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翰林版. 第一章 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 授課教師:梁雅雯 aaeeffe@yahoo.com.tw. 第一節 自我的成長. ?. ?. 我是誰 ?. 我的名字叫做梁雅雯。 親戚都說我長得像演員李佩怡。 朋友都說我很有正義感、有堅強的意志力、個性不畏挫折往前衝。. 自我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我是誰?」的一種自我發問方式,以及它可能得到的所有答案之總和。 你所說出的各種答案, 都含有對自我的認識與概念 。 包括與自身有關的外在 樣貌 、 儀態 或 內在個性 、 人格特質 等的感知、評價。

nikk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翰林版 第一章 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 授課教師:梁雅雯 aaeeffe@yahoo.com.tw

  2. 第一節 自我的成長

  3. ? ? 我是誰?

  4. 我的名字叫做梁雅雯。 • 親戚都說我長得像演員李佩怡。 • 朋友都說我很有正義感、有堅強的意志力、個性不畏挫折往前衝。

  5. 自我概念 •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我是誰?」的一種自我發問方式,以及它可能得到的所有答案之總和。 • 你所說出的各種答案,都含有對自我的認識與概念。 • 包括與自身有關的外在樣貌、儀態或內在個性、人格特質等的感知、評價。 • 這種答案會隨著人生不同的發展階段而不斷改變。

  6. 我是誰 • 作詞:廷廷 (Magic Power)作曲:廷廷 (Magic Power) 編曲:Jae Chong我是誰 你是否常常這樣問自己我是誰 總是活在別人的期望裡我是誰 是誰又擅自幫你定義了‧‧‧‧‧‧

  7. 自我的形成 • 自我的形成深受社會文化脈絡影響。 • 「自我形成」,就是經由社會化過程,形成對自己的觀感、認知與期望,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獨特氣質的個人。

  8. 名詞解釋【社會化】 • 由生物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 • 個人學習社會規範與期待的過程。 • 從出生到死亡的連續過程。 • 個別成員學習自身所處社會文化的過程。(包括價值觀念、社會規範、行為模式、態度及信仰)

  9. 小王的成長史

  10. 自我形成的相關理論 • 顧里的「鏡中自我」 【鏡中之我理論】 • 米德的兩個「我」 【社會自我理論】 • 佛洛依德的三個「我」 【精神分析理論】

  11. 意識 顧里「鏡中之我」理論 • 他人就像鏡子,可透過他人對自己的反應或理解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 • 自我概念是透過與他人的接觸, 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12. 想像的 顧里「鏡中之我」理論 1.呈現:對別人眼裡自我形象的想像。 2.想像的判斷:對這一形象評斷的想像 。 3.主觀解釋:由此想像而產生某種自我的內在感覺。

  13. 顧里「鏡中之我」理論 • 透過「鏡中之我」,可藉由生活周遭他人對我們的評價而更認識自己,而這個認識自己的過程是混合著觀察、想像的主觀詮釋。 • 「鏡中自我」的概念,代表個人逐漸脫離以「自己」為中心的狀態,演變為與社會其他個體之間的互動,並根據自己想像的他人看法中察覺,發展出自我。

  14. 米德「社會自我」理論 • 米德與顧里都認為自我發展是社會經驗的累積,肯定環境塑造人類行為的重要性。 • 米德強調自我的形成是基於兒童有能力對他人的態度進行反思,而且兒童期是自我發展的關鍵期,他將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5. 兒童社會化過程三階段

  16. 名詞解釋【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 一群對個人行為有相當深度影響力的人。 • 是孩童所羨慕、模仿的對象。 • 如父母、配偶、師長、兄弟姊妹、同儕。

  17. 名詞解釋【概括化他人/普通他人】 • 非指確實存在的團體,是個人生活經驗所衍生出來的一種想法或詮釋。 • 個人必須根據這些理所當然之別人的意見與態度來約束自己。 • 舉例: 1.錄影帶出租店挑A 片。 2.售票口買三級片的票。 3.公車上:阿婆 vs. 性感女星。

  18. 米德「社會自我」理論 • 兒童在遊戲的過程中,逐漸由模仿他人,注意自己角色的扮演,進而建立自我意識以及內化社會規範。 • 在此過程中,不但接受外在環境形塑『客我』,且必須由『主我』審查、評估、選擇,最後架構出一個完整的自我人格。

