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972 Views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香肠的染色. 饮料中的色彩. 五颜六色的食品. 色素及着色剂发色机理. 人肉眼观察到的颜色是由于 物质吸收了可见光区( 400~800nm )的某些波长的光后,透过光所呈现出的颜色。 即人们看到的颜色是被吸收光的互补色。. 不同波长光的颜色及其互补色 物质吸收的光 透过光(互补色) 波长( nm ) 相应的颜色
E N D
香肠的染色 饮料中的色彩
色素及着色剂发色机理 人肉眼观察到的颜色是由于物质吸收了可见光区(400~800nm)的某些波长的光后,透过光所呈现出的颜色。即人们看到的颜色是被吸收光的互补色。
不同波长光的颜色及其互补色 物质吸收的光 透过光(互补色) 波长(nm) 相应的颜色 400 紫 黄绿 425 蓝青 黄 450 青 橙黄 490 青绿 红 510 绿 紫 530 黄绿 紫 550 黄 蓝青 590 橙黄 青 640 红 青绿 730 紫 绿
色素及着色剂发色机理 • 发色团(Chromophore ) • 在紫外或可见光区(200~800nm)具有吸收峰的基团被称为发色团,发色团均具有双键。 • 如:-N=N-、-N=O、 C=S、 C=C 、 C=O 等. • 助色团( Auxochrome) • 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可能发色,但当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这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 如:-OH、-OR、 -NH2、 -NHR、 -NR2、 -SR、Cl、 -Br 等。
助色团 波长红移 (nm) -X ( Cl, Br, I ) 2~30 -OR 17~50 -SR 23~85 -NR2 40~95
四吡咯衍生物 异戊二烯衍生物 多酚类衍生物(苯并吡喃衍生物) 天然色素 其它天然色素 食品中固有色素的分类: 食品中固有的色素 食品色泽是决定食品品质和可接受性的重要因素。
1四吡咯衍生物(卟啉类色素) • 四吡咯色素的共同特点: • 在其基本化学单元中由四个吡咯构成的卟啉环,环上有不同的取代基。 • 水溶性不好,易溶于有机溶剂。
1.1 血红素 1. 结构 血红素是亚铁卟 啉化合物 血红素基团的结构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是动物肌肉的主要色素蛋白质。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是动物肌肉的主要色素蛋白质。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是球蛋白,其结构为血红素中的铁在卟啉环平面的上下方再与配位体进行配位,达到配位数为六的化合物。 肌红蛋白结构简图
Figure 2: The pictureare the right is of the heme group in hemoglobin and shows the Fe(II) iron atom. Figure 1: The picture is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hemoglobin, with only the protein backbone and without the side chains
2.性质 (1)氧合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一分子氧以配位键结合,而亚铁原子不被氧化,这种作用被称为氧合作用。 (2)氧化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高铁血红素的作用被称为氧化作用。
球蛋白 球蛋白 球蛋白 氧合肌红蛋白(oxymyoglobin) 鲜红色(MbO2) 肌红蛋白 (myoglobin) 紫红色(Mb) 高铁肌红蛋白 (metmyoglobin) 褐色(MetMb) 肉中血红素的三种状态
氧分压对三种肌红蛋白的影响 (引自W.H.Freeman,San Francisco.) 低氧压时(1~20mm汞柱), 主要为氧化作用; 高氧压时 主要为氧合作用。
