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615 Views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经 济总量平衡与宏观调控. 学习目的要求 1 、 理论上分析清楚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关系及宏观调控体系; 2 、 实践上评述政府采取的针对中国总量不平衡的政策及其效应; 3 、 让学生学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分析总量经济问题。. 第一节 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平衡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三节 宏观调控体系. 第一节 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平衡 一、国民经济总量及其衡量指标 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和失衡 三、当前中国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状况分析及对策 四、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
E N D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经 济总量平衡与宏观调控 学习目的要求 1、理论上分析清楚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关系及宏观调控体系; 2、实践上评述政府采取的针对中国总量不平衡的政策及其效应; 3、让学生学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分析总量经济问题。
第一节 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平衡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三节 宏观调控体系
第一节 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平衡一、国民经济总量及其衡量指标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和失衡三、当前中国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状况分析及对策四、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
一、国民经济总量及其衡量指标(一) 国民经济总量 (二) 衡量国民经济总量的指标
(一) 国民经济总量 • 1、内涵 国民经济总量是从社会经济总体进行考察的,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全部活动,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 国民经济总量分为:综合经济总量和分项经济总量。综合经济总量有: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分项经济总量有:投资品总量、消费品总量等。
(一) 国民经济总量 • 2、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1)社会总供给的含义及其构成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产品构成: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社会总供给:投资品供给、消费品供给和进口三部分。
(2)社会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支付能力条件下社会对生产出来的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 社会总需求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三部分构成。 最终产品和总产品。广义的供求和狭义的供求。
(二) 衡量国民经济总量的指标1、社会总产值。价值构成:C+V+M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或地区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3、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它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 4. 国民收入。即 V+M。
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和失衡(一)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二)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
(一)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 分析总供求平衡条件的意义在于为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标准。 1、封闭条件下总量平衡的条件: 投资品供给+消费品供给=投资需求+消费需求 这一公式的实现条件是: (1)、国内生产总值必须全部转化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 (2)、具有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健全机制; (3)、无论是投资支出还是消费支出都能得到实物保证。 在引进财政、信贷和国际收支条件下总量平衡条件。
2、开放经济条件下总量平衡条件。将开放内容简化为出口与进口。出口为需求,进口为供给。 平衡公式为: 投资品供给+消费品供给+进口=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 即GDP的生产= GDP的需求 上述公式是一种理论抽象和趋势。实际中只要供需差率保持在一定限度内,那么便可认为总量是平衡的。
(二)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 • 1、失衡的表现形式: 一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简称需求膨胀。需求膨胀的表现; 二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简称需求不足。需求不足的表现。 比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失衡的一般性原因 企业和个人的分散经济活动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货币发行量难与流通中实际需求量相适应;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的变化;汇率的变化和经济周期的作用等。
下面资料说明什么问题? 原内贸部1998年第一季度的资料显示,在601种主要商品排队中,供求平衡的商品466种,占排队总数的74.2%;供大于求的商品155种,占排队总数的25.8%;供不应求的商品为零。
简要数字说明:供给与需求关系以1997年为界已经逆转为供大于求,供大于求的态势持续至今。 供大于求在经济上有什么表现?供给由不足转为过剩,市场由卖方转为买方,市场需求不足、生产积压。1、价格下降。物价指数连续22个月下降。2、经济增长速度下滑。3、失业增加。中国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见表)主要原因:改革开放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东南亚的金融危机;98年的洪水。政府采取了扩大需求的宏观政策:1、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2、扩张性的财政政策。3、收入分配政策。
中国1983-2000年物价升降率1983-200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中国1983-2000年物价升降率1983-200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www.stats.gov.cn
1998年上半年开始的主要内容★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实行风险管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利率从1996年1月到1998年12月连续下调6次;★下调贴现及再贴现率;★增强国有商业银行货币投放能力等。结论:货币政策效应不明显1998年上半年开始的主要内容★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实行风险管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利率从1996年1月到1998年12月连续下调6次;★下调贴现及再贴现率;★增强国有商业银行货币投放能力等。结论:货币政策效应不明显
