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641 Views
波斯帝国傅奇 ( 四 ). 伊斯法罕 Esfahan. 萨非王朝 (Safavid Dynasty) 首都伊斯法罕 ( Esfahan), 目前是伊朗第三大城 , 在 16 世纪法国诗人 Renier 以一句「世界之半 (half the world) 」来形容它 , 到了这里就看尽半个世界 . 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 (Abbas the Great,1587 -1629 年 ) 创造出气势宏伟的帝都 , 描述他的伟大国家与辉煌的文化 ; 而伊斯法罕的精致文化表现在建筑、工艺与书法之上 , 再现阿契美尼德与萨珊古典波斯帝国的光辉. 陳美月 攝影 / 製作. 德黑蘭. 伊斯法罕.
E N D
波斯帝国傅奇(四) 伊斯法罕Esfahan 萨非王朝(Safavid Dynasty)首都伊斯法罕( Esfahan),目前是伊朗第三大城,在16世纪法国诗人Renier以一句「世界之半(half the world)」来形容它,到了这里就看尽半个世界. 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Abbas the Great,1587 -1629年)创造出气势宏伟的帝都,描述他的伟大国家与辉煌的文化;而伊斯法罕的精致文化表现在建筑、工艺与书法之上,再现阿契美尼德与萨珊古典波斯帝国的光辉. 陳美月 攝影/製作
德黑蘭 伊斯法罕 雅茲德 設拉子
羅德菲拉清真寺 阿里卡普宮 伊瑪目清真寺 伊玛目广场原名皇家廣場(Naghsh-e Jahan Square)是世界第二大,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由阿拔斯一世于1612年兴建,长512公尺,宽163公尺,四周环绕华丽建筑,广场的东、西、南方分别是罗德菲拉清真寺(Sheyx Loffollah Mosque)、阿里卡普宫(Ali Qapu Palace)和伊玛目清真寺(Imam Mosque),北面是壮观的奎沙林柱廊(The Portico of Qeyssariyeh),展现萨非王朝建筑的惊人视觉效果.
伊玛目清真寺位于广场南方,无可比拟最华丽也最具代表性的雄伟设计, 入口大门奠基大理石来自距伊斯法罕180公里远的阿得史丹(Ardestan),门面以蓝、绿色瓷砖镶嵌交错的花形、叶片、蔓藤及几何图案,横饰装饰名书法家作品.门顶圆拱内布满蜂巢式凹框,上面饰满花形图案,呈现出富丽堂皇,这可是当时最豪华的马赛克艺术建筑,伊斯兰文明将所有艺术成就,全表现在清真寺的建筑上.
伊玛目清真寺始建于1611年1629年竣工,具有四座宣礼塔,位于后方的主寺因面必须朝麦加方向,与入口大门无法建在同一方位上,而加以偏移,产生两者正面方向有偏角,为一大特色,大圆顶镶满蓝绿色底磁砖,堪称经典之作.伊玛目清真寺始建于1611年1629年竣工,具有四座宣礼塔,位于后方的主寺因面必须朝麦加方向,与入口大门无法建在同一方位上,而加以偏移,产生两者正面方向有偏角,为一大特色,大圆顶镶满蓝绿色底磁砖,堪称经典之作.
南侧大厅圣堂建有雕饰繁复的圣龛(Mihrab)和讲坛(Minbar),天顶镶满白色及金色花形图案环绕着中央深蓝底色的马赛克,双层圆顶建筑,站在天顶正中央下唱诵可兰经,可产生49个回音功能.南侧大厅圣堂建有雕饰繁复的圣龛(Mihrab)和讲坛(Minbar),天顶镶满白色及金色花形图案环绕着中央深蓝底色的马赛克,双层圆顶建筑,站在天顶正中央下唱诵可兰经,可产生49个回音功能.
