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6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介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审 黄海旺 huanghw@pep.com.cn.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 2007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也同时开展。2007年4月至2010年2月,共召开了六次会议。与会专家就小学科学课的地位、性质、小学科学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2011年2月统稿.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要在课程改革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稳步进行。修改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

nish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介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审 黄海旺 huanghw@pep.com.cn

  2.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 • 2007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也同时开展。2007年4月至2010年2月,共召开了六次会议。与会专家就小学科学课的地位、性质、小学科学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 2011年2月统稿.

  3.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要在课程改革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稳步进行。修改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要在课程改革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稳步进行。修改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 •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要有国际视野。修改过程中要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从课程的设计到内容,要符合小学科学教育的规律,使课程标准修改稿具有国际水平。 • 3.《小学科学课程课标》修订应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科学概念形成和探究过程的关系;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正确理解和切实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4.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依据 • 1.文献 • (1)自然大纲 • (2)《做中学》内容标准 • (3)现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 (4)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南非、新西兰等国科学课程标准,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 • (5))PISA、探究式科学教育(IBSE)项目国际评估的报告

  5. 2、国内调研 • (1)问卷 • (2)座谈 • (3)网络

  6. 在充分调研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经过六次工作组会议和多次分领域主题研讨,对全国近万名小学教师、教研员问卷调查,广泛征集和采纳各方面合理意见,工作组明确了本次修订基本保留原课程标准的框架和体例,以《“做中学”内容标准》为课标中内容标准的主要修改依据,对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修订。在充分调研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经过六次工作组会议和多次分领域主题研讨,对全国近万名小学教师、教研员问卷调查,广泛征集和采纳各方面合理意见,工作组明确了本次修订基本保留原课程标准的框架和体例,以《“做中学”内容标准》为课标中内容标准的主要修改依据,对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修订。

  7.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内容 (一)关于课程设置 1.恢复小学科学从一年级起开设 (1)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 • 1904年1月(农历1903年)由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8.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校学制,也是新学堂科学教育进入制度化的标志。 初等小学堂的科学学科名为“格致”,内容为"动植物矿物及自然物之形象";在五年的初等小学阶段课时量相同,每周1课时。 • 1912年,高小开设"理科",内容与"格致"相同

  9. 此后,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先后经历了1929年、1932年、1936年三次正式调整:1929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小学正式课程标准》又称《小学课程标准总纲》和1936年《修正小学课程标准》。在三次调整中,科学学科名称虽几经改变,但在小学各学段都占有重要地位,重视程度不亚于算术此后,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先后经历了1929年、1932年、1936年三次正式调整:1929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小学正式课程标准》又称《小学课程标准总纲》和1936年《修正小学课程标准》。在三次调整中,科学学科名称虽几经改变,但在小学各学段都占有重要地位,重视程度不亚于算术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课程设置学习了前苏联的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文件也像前苏联一样以“大纲”命名。在1956年《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逐步修订过程中,科学学科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先是结合在初小语文中,接着在低年级被取消。直到1988年实施义务教育,在教学计划中自然学科被作为单独科目在小学1~6年级设置,才重新确定了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作为重要基础学科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课程设置学习了前苏联的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文件也像前苏联一样以“大纲”命名。在1956年《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逐步修订过程中,科学学科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先是结合在初小语文中,接着在低年级被取消。直到1988年实施义务教育,在教学计划中自然学科被作为单独科目在小学1~6年级设置,才重新确定了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作为重要基础学科的地位

  11. 国际比较 ( 1)美国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国际间经济、技术的激烈竞争,美国基础教育再次掀起一场全国的教育改革运动,即“高质量教育”运动。改革的核心是加强中小学的学术基础课程,切实提高中小学的学术质量,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因此,提高数学、科学、英语各科的要求。同时,把小学科学课程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学科之一。

  12. (2)英国 •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的11岁考试制度逐渐废除,小学科学课(自然、理科)逐步得到重视。 • 《1988年教育改革法》确立3门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 • (3)加拿大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几乎所有省都制定了贯穿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计划。