NO3- 细菌还原作用 NO2- pH 5.4~6, H+ 2HNO2 肉内固有还原剂 2NO + 2H2O 或 3HNO2 歧化 HNO3 + 2NO + H2O 3.腌肉色素 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发色原理如下:
Mb NO NOMb(亚硝酰基肌红蛋白) 加热 亚硝基血色原 (紫红色) (鲜桃红) (鲜桃红) 还原剂 MMb NO NOMMb(亚硝酰基高铁肌红蛋白) (褐色) (深红) 3.腌肉色素 NOMb、NOMMb、亚硝基血色原统称为腌肉色素;其颜色更加鲜艳,性质更加稳定(对热、氧)。
1.2 叶绿素 1 结构 植醇(叶绿醇) 叶绿素a、b
加工中,叶绿素变化后会产生几种重要的衍生物。加工中,叶绿素变化后会产生几种重要的衍生物。
(绿色,水溶性)脱植叶绿素-植醇叶绿素(绿色,脂溶性)(绿色,水溶性)脱植叶绿素-植醇叶绿素(绿色,脂溶性) 叶绿素酶/碱 -Mg2+酸/热 -Mg2+酸/热 脱镁脱植叶绿素(橄榄绿,水溶性)脱镁叶绿素(橄榄绿 ,脂溶性) -COOCH3热-COOCH3热 焦脱镁脱植叶绿素(褐色,水溶性)焦脱镁叶绿素(褐色,脂溶性) 2 叶绿素的稳定性
3 影响叶绿素稳定性的因素 (1)酶:叶绿素酶在蔬菜采收后加热处理时被激活,被激活的适宜温度:60~82℃,100℃叶绿素酶灭活; 脂酶、蛋白酶、果胶酶等通过作用于相应的底物(非叶绿素),间接使叶绿素发生与蛋白或自身分解,降低稳定性。
3 影响叶绿素稳定性的因素 (2)酸、热:热处理对叶绿素脱镁反应影响最大,绿色蔬菜经过热处理后,叶绿素含量降低 80~100%,色泽转变为黄绿色甚至暗褐色;这种变化在水介质中是不可逆的。 pH影响加热时叶绿素的分解速度,pH 9.0时叶绿素对热的稳定性最高,3.0 时叶绿素最不稳定。 在发酵过程中,pH逐步降低,叶绿素的降解主要是叶绿酸和脱镁叶绿酸的生成。
3 影响叶绿素稳定性的因素 (3)其他金属离子的影响:叶绿素脱镁衍生物中,中心的H+很容易被 Cu2+、Zn2+ 等取代,形成绿色、稳定性很好的叶绿素衍生物。 叶绿酸与Cu2+形成的叶绿素铜盐的色泽最为明亮; 叶绿素铜或锌的衍生物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碱性条件下稳定性反而变差,尤其是铜的衍生物,若想从衍生物中除去Cu2+,其所需pH 条件已经可以使卟啉环分解。
3 异戊二烯衍生物—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又称多烯色素,广泛分布于红色、黄色和橙色的水果及绿色的蔬菜中。 类胡萝卜素为具有多个共轭双键的分子,现已发现 650 多种以上化合物,它是自然界中资源最丰富的天然色素。 类胡萝卜素为脂溶性色素。 类胡萝卜素与蛋白质结合以后更加稳定,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色泽,如龙虾壳中,虾黄素与蛋白质结合呈现蓝色,加热后,蛋白质变性显出橙红色。
胡萝卜素:为纯碳氢化物;由C、H元素组成的共轭多烯烃胡萝卜素:为纯碳氢化物;由C、H元素组成的共轭多烯烃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类:结构中除含有由C、H元素组成的官能团外,还含有含氧基团;是共轭多烯烃的加氧衍生物 3 异戊二烯衍生物—类胡萝卜素 番茄红素 α-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 γ-胡萝卜素 种类较多,色泽多呈浅黄、橙、黄等。
3.1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类为典型的脂溶性色素,易溶于石油醚、乙醚难溶于甲醇和乙醇。
3.1胡萝卜素 一般红色、橙色、黄色的植物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较高。水果成熟时,叶绿素含量降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 番茄在成熟过程中色素含量变化情况 单位:mg.kg-1鲜重
3.1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类,其颜色在多数加工和贮藏条件下表现相当稳定,其变化只是轻微的; 但在有些加工条件下, 容易发生异构化和氧化降解反应,严重影响胡萝卜素在食品中的色感。 胡萝卜加工时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的损失情况
在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反应中,氧化反应最为重要在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反应中,氧化反应最为重要
