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573 Views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 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向世界学习. 1840 年(鸦片战争后). 器物(技术). 学西方 — 资本主义. 19 世纪末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制度(经政). 20 世纪初 (五四新文化运动). 学苏俄 — 社会主义. 思想文化. 1949 年(新中国成立). 3.1 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一、开眼看世界. 英军炮轰中国战舰. 《 南京条约 》 签订. 1 、睁眼看世界的背景. ① 、晚清封建社会晚期 —— 危机四伏. ② 、西方资本主义崛起 —— 发展要素. ③ 、鸦片战争
E N D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 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向世界学习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器物(技术) 学西方—资本主义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制度(经政) 20世纪初 (五四新文化运动) 学苏俄—社会主义 思想文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一、开眼看世界 英军炮轰中国战舰
1、睁眼看世界的背景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 ——危机四伏 ②、西方资本主义崛起 ——发展要素 ③、鸦片战争 ——惊醒志士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 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新式水师。 • 代 表 作:《各国律例》《四洲志》 • 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军事技术)
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海国图志》书影 ——魏源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代表作:《海国图志》最详实的地理专著. • 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3、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知识界的思想启迪 !! 鸦片战争之前: 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视西方事物为奇技淫巧 鸦片战争之后: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
二、 “中体西用” —洋务派的学西方 1、背景:清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 2、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实质:不改变….前提下,改变… 4、论战:洋务派和顽固派. • 两派的异同 相同:阶级属性:地主阶级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 手段不同,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不同
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 失败的原因: (1)列强的破坏 (2)顽固派的阻饶 (3)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 (根本原因)-----阶级属性决定 • 评价: 积极:(科技、教育、军事及客观作用) 消极: (目的、结果)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洋务派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西方的技术等 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遇到顽固派的阻挠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 • 主要代表:王韬 、郑观应、 薛福成 • 思想主张: • 政治上-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 结果: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实施 (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2、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⑴背景: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思考: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亡国不可变法 要不要维新变法 变者天下之公理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权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坚持科举取土,反对西学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的性质、目的、失败原因 •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 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济济 •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 结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影响: 1、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最大影响) 2、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3、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器物学习 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 民族危机加深 学习西方 与 探索救亡道路 相结合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 ——制度模仿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 背景: 清王朝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内容:军事技术 影响:思想的启迪 背景:内忧外患 顽固派的反对 慈禧太后支持 内容 中体——纲常名教 西用——西方科技,教育制度 影响 西学的传播 教育制度的改革 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洋务派 “中体西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 背景: 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的壮大 内容: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影响: 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人民觉醒 思想解放 ① 维新派的维新思想 ② ③ ④
巩固练习 A 1、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发,其主要目的是( ) A. 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B. 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发展资本主义 C. 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D. 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以维护清朝统治
D 2、 下列属于洋务派的观点有(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师夷长技以自强 ④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A. ③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③ D .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