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12 Views
四 川 石 窟. 鹿野苑艺文学会吴文成会长编辑 图片选自 《 中国美术全集大足石窟 》. 四川石窟的分布范围相当广阔 , 分布在五十余县 , 主要约有两百余处造像群。四川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 , 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 堪称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最有代表性。其中以广元千佛崖、安岳石窟、大足石窟、乐山大佛最为有名。. 弥勒大佛 高 71 公尺四川乐山 唐开元初 (713 年 ) 由海通禅师创建至贞元初 (803 年 ) 完成。 弥勒大佛正襟倚座庄严端祥令人崇敬. 释迦牟尼佛与迦叶尊者 宋代 资中东岩. 安岳石刻
E N D
四 川 石 窟 鹿野苑艺文学会吴文成会长编辑 图片选自《中国美术全集大足石窟》
四川石窟的分布范围相当广阔,分布在五十余县,主要约有两百余处造像群。四川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堪称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最有代表性。其中以广元千佛崖、安岳石窟、大足石窟、乐山大佛最为有名。四川石窟的分布范围相当广阔,分布在五十余县,主要约有两百余处造像群。四川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堪称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最有代表性。其中以广元千佛崖、安岳石窟、大足石窟、乐山大佛最为有名。
弥勒大佛高71公尺四川乐山 唐开元初(713年)由海通禅师创建至贞元初(803年)完成。 弥勒大佛正襟倚座庄严端祥令人崇敬
安岳石刻 造像分布点有一百零五处,石刻造像达10万余尊,绝大部分石刻雕造于唐、五代、北宋时期。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也有少数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且多数为摩崖造像。其艺术风格既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又有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还有雕工精细、璎珞满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
毘卢遮那佛,文殊与普贤菩萨,两旁坐着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 辩音、净业藏、普觉、圆觉、贤善首、普眼菩萨,祂们在聆听佛陀说法释疑。
观世音菩萨坐像 北宋 410公分安岳石窟 菩萨戴宝冠,顶上有化佛,容貌端雅秀丽在慈眉善目中,流露出亲切慈祥的神韵。身穿垂领白衣,胸饰璎珞,盘腿端坐。
菩萨戴宝冠,容貌端雅秀丽,雕工精细、璎珞满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菩萨戴宝冠,容貌端雅秀丽,雕工精细、璎珞满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
紫竹观音像 南宋 高280公分 紫竹观音,又称水月观音,宋代以后民间信仰盛行。右手搁在膝上,左脚垂下足踏莲花,形成自在悠闲的游戏坐姿。
大足北山石刻 位于县城西北2公里处,始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结束。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信众祈佛出资雕刻。北山造像以雕刻精细、技艺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中国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时,民间佛教信仰及石刻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孔雀明王窟 北宋 北山155号 窟高347公分,宽322公分,深607公分
宝 顶 山 石 刻 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结束。宝顶山石刻气势磅薄。雄伟壮观。共有13处造像群,摩崖造像近万尊,题材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历经七十余年建造是世界上罕见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展现了宋代石刻艺术的精华。
毗卢遮那佛 左为普贤菩萨 右为文殊菩萨 高820公分 慈眉善目,俯视众生,格外和蔼慈祥。其身向前倾斜,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如大斧劈出,衣纹流畅,气势磅礡。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 大佛湾17号 南宋 龛高710公分,宽1,470公分 主像为释迦半身像,左右有释迦「亲探父王病」、「亲抬父王棺」、「割肉供父母」等行孝故事。其画面宏伟,内容丰富。雕刻技艺精绝,令人叹服。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南宋 龛高800公分,宽2,200公分 主像为阿弥陀佛,左右刻观音和大势至菩萨。
千手观音龛 大佛湾 8号 南宋 龛高720公分,宽1,250公分
佛涅盘卧像 南宋 大佛湾 龛高700公分,宽3,160公分 慧眼微闭,神态安祥。卧像是释尊将入大般涅盘时,右胁而卧的姿态,象征不生不灭,寂灭为乐的涅盘境界。
牧牛证觉道场 大佛湾30号 南宋 龛高5.5公尺,宽30公尺
圆 觉 道 场 圆觉道场 大佛湾 29号 南宋 窟高6米 宽9.55米 深度12.13米 「圆觉」是菩萨修行功德圆满之意。正面三尊佛,两侧坐着文殊、普贤、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业藏、普觉、圆觉、贤善首、普眼十二尊圆觉菩萨。祂们在请示、聆听佛说法,菩萨姿态优雅,态度虔诚,整体雕工精美,气氛庄严。
圆觉菩萨 宝顶山南宋 高135公分 菩萨眉目娟秀,端庄优雅,流露出高贵而亲切的气质。
养鸡女 南宋 大佛湾 20号 像高125公分 面貌丰满秀丽,身体敦实康健的农家少妇,面含微笑。在掀开鸡笼时,两只鸡争啄一条蚯蚓的场面。流露出农村生活的景况。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