  13. (4)法国 • 1985年,法国制定和推行的小学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围绕七个基本学科来组织教学:法语、数学(基础学科)、科学和技术、历史与地理(觉醒学科)、体育。 • 科学与技术:一二年级每周两课时,3-4年级每周3课时。

  14. 3.从科学教育的作用来看,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素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学校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3.从科学教育的作用来看,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素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学校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5.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世界发达国家对5~18岁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也已在开展,小学原来在1~2年级有开设《自然》课,低年级接受科学教育十分必要,也是重要时期。而实施新课程却将这一学段的科学教育取消了,儿童在从小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两年的空档,这将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世界发达国家对5~18岁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也已在开展,小学原来在1~2年级有开设《自然》课,低年级接受科学教育十分必要,也是重要时期。而实施新课程却将这一学段的科学教育取消了,儿童在从小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两年的空档,这将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

  16. 根据国际上主要国家的课程设置现况和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调研,以及近年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次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实施年级段由目前的3~6年级恢复为1~6年级根据国际上主要国家的课程设置现况和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调研,以及近年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次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实施年级段由目前的3~6年级恢复为1~6年级

  17. (二)关于课程性质 •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突出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明确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地位。 •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18.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19. (三)课程理念 将现行课程标准的六点基本理念: •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0. 修订为以下六点: • 面向全体学生; •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养形成的评价体系; 修订后的课标从课程的对象、目标、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评测观诠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去除了原课标中对科学探究课程的某些错误理解。

  21. (四)课程目标 • 1、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提出了课程目标。1992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提出:“自然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收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22.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23.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学校科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由于对自然界有所了解和认识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在进行个人决策之时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理智地参与那些就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种问题举行的公众对话和辩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运用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所应有的知识、认识和各种技能,因而能提高自己的经济生产效率《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学校科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由于对自然界有所了解和认识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在进行个人决策之时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理智地参与那些就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种问题举行的公众对话和辩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运用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所应有的知识、认识和各种技能,因而能提高自己的经济生产效率

  24. 1989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正式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教育应担负的六项任务:使学生了解科学概念;训练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和其他知识的联系;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认识科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的贡献;认识科学知识的本质。 加拿大安大略省于2006年制定的《安大略课程(1~8年级):科学与技术,2007》,提出了如下三个目标[7]:将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发展科学探究和技术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技能、策略和思维习惯;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技术。

  25. 从以上我国各时期科学(自然)课程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科学课程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分析,这些课程目标中包含了四个方面的要素:一是科学知识;二是科学方法;三是科学态度;四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以上我国各时期科学(自然)课程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科学课程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分析,这些课程目标中包含了四个方面的要素:一是科学知识;二是科学方法;三是科学态度;四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6.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以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以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27. 分目标 现行课标: • 1.科学探究 •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3.科学知识 • 修订后: • 1.科学知识 • 2.科学探究 • 3.科学态度 •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8. 1、科学知识 (1)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事物和现象;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 (3)通过对地球与空间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29. 2、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学家通过实证、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及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3)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它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 (4)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

  30. 3、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认真完成预定的任务。 (2)依据实际证据,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1.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将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相联系,识别日常生活中科学的应用;了解人们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并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生活发生变化。 (2)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始考虑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知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对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上的责任。

  32.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分目标涵盖了科学的知识内容,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精神和科学实践诸方面的具体内容目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分目标涵盖了科学的知识内容,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精神和科学实践诸方面的具体内容目标。 •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与分目标,以及各分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我们不能割裂开进行教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是载体,是探究的主题,而在学生就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达成对其探究技能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哪些仅仅以技能培养和态度培养等为单一目标的活动并不能完全达成科学教育的目标。

  33. (五)关于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部分是说明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共分三个部分: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在标准中以概念的形式呈现。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中选取了21个主要概念,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124个比较小的,和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概念,在标准中称之为“分解概念”。对每一个“分解概念”举例加以说明,并给出学习内容的目标,以便《标准》使用者较容易地理解和实施。

