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490 Views
《 東亞文化與思想 》. 黃俊傑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第十二講 東亞遺民知識分子 生命的抉擇. 1. 引言. 1:1 東亞知識分子的志業: 解釋世界 → 改變世界. 馬克思的問題 : 《 費爾巴哈提綱 》 《 論語 ‧ 里仁 ‧9》 「子曰: 『 士志於 道 … 。 』 」 「 道 」: 指人倫日用當行之道, 主於經世、淑世、救世 。
E N D
《東亞文化與思想》 黃俊傑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第十二講 東亞遺民知識分子 生命的抉擇
1:1 東亞知識分子的志業: 解釋世界 → 改變世界 馬克思的問題:《費爾巴哈提綱》 《論語‧里仁‧9》「子曰:『士志於道…。』」 「道」:指人倫日用當行之道, 主於經世、淑世、救世。 孔子孟子董仲舒朱子王陽明明末東林書院民國梁潄溟
1:2 本講問題 • 在東亞歷史變局中, 知識分子在「仕」與「隱」的兩難困境中如何抉擇? • 東亞知識分子如何因應「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融合與撕裂?他們生命的抉擇對我們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認同」重構的新時代裡,有何歷史的啟示?
2:1 「仕」:以行道為目的,故不仕無義 《論語‧微子‧7》子路曰:「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論語‧衛靈公‧7》「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論語‧泰伯‧13》「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在君子出仕的過程中,如果回跡以心染,先貞而後黷,正是正統儒者所鄙視之行徑。
2:2 「隱」:因道之不行而退隱山林之典型 《史記》〈列傳〉伯夷、叔齊 《論語‧微子》「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 《後漢書》〈逸民〉〈隱逸〉
2:3 聖人的典型: 「聖之任者」vs. 「聖之清者」 《孟子‧萬章下‧1》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2:4 「仕」與「隱」之所以成為兩難式乃因「政治認同」對象之改變 •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秦末漢初、魏晉南北朝、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宋元之際、明末清初、清末民初等時代、。 • 臺灣乙未割臺(1895)、光復初期(1945以後) 、政黨輪替(2000,2008)之際。 • 日本德川初期、幕末維新時期。 • 朝鮮朝末期西力東漸之際(19世紀末至20世紀之初)。
2:5 「仕」與「隱」之緊張性 • 蒙元時代的儒者:「仕」之典型許衡(1209-1281)姚樞(公茂,雪齋,1203-1280)郝經(伯常,1223-1275) • 蒙元時代的儒者:「隱」之典型劉因(夢吉,靜修,1249-1293)
2:5 「仕」與「隱」之緊張性 • 明末清初黃宗羲(梨州,1610-1695)在「仕」與「隱」之間的遊移: • 以「孝親之情」為由而未捨身取義 • 認為遺民所應守的節操只在於不仕 • 屢稱清廷為「聖朝」、「國朝」,稱康熙(在位於1661-1722)為「聖天子」,稱清兵為「王師」。 • 態度之轉變:個人堅不出仕 → 同意其子(黃百家)出仕
3.第二個兩難式:「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融合與撕裂3.第二個兩難式:「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融合與撕裂
3:1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涵義 1. 「政治認同」:人作為政治的動物,必營求群體之生活,人必須決定其所屬的政治團體(如國家),以對該政治團體盡義務(如納稅、服兵役)換取個人生命財產之安全與保障。 2. 「文化認同」:人生活於複雜而悠久的文化網路之中,人生而被文化網絡所浸潤,因而吸納其所從出的文化系統之價值觀與世界觀,因而認同於他所從出的文化。
3:1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 涵義 顧炎武(亭林,1613-1682):「亡國」與「亡天下」之辯: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 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 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 之亡天下。 」 (《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卷17,「正始」條,頁379。)「亡國」=「政治認同」對象的崩潰「亡天下」=「文化認同」對象的瓦解
3:2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1. 遊牧民族入主中國時代: • 生活形態不同:
3:2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1. 遊牧民族入主中國時代: • 宗教信仰不同:喇嘛教 蒙古最早建立的喇嘛教寺廟─額爾德尼寺 喇嘛教徒
3:2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2. 蒙元帝國下的趙復:宋亡之後身繫北方講學於太極書院,常有江漢之思: 〔元〕世祖嘗召見曰:「我欲取宋,卿可導之乎?」對曰:「宋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之兵以屠父母者。」世祖義之,不強也。先生雖在燕,常有江漢之思,故學者因而稱之。(黃宗羲:《宋元學案》,卷19,〈魯齋學案〉,收入《黃宗羲全集》,第6冊,頁525。) 「父母國」=「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接受蒙古人統治 元世祖忽必烈
3:3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3. 清初的朱舜水(之瑜、魯璵,1600-1682): • 對南明政權的認同 • 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中國(儒學) vs. 日本(佛教)
3:3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 清初的黃宗羲: • 「政治認同」:「華夷之辨」 • 「文化認同」:聖人之治 • 「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矛盾:如果夷狄政權亦遵行聖人之治,則是否應將其視為正統?