  19. 米德的兩個「我」 • 自我是『主我』與『客我』不斷互動與對話的表現。 • 舉例:騎機車上班眼見就要遲到了…

  20. 米德「社會自我」理論 • 在『主我』與『客我』相互激盪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以「重要他人」的所作所為,做為自我抉擇的參考。 • 概括化他人(包括社會裡的成員)所訂立的社會規範對個人的行為亦有相當影響力。

  21. 米德「社會自我」理論 • 完整的自我應是『主我』與『客我』趨於一致,既能接受社會期待,又能保有個人的自由與獨特性;不會不顧社會觀感,但也不會太壓抑自己。 • 每個自我人格都是『主我』與『客我』的混合。亦即自我是『主我』在考量『客我』的要求下,不斷加以思考並作出反應的我。

  22. 主我 重要他人 參考團體 自我 客我 概括化他人 米德「社會自我」理論 • 由以上探討可知,自我概念的形成深受以下三者的態度影響。 1.個人獨特的本能(先天遺傳) 2.重要他人(父母、配偶、兄弟姊妹) 3.概括化他人(社會團體、社會規範)

  23. 自我超我 本我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論 • 人格發展的過程是潛意識與社會約束力之間的心理鬥爭。 • 佛洛依德認為人的心理狀態就像一座冰山 1.浮在水面上的部分約佔整座冰山的1/10, 相當於人的「意識」, 2.大部分浸泡在水面下的冰山則是「潛意識」。 水底下的部分可以決定整座冰山的流動方向與速 度,潛意識控制並決定了我們大部分的行為。

  24.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論 • 佛洛依德認為「我」包含三個部分: • 本我:受本能影響,人天性中與生俱來存在著如性與攻擊等生存本能,驅使人們追求立即的快樂與滿足。 • 超我:將社會的限制與要求,視為自己的理想目標。這些限制與要求可能使得個人在尋求快樂與滿足時產生罪惡感。 • 自我:自我總是衡量個人所處的真實世界,調整個人的行為以適應環境,讓個人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得以被滿足。

  25. 佛洛依德的三個「我」

  26.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論 • 三個我不斷交互影響,使個人形成特定的思考與行為。 •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 • 如能彼此交互調節,和諧運作, 會形成一個發展正常適應良好的人 • 如三者失去平衡,或彼此長期衝 突,就難免導致個體生活適應 困難,甚至演變為心理異常。

  27. 第一節 自我的成長

  28. 一輩子「自我」都在發展 • 「自我發展」終其一生都在進行,社會化是不斷運轉的動態過程 。 • 學界產生不同的派別,認為自我發展是由出生到死亡的連續過程(艾瑞克森),隨著個人身分、角色的轉變,以及社會變遷,不斷的繼續進行。以下就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sis)與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theory)加以說明。

  29. 自我成長的重要理論 性心理發展期

  30.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 重視兒童時期的心理發展,認為兒童階段的發展經驗,將直接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特質。 • 一生人格的發展是以6歲之前三個時期為基礎。基本需求中性慾力的滿足,又是以後發展順利與否的重要關鍵。 • 因強調幼年性心理需求的重要性,故其理論被稱為「泛性論」。 • 又其人格發展理論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故其發展分期解釋,就被稱為「性心理發展期」。

  31. 人格發展理論 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五階段

  32. 艾瑞克森(1902∼1994)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 自我的成長歷程有八個連續的發展階段。 • 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發展危機需要解決,若該階段遭遇發展障礙,將影響下個階段的人格發展。 • 不同的人生階段,「重要他人」扮演關鍵角色,影響個人自我成長。 • 以「青少年期」為例,是自我概念、角色認定與社會地位形成的重要時期,經歷身心快速發展變化、參與更多社會互動,並扮演更多不同的角色。 重要他人為:同儕、崇拜的對象

  33. 不斷調整的自我 • 社會化的過程中,就是社會現實與自我理想不斷拉扯調整的過程,自我概念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調適修正,並且加入個人特色,豐富自我概念。 • 如:籃球比賽中,若有人不遵守規則,頻頻出現肢體碰觸等小動作,久而久之就不會有人約他打球。除非犯規者能自我覺察並調整其行為,才能為人所接受。

  34. 一、傳統的通過儀式與禁忌 二、現代社會中的通過儀式 通過儀式與成年禮 現代社會「成年」的意涵 各項成年禮介紹 現代社會的規範 成年禮共同的意涵及其不同的特色 第二節 成年禮與通過儀式