覆盖在每一吋建筑体上的蓝、黄色马赛克磁砖上镶满无数藤蔓如盛开的花朵组成的图案,高贵气质,如诗般的绮丽,阿拔斯大帝心血结晶精彩呈现.覆盖在每一吋建筑体上的蓝、黄色马赛克磁砖上镶满无数藤蔓如盛开的花朵组成的图案,高贵气质,如诗般的绮丽,阿拔斯大帝心血结晶精彩呈现.
羅特非拉清真寺 阿里卡普宮 阿里卡普宫(Ali Qapu Palace) 位于伊玛目广场西侧,是阿拔斯大帝作为招待外国使节之场所,高贵典雅的六层楼建筑,阳台有二层高,立着18根纤细木柱,是远眺伊玛目清真寺、罗特非拉清真寺及观看伊玛目广场举行典礼及马球赛事的最佳角度.
輕輕踩着拼花彩砖,登上窄峭的螺旋石阶, 仰望天花板饰满繁复的花草图案.
顶楼的音乐厅最让人惊艳,仰首细看,墙上及天花板有许多蜂巢式的凹框,巢内雕成各种乐器形状的镂雕,据说可改善音效作用,是最佳的听、视觉享受.顶楼的音乐厅最让人惊艳,仰首细看,墙上及天花板有许多蜂巢式的凹框,巢内雕成各种乐器形状的镂雕,据说可改善音效作用,是最佳的听、视觉享受.
罗特非拉清真寺(Sheyx Lotf-Allah Mosque)是阿拔斯大帝于1602年耗时17年精心细致打造,献给来自 黎巴嫩的学者罗特非拉,备受尊崇的罗特非拉应阿拔斯大帝接受委托担负掌管伊玛目清真寺及神学院重任.
淡雅的圆顶以乳脂色磁砖镶嵌着复杂的蔓藤图纹和花形图样,随着阳光变换色彩,是伊朗最美的圆顶建筑.淡雅的圆顶以乳脂色磁砖镶嵌着复杂的蔓藤图纹和花形图样,随着阳光变换色彩,是伊朗最美的圆顶建筑. 壮丽的大门以蓝、黄色磁砖,镶满枝叶交织成阿拉伯式图案,是现存萨非王朝时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马赛克艺术.
罗特非拉清真寺并未兴建宣礼塔及中庭,因属国王及后宫女眷专用.站在大堂入口仰望天顶,镶嵌排列组合图样的马赛克磁磗,光线由天顶中央拖曳成一束细长光线时,搭配天顶的镶嵌图案,会出现惊奇的效果,也是绝无仅有杰作.罗特非拉清真寺并未兴建宣礼塔及中庭,因属国王及后宫女眷专用.站在大堂入口仰望天顶,镶嵌排列组合图样的马赛克磁磗,光线由天顶中央拖曳成一束细长光线时,搭配天顶的镶嵌图案,会出现惊奇的效果,也是绝无仅有杰作.
仔细端详,像极了一只栖息在天顶艳力四射的孔雀, 让人忍不住发出赞叹声.
四十柱宫(Chehel Sotum Palace)是阿拔斯二世(Shah Abbas II) 建于1647年,供国王娱乐及接见外宾之用.四十柱宫前水池清澈如镜, 宫前平台支撑屋顶的20根木柱倒影其上, 虚虚实实总共40根,故称四十柱宫,四在波斯是象征尊敬与赞美之意.
宫殿入口门廊以镜片装饰, 艳光四射,进到主殿高挑宽广,湿壁画鲜艳活泼, 宫殿目前作为博物馆.
大厅墙壁上精美的壁画主要为宣扬国威与战功,这幅壁画内容是伊朗(拿刀)与土耳其的战役.波斯艺术之一的细密画(miniature),是始于《古兰经》的边饰图案,主要用作书籍的插图及封面和扉页上的装饰图案.大厅墙壁上精美的壁画主要为宣扬国威与战功,这幅壁画内容是伊朗(拿刀)与土耳其的战役.波斯艺术之一的细密画(miniature),是始于《古兰经》的边饰图案,主要用作书籍的插图及封面和扉页上的装饰图案.