  34.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概念的陈述以叙述内容为主,即说明“这是什么”,如:尽量减少过于抽象的名词定义。希望学生了解科学并不是空泛的定义,科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以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概念的陈述以叙述内容为主,即说明“这是什么”,如:尽量减少过于抽象的名词定义。希望学生了解科学并不是空泛的定义,科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以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 设计与技术领域代表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将其包括在本标准的学习内容之内,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设计与技术部分包括了三个主要概念,并分解为15个比较小的“分解概念”,也给出相应的举例和学习内容目标。

  35.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观察、比较、分类 轻重 厚薄 颜色 表面粗糙程度 形状 气味 软硬 • 物质科学领域 • 1.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学习内容目标:识别物体可观察到的特征,并对它们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

  36.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从具体到抽象 强度 硬度 可渗透性 漂浮的能力(密度) 磁性 导电性 柔软程度 透明程度 物体的特性不易直接观察,需要借助特定的方法或工具研究物体的特性 1.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学习目标:了解常用材料具有的特性和它们的用途

  37.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 气态 举例:冰、钢材 液态水、酒精 水蒸气、 空气 学习目标: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 特征和特性;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重 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重量,液态的表面 在静止时会保持水平;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和体积,只有确定的重量。识别和说明周围 物体所处的状态

  38. 1.4利用物质的一些特性,可以把混合 在一起的物质分离 举例:沙和糖、油和水、铁屑和木屑 学习目标:探索将混合在一起的两 种物质相互分离的方法 1.5有些材料的形状或大小改变以后, 它的特性可以不变 举例:泡沫塑料切成小块、木头锯成木板、纸撕 成小片 学习目标:列举实例,证实有些材料形状或 大小改变以后,特性没有变化,因此物质的名称也 不用改变

  39. 1.6有些物质改变以后,特性也改变了; 它们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是没有消失 举例:煮熟的水果、烧掉的纸、生锈的 铁 学习目标:列举实例,证实有些物质 改变以后,特性变化了,变成了另外的物 质,它们有了另外的分类和名称

  40. 1.7有的物质在某些环境中容易腐 烂,而有的物质不容易腐烂 举例:不再存活的动植物 岩石 学习目标:观察生活中物质的腐 烂过程,列举影响腐烂过程的因素,如 温度、湿度、空气等

  41. 2.水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物质(9) • 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的状态 • 2.2水在任意温度和压力下都会蒸发成 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 2.3水凝固成冰的温度是零摄氏度;温度 高于零摄氏度时,冰融化成水 • 2.4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形成不同 的溶液;有些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

  42. 2.5有些物质遇到水会发生作用而生成 了其他的物质 • 2.6有些物质和水不能混合;有些物质和 水可以混合 • 2.7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在水,水是维持 生命的必要条件 • 2.8液态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 积 • 2.9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循环,形成 了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各种重要因素

  43. 3.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7) • 3.1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是组成空气的 主要成分 • 3.2空气有重量,会产生压力;它能被压 缩,产生推动物体的力 • 3.3空气和水一样,形状随容器而变,但 没有固定的体积

  44. 3.4空气流动形成风 • 3.5风能够产生力的作用,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风具有能量 • 3.6一些微小的颗粒可以在空气(风)中漂浮 • 3.7流动的空气可以产生上升的力

  45. 4.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4) • 4.1国际上共同用一些基本的量和单位来描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 • 4.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 4.3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的长短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为:单位时间内,运动物体位移的变化量。) • 4.4物体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46.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 • 5.2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 5.3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多少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47. 6.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10) • 6.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 6.2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 6.3声音通过物质会发生变化 •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不同 • 6.4声音传播到某些物体的界面处,会反射回来 • 6.5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 6.6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高;振动的次数越少,音调越低

  48. 6.7声音的强弱取决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 6.8声音携带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声能 • 6.9声音传至我们内耳,使我们听见了声音 • 6.10过强的声音会损坏我们耳朵的鼓

  49. 7.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7) • 7.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光源);有的光来自反射光(源)的物体 • 7.2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 • 7.3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 7.4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产生反射,或被吸收 • 7.5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或水时,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 • 7.6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 7.7光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化为光能

  50. 8.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8) • 8.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单位 • 8.2热以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行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 8.3可以用某些物质减缓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 • 8.4加热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 8.5冷却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 8.6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变化 • 8.7热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热能 • 8.8太阳是地球热能的主要供给来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