  35. 個人在自我發展中不斷成長,以建立不同階段的社會身分。個人在自我發展中不斷成長,以建立不同階段的社會身分。 • 為了規範或鼓勵個人能夠順利經歷不同階段的身分轉換,自古以來,各社會便有相關的重要儀式,以突顯並完成人們身分的轉變。

  36. 99.1.30攝於九寨溝五花海 通過儀式 • 「結婚」即是現代社會生活中熟悉的一種通過儀式。 • 指個人在生命過程中,從一種社會身分轉向另一種社會身分時所舉行的禮儀(范傑納,1873-1957)。

  37. 通過儀式 • 范傑納指出傳統社會的通過儀式歷程通常包含三個階段:隔離、過渡與整合。以台灣卑南族社會為例

  38. 通過儀式 • 現代社會不如傳統社會般有著盛大明顯的通過儀式,但仍存在各種彰顯與確認人們社會身分轉變的通過儀式。 • 如服完兵役,常被認為象徵著男性正式進入成年。

  39. 通過儀式中的禁忌 • 傳統社會通常十分遵守禁忌的約束力量,相信觸犯禁忌將會為個人甚至整個社會帶來危險。 • 如台灣民間習俗相信,新娘坐上禮車離開時,不可回頭看娘家方向,意味著避免新娘婚後對婚事感到後悔。 • 成年禮就是一種「通過儀式」,而通過儀式涉及「禁忌」的設定與通過,解除禁忌後,個體就可獲得新的社會角色。

  40. 一 出 版 社

  41. 成年禮所代表的意義

  42. 馬總統許願:盼單車成年禮成台灣象徵中央廣播電台2010/09/11馬總統許願:盼單車成年禮成台灣象徵中央廣播電台2010/09/11 • 「單車成年禮」是馬英九總統競選時重要青年政策,為此規劃了16歲騎乘100公里、18歲騎乘500公里、20歲騎乘1000公里環島長征成年禮活動;去年共有5000人參加,今年則有高達2萬5千人報名,迴響熱烈。 http://www.rideadult.com.tw/

  43. 各種成年禮所代表的意義 • 傳統的成年禮 • 原住民的成年禮 • 德國十四歲成年禮

  44. 傳統的成年禮—周代成年禮 以服飾轉換與獲得字來區隔孩童與成年,象徵社會地位轉變。

  45. 圖源:七娘媽(天女七星娘娘)的由來、臺南市寺廟做十六歲/臺南市開隆宮、聯合報系。 傳統的成年禮—臺南「做16歲」 • 小孩子從出生到滿16歲是受七娘媽的照顧庇護,直到「16歲時」才算是成人,稱為「轉大人」。 • 16歲的成年禮,代表長大成人的儀式,對保佑的神明行三拜九叩之禮,感謝神恩。

  46. 圖源: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傳統的成年禮—臺南「做16歲」 • 早年臺南是一個商業繁榮的港口,碼頭搬運工的工資是以年齡計算,滿16歲就能領取成人工資,否則只能領「囝仔工」的半薪 。

  47. 鄒族成年禮/長老訓斥與鞭打參加成年禮的少年。鄒族成年禮/長老訓斥與鞭打參加成年禮的少年。 原住民的成年禮—鄒族 • 以成年儀式訓示即將成年者對家庭與部落的責任。 • 儀式完成後,男生帶佩刀、女生著頭飾,從此之後可參加族人各項活動,也有結婚的權利。 • 有一項很重要的儀式—由長老為接受成年禮的男子戴上皮帽,就成為部落的成年人,須 擔負起部落及家庭所給予的社會責 任,開始受到族人的重視和尊敬。

  48. 德國十四歲成年禮 • 在兒童離開學校時,舉行14歲成年禮。 • 儀式前,先安排青少年參加歷史與文化,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技術與專業、重要的人際關係與生活方式等相關的活動與課程。 • 儀式中,宣揚社會上共同的理想與價值, • 讓參與的青少年承諾擔負起維護和平、效忠國家與追求社會幸福發展等三方面的責任。 • 社會成員代表也向青少年承諾社會將給予保護、支持與協助。

  49. 成年禮共同的意涵 • 以「通過儀式」幫助個體順利渡過人生重要的門檻,並獲得社會對個體的關注與承認。

  50. 一、傳統的通過儀式與禁忌 二、現代社會中的通過儀式 通過儀式與成年禮 現代社會「成年」的意涵 各項成年禮介紹 現代社會的規範 成年禮共同的意涵及其不同的特色 第二節 成年禮與通過儀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