描述当时国王与贵族的休闲生活,阿拔斯一世(黄衣)与土耳其国王(左边)后面站着大臣及使节欣赏波斯舞蹈.描述当时国王与贵族的休闲生活,阿拔斯一世(黄衣)与土耳其国王(左边)后面站着大臣及使节欣赏波斯舞蹈.
阿拔斯二世(左边)背后站着保镳.由此画可见三、四百多年前上流社会的穿著是多么鲜艳亮丽,舞者体态丰腴.阿拔斯二世(左边)背后站着保镳.由此画可见三、四百多年前上流社会的穿著是多么鲜艳亮丽,舞者体态丰腴.
左侧小室有贵族们寻欢作乐的壁画,当时阿富汗的吉尔札部落入侵,攻占伊斯法罕,认为伊斯兰教教义严紧,不可崇拜偶像, 故曾将此宫画作以泥土覆盖,现今有些还在修复中,这些都是波斯特有的细密画.
哈斯貝斯特花园(Hasht Beshesht Palace)意为8个天堂 ,有天堂入口的意思,建于17世纪,为波斯王子的居所.
星期五清真寺最吸引人的不是色彩耀眼的马赛克装饰,而是朴实土砖建筑,墙上砌满各式各样的伊斯兰花纹图案.星期五清真寺最吸引人的不是色彩耀眼的马赛克装饰,而是朴实土砖建筑,墙上砌满各式各样的伊斯兰花纹图案.
圣龛以两种不同的阿拉伯文书写装饰,虽缺少了华丽,但我却更喜欢这种古朴的味道.圣龛下方是穆拉(mulla)讲经宣达政令之处,下陷的凹槽,是表示谦卑之意.两旁摆放两座不同时期木制雕刻的讲经台.圣龛以两种不同的阿拉伯文书写装饰,虽缺少了华丽,但我却更喜欢这种古朴的味道.圣龛下方是穆拉(mulla)讲经宣达政令之处,下陷的凹槽,是表示谦卑之意.两旁摆放两座不同时期木制雕刻的讲经台.
寺内柱子、拱廊、圆顶等,都是由灰泥或砖块所建造,每个圆顶利用砖的不同面、色组合砌成绝佳的图纹花样,更显得朴实又古老.寺内柱子、拱廊、圆顶等,都是由灰泥或砖块所建造,每个圆顶利用砖的不同面、色组合砌成绝佳的图纹花样,更显得朴实又古老.
查扬德河全长360公里,横贯整座城市,桥梁有十几座,最古老三十三拱桥(Sio Seh Pol Bridge)建于阿拔斯国王时,桥因有33个桥孔而得名,与哈鸠桥共构成美丽的线条, 夜里静静地横跨在查扬德河上, 美得另人屏息.
哈鸠桥(Khaju Bridge) 以砖石结构的双层建筑,上层是行人徒步区,桥道两侧有列拱回廊和拱形壁龛的墙面装饰,列拱回廊中央设有六角亭,亭内镶嵌精美图案,桥柱共有二十四根,拱拱连接,相当美观,桥的设计也有水坝功能.
当时阿拔斯国王要前往星期五清真寺朝拜,必须经过三十三拱桥与庶民争道,为了顾虑皇家安全,因此在星期五清真寺的正前方又兴建了ㄧ座皇家与军队专用的「皇家哈鸠拱桥」.拱桥灯光妆点,夜景闪烁耀眼,构成一幅繁复的拱之视野.当时阿拔斯国王要前往星期五清真寺朝拜,必须经过三十三拱桥与庶民争道,为了顾虑皇家安全,因此在星期五清真寺的正前方又兴建了ㄧ座皇家与军队专用的「皇家哈鸠拱桥」.拱桥灯光妆点,夜景闪烁耀眼,构成一幅繁复的拱之视野.
辉煌的萨非王朝也随着夜色落幕 请续第五集 Email :adamy_chen620@yahoo.com.tw http://sites.google.com/site/meiphoto620/陈美月 摄影/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