011×686/6×106/12≈1020焦耳 b:光和放氢:重要燃料 3.O2:p56图3-1 a:维持大气中O2/CO2平衡 b:O2 O3

  48. 其他:生产实践中、国防工业 如:1. 农林的耕作、栽培 2. 西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3. 模拟光合作用人工合成食物 4. 军事上鉴别掩体 ………..

  49. 二、特点 1.根据C、O的价位判断:氧还反应 2. H2O O2; CO2 (CH2O)n 3.光合作用整个过程并不完全需要光

  50. 三、历史 1. 1771 , J.Priestly 发现光合作用的时代 2.几年后,Ingenhousz 绿色植物在光下才能清洁空气 3.1782, Jean Senebier(瑞士牧师)植物需CO2作为养料 4.1804,de Saussure 植物同化CO2时消耗水 5.1817,Pelletier Caventou(法)分离出chlo 6.1845,Robert Mayer(医生):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7.1864,J.Sachs:发现有淀粉粒的形成 8.1880,Eegelmann:水绵实验: O2的释放与chlo的关系 叶绿体的吸收光谱与光合作用光谱的一致性 本c初:nCO2 +nH2O nO2+淀粉+化学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