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23 Views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古代戏曲) 复习回顾. 古代戏曲鉴赏. 一、中国传统戏曲概念(综合性舞台艺术。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二、如何鉴赏古代戏曲 (一)鉴赏戏曲语言 1 、杂剧和传奇的戏剧语言(曲词、宾白、科介) 2 、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抒情性和音韵美) ①直接抒发人物情感 《 窦娥冤 》《 长亭送别 》 《 哀江南 》
E N D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古代戏曲) 复习回顾
古代戏曲鉴赏 一、中国传统戏曲概念(综合性舞台艺术。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二、如何鉴赏古代戏曲 (一)鉴赏戏曲语言 1、杂剧和传奇的戏剧语言(曲词、宾白、科介) 2、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抒情性和音韵美) ①直接抒发人物情感 《窦娥冤》《长亭送别》 《哀江南》 ②借修辞格营造抒情氛围 《长亭送别》 ①添加衬字 《长亭送别》 ②常用赘韵重韵 《长亭送别》 ③常用对仗 《长亭送别》 抒情性 音韵美
浪漫主义 (二)鉴赏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 古代戏曲往往用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窦娥冤》《牡丹亭》 古代戏曲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合戏剧的特点,使写景抒情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长亭送别》《哀江南》 【以上详细内容可参见教材P182】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比较 1、体例。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唱词。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开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如《闺塾》。2、唱词。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开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如《闺塾》。
3、曲调。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 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角色。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4、角色。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窦娥冤 关汉卿
关于《窦娥冤》 全剧共4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常识。 2、理解掌握《窦娥冤》“本色”的语言特点。 3、鉴赏课文浪漫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只落得两泪涟涟”) 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满腹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第二部分(“刽子云”――“负冤衔屈”) 写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第三部分(“刽子做喝科”――结束) 写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并应验的场面
重点难点剖析 1、教学重点: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会“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教学难点:对描写天地鬼神作用的理解。作者在《滚绣球》一曲中对鬼神天地提出怀疑和指责,可是在最后几支曲子里,写“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早三年”三大誓愿,明显对天地鬼神又有所依赖,这样写应该怎样理解?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关于《长亭送别》 《西厢记》全剧共5本21折,这与一般元杂剧仅有4折不同,课文《长亭送别》选自第4本第3折,原题为《哭宴》,写崔母被迫许嫁后,便令张珙入京应试,求取功名。张珙临行前,崔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其送行。原题的“哭”非常形象,道出刚刚取得母亲认可爱情的女主人公又要与心上人分别而异常痛苦的心境,强调心情,是真正的“离愁别恨”。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所刻画的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理解莺莺的叛逆性格和《西厢记》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2、欣赏优美曲词,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本文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且富于文采。 3、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赴亭惜别(开头――“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写莺莺因离别而愁苦怨恨 第二部分:长亭饯别(“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写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 第三部分:临别叮嘱(“【四边静】”――小生又生此念)写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别后心境(“【二煞】”――结尾)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和别后痛苦
重点难点剖析 1、学习重点之一:学习借鉴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本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人物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②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品融人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作品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2、学习重点之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学习重点之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所表现出的意境之美,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情感的艺术手法,【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3、学习难点:正确看待莺莺对张生的忧虑及其叛逆性格。 3、学习难点:正确看待莺莺对张生的忧虑及其叛逆性格。 【二煞】一曲中我们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力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如果张生高中,他年少多才,金榜题名,自然会成为高门大族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老夫人这一关势必难过。莺莺对张生的忧虑不仅是莺莺的内心真情告白,更是向那些只重功名富贵,扼杀人们真情的社会现象发出有力的抗击,鲜明展现了她叛逆又无奈,执著而忧虑的矛盾性格。
闺塾 汤显祖
关于《闺塾》 《闺塾》是《牡丹亭》的第7出,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老塾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围绕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情节,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生动刻画了三个人物的各自性格。《闺塾》这出戏的近代演出本又称《春香闹学》。一个“闹”字,道出了这出戏的喜剧特色。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主要在陈最良与春香之间展开,但潜伏的暗线是杜丽娘的心理冲突,重点刻画的也是那位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
学习目标 1、体味《闺塾》所刻画的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理解莺莺的叛逆性格和《西厢记》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2、欣赏优美曲词,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本文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且富于文采。 3、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文结构 戏曲开始,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初次相见,便因时间早晚、《诗经》理解而发生冲突。 接着在模字时,因陈最良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和“不知足而为屦”而闹一连串笑话,春香借机离开学堂。 然后因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冲突。 最后是老师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即得到解放,为杜丽娘的游园埋下伏笔。
重点难点剖析 1、学习重点之一: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剧中人物冲突。 春香是杜丽娘的侍女和伴读,天真,直率,顽皮,娇憨,大胆,泼辣。无视封建礼教、师道尊严,和杜丽娘相比,更富于反抗精神。作者借助春香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表现封建礼教的虚伪。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之家,是大家闺秀,性格比较复杂。她知书达理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又不失个性,稳重而又不失机敏。陈最良是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体现作者的批判精神。
2、学习重点之二:揣摩体味细节描写和风趣、个性化的语言。2、学习重点之二:揣摩体味细节描写和风趣、个性化的语言。 剧中的很多细节,如陈最良上场时潜玩《毛诗》、讲解《雎鸠》时学雎鸠鸣叫,春香问陈最良“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陈最良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并“不知足而为屦”,春香要“写个奴婢学夫人”以及领出恭牌离开学堂等等,都很生动。其中的不少细节是夸张的,这与作品的讽刺性密切相关。
剧中的人物语言富于风趣,这特别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说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入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则处处充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在戏曲中,常常有插科打诨,即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一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插科打诨是戏曲的特点之一,往往容易失之于庸俗、单纯搞笑、脱离剧情,而这出戏中有不少滑稽的对白,能很好地适应剧情的需要,既增添喜剧气氛,又具有讽刺效果。剧中的人物语言富于风趣,这特别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说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入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则处处充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在戏曲中,常常有插科打诨,即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一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插科打诨是戏曲的特点之一,往往容易失之于庸俗、单纯搞笑、脱离剧情,而这出戏中有不少滑稽的对白,能很好地适应剧情的需要,既增添喜剧气氛,又具有讽刺效果。
哀江南 孔尚任
关于《哀江南》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及其写作背景。 2、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全篇主旨。 3、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城对着夕阳道”)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部分(【驻马听】――【太平令】)共5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 第三部分(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
重点难点剖析 1、学习重点之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南京原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人关后,明代宗室苏昆生 (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南明的兴亡。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
2、学习重点之二: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习重点之二: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3、学习难点:学习鉴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手法。 3、学习难点:学习鉴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直抒胸臆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