3:3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 17世紀日本的山崎闇齋(1619-1682) : 〔山崎闇齋〕嘗問群弟子曰:「方今彼邦,以孔子為大將,孟子為副將,牽數萬騎來攻我邦,則吾黨學孔孟之道者為之如何?」弟子咸不能答,曰:「小子不知所為,願聞其說。」曰:「不幸關逢此厄,則吾黨身披堅,手執銳,與之一戰而擒孔孟,以報國恩,此即孔孟之道也。」(見原念齋等譯注:《先哲叢談》。東京:平凡社,1994,頁118-119。)
3:4 傳統中國文化脈絡中的「認同」 的群體性 • 傳統社會 vs. 現代社會 • 個體在沉睡中 vs. 個體的覺醒“individual-in-itself ” vs. “ individual for itself ” • 傳統社會中的「個人」浸閏在「社會」、「國家」或「文化」的脈絡之中。
4:1 在20世紀以前東亞知識分子思想中,「認同」問題在國族主義脈絡與視野中思考 • 20世紀以研中國人「政治認同」 • 「國家」能否被超越?
4:2 21世紀全球化時代,「自我」與「他者」密切互動,超越國界的「認同」快速發展,如「專業社群認同」、「宗教信仰認同」等 如:基督教徒 → 耶路撒冷 天主教徒 → 梵帝岡 藏傳佛教徒 → 印度達蘭薩拉 漢傳佛教禪宗信徒→ 韶關南華寺祖庭
4:3 21世紀通訊科技的發展與「認同」的解疆域化 • 多元認同的發展(multiple identities) • 諸多「認同」的衝突 → 「文明對話」
閱讀作業 • 黃俊傑:〈論東亞遺民儒學的兩個兩難式〉,收入氏著:《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第5章,頁161-184。 •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的轉化〉,收入氏著:《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第4章,頁85-98。
參考書目 • 《歷史月刊‧「大變局時代知識分子的士與隱」專輯》,1996年4月號。 • 趙園:〈明清之際遺民學述論片〉,《社會科學戰線》(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95年第5期,頁156-164;《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參考書目 • Frederick W. Mote, “Confucian Eremitism in the Yüan Period,” in Arthur F. Wright ed., The Confucian Persuas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pp.202-240. • Wei-ming Tu,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Liu Yin’s Confucian Eremitism,” in Hok-lam Chan and Wm. Theodore de Bary eds., Yüan Thought: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 pp.197-232.
思考問題 • 假定您生於明末清初,1644年滿清入關建立清朝之後,請問您要不要出仕?為什麼? • 有人說:「21世紀是全球化時代,每個人都是地球村公民」,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麼?請申論您的理由。
思考問題 • 「認同」有其不同層次與類型之基礎,如「國族認同」、「地域認同」、「全球認同」 、 「政治認同」、 「文化認同」 ,您認為那一種基礎較為重要?為什麼? • 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裡,眾聲喧嘩,許多不同的「認同」互相衝撞,您認為應如何避免因「認同」互異而引發國際間「文明的衝突」以及國內的「族群的撕裂」 ?為什麼?
關鍵詞 • 聖之清 • 聖之任 • 政治認同 • 文化認同
重逢 蘺蘺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依依惜別時,多少世與生, 今朝又得見,風雨故人情, 多少思念淚,無語向長空,
重逢 今朝又得見,話如長河湧, 芳菲異國夢,煙雨月明中, 霏霏離人淚,一片萬古情, 月下長笛聲,青山伴劍影, 凝眸月歸人,還是舊時容,還是舊時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