3.2 叶黄素 • 叶黄素类是胡萝卜素类的含氧衍生物,随着含氧量的增加,它们的脂溶性下降 ,因此叶黄素在甲醇和乙醇中很好溶解,而难溶于乙醚、石油醚。 • 叶黄素类的颜色为黄色或橙黄色,少数为红色,如与蛋白质相结合,颜色可能发生改变。
3.2 叶黄素 由于类胡萝卜素特殊的结构(多烯,全反),使得其容易发生异构化和氧化降解反应。 在加热、酸或光的作用下,类胡萝卜素可发生异构化反应,部分双键的构型由反式变为顺式,导致其吸收波长发生移动。(生物活性当然发生大的变化) 在食品加工的一般条件下,类胡萝卜素并不发生严重的降解反应,特别是含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稳定性。
花青素 类黄酮 多酚类色素 儿茶素 4 多酚类色素 这类色素的分子结构特点是含有苯并氧杂环,氧杂环通常是吡喃环,所以也将它们统称为苯并吡喃衍生物色素。 它们是植物组织中水溶性色素的主要成分,并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具有各种不同的色泽。 它们的色泽变化非常大,从无色到具有黄色、橙色、红色、紫色以及蓝色。
4 多酚类色素 4.1 花青素(花青苷) 花青苷类一般是水溶性的红色色素,有时也以蓝色或紫色、紫红色出现,许多植物的花、果实、种子中因含有它们而具有鲜艳的颜色。 花青苷一般是由花青素和糖基结合,因糖苷的形式存在。糖基可以是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木糖或阿拉伯糖,花青素分子上可以连接一个或几个糖基,连接方式可以是单糖、低聚糖。
1 花青素的基本结构 随着不同花青素结构中所带基团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其颜色有所不同。其原因是不同基团及数量不同的基团其助色效果不同,基本结构上所带给电子基团越多,颜色越深。
自然界存在的花青素有 20 多种,最重要的有 6 种: R1=R2=H,天竺葵色素; R1=OH、R2=H,矢车菊色素; R1=OCH3、R2=H,芍药色素; R1=R2=OH,飞燕草色素; R1=OCH3、R2=OH,牵牛花色素 (碧冬茄素); R1=R2 =OCH3 ,锦葵色素(银葵素)
花青素形成花青苷时,糖基一般 连接在 3 位-OH基, 也有一些花青苷存在5位 –OH 糖苷 • 此外,花青苷中还可能含有一些羧酸或金属离子,羧酸一般是与糖基部分结合,常见的有机酸包括阿魏酸、苹果酸、咖啡酸、琥珀酸、乙酸等。 • 自然界中至少已经分离出250种以上的花青苷化合物,天然食品中存在的花青苷一般是多种共同存在,也有少数食品中主要存在一种花青苷。
2 花色苷的变化 花青素、花色苷稳定性差,其主要原因是其结构中的环氧正离子结构及多个羟基的存在。 • 自身结构的影响:结构中自由酚羟基越多越不稳定,花青素不如花色苷稳定,花色苷中糖基不同稳定性亦不同。 • pH影响:溶液pH不同时花青素的结构不同,颜色亦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花色苷类色素在酸性溶液中呈色效果最好。 • 温度的影响:加热影响花色苷溶液平衡,使其向形成查尔酮方向移动。 加热也可使花色苷分解
(2)光照的影响:光照可以加速花色苷的分解,多羟基黄酮、异黄酮等对光分解有保护作用。(2)光照的影响:光照可以加速花色苷的分解,多羟基黄酮、异黄酮等对光分解有保护作用。 (3)抗坏血酸的影响:花色苷受抗坏血酸的影响是抗坏血酸可以将氧分子转化为过氧化氢,而过氧化氢可以进攻花色苷的2-C,导致红色苷的分解。 (4)SO2的影响:
(5)金属离子的影响:花色苷与Al3+、Fe2+、Fe3+、Sn2+等金属离子可以形成配位化合物,而使颜色变深而发生变化。(5)金属离子的影响:花色苷与Al3+、Fe2+、Fe3+、Sn2+等金属离子可以形成配位化合物,而使颜色变深而发生变化。 (6) 酶的影响:能够导致花色苷分解的酶有糖苷水解酶及多酚氧化酶。
(7)与其它植物性成分发生缩合:花色苷可以与自身、蛋白质、单宁、其它黄酮或多糖类物质发生缩合反应,形成的产物一般颜色会加深(红移),少数颜色消失。(7)与其它植物性成分发生缩合:花色苷可以与自身、蛋白质、单宁、其它黄酮或多糖类物质发生缩合反应,形成的产物一般颜色会加深(红移),少数颜色消失。 3 原花色素(无色花青素) 原花色素的基本结构单元为黄烷-3,4-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