免征固定资产项目设备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发行国债:1998年3891亿元;1999年3415亿元。财政政策效应具有二重性:增强了投资者预期信心,对刺激投资起到一定作用。从1998年9月份开始,经济运行转入回升,1998年经济增长速度为7.8%。挤出效应;国债规模过大;赤字增加。中国政府的政策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内容有:2004年继续增发国债,以扩大国债刺激投资需求的作用;保持大型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应该淡出免征固定资产项目设备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发行国债:1998年3891亿元;1999年3415亿元。财政政策效应具有二重性:增强了投资者预期信心,对刺激投资起到一定作用。从1998年9月份开始,经济运行转入回升,1998年经济增长速度为7.8%。挤出效应;国债规模过大;赤字增加。中国政府的政策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内容有:2004年继续增发国债,以扩大国债刺激投资需求的作用;保持大型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应该淡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 www.mof.gov.cn 注:财政支出不包括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用国外借款收入安排 的基本建设支出,国家财政收入中不包括国内外债务收入。
一组资料分析: 人均收入增幅资料:1978到1997年,人均GDP增长了3.6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2.11倍,比GDP人均增长指数低1.49倍。2002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26.42%,比同期人均全部年收入高10.19个百分点,说明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加大。收人差距资料:据统计: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金融资产总值的66.4%。城乡居民基尼系数1991年:0.282,1998年:0.456,1999年:0.457,2000年:0.458,10年上升1.62倍。资料来源:贾康等:《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与财税调节》经济日报2003.06.16接下页
资料说明的问题: 1、人均收入增幅下降是消费零售总额连续下降及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2、收入差距扩大是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财富和金融资产相对集中在高收入层中,降息剌激消费的作用下降。3、收人差距过大,高收入户的边际消费率低于低收入户的边际消费率,造成最终消费率(由1981年的67.5%降至1997年的58.8%)和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凯恩斯的理论:凯恩斯指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未来收入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最大。凯恩斯主张通过“所得重新分配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具体可采取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措施:1、较大幅度的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人,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贴、提高退休养老金、公务员工资等;2、收个人存款利息所得税,其税收收入专款用于低收人阶层等;3、2004年起把月收入800元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调高到1200元,把1200—5000元为一档;4、把扩大就业排在第一位。在今年下半年财力再紧张,也要确保已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凯恩斯的理论:凯恩斯指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未来收入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最大。凯恩斯主张通过“所得重新分配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具体可采取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措施:1、较大幅度的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人,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贴、提高退休养老金、公务员工资等;2、收个人存款利息所得税,其税收收入专款用于低收人阶层等;3、2004年起把月收入800元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调高到1200元,把1200—5000元为一档;4、把扩大就业排在第一位。在今年下半年财力再紧张,也要确保已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
总量与结构平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财政收支、信贷收支、货币供求、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结构方面的平衡在总量平衡中的意义,上述几个方面平衡了总量也就平衡了。——实物形态供给结构(如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等)与需求结构(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平衡量对总量平衡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实现实物平衡要求保持投资品供求平衡、消费品供求平衡和中间产品供求平衡。——总量平衡侧重于国民经济运行的短期调节,供给结构平衡涉及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问题。总量与结构平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财政收支、信贷收支、货币供求、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结构方面的平衡在总量平衡中的意义,上述几个方面平衡了总量也就平衡了。——实物形态供给结构(如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等)与需求结构(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平衡量对总量平衡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实现实物平衡要求保持投资品供求平衡、消费品供求平衡和中间产品供求平衡。——总量平衡侧重于国民经济运行的短期调节,供给结构平衡涉及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问题。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一、政府的经济职能 二、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依据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政府。 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原因: 1、社会化大生产的特性决定的2、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性。国家既上层建筑的核心和政权的力量,要保护经济基础,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负担经济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二)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1、调控和调节国民经济宏观总量与结构2、培育和完善市场经济(市场规则;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经济信息)3、调节收入分配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法律、法规、制度与规则;保护产权)5、管理国有资产(三)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和政府机构改革
二、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是指政府按照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行政手段,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对整个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第一、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第二、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各部门协调发展的需要。 第三、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经济主体,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利益关系的需要。 第四、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功能有缺陷;市场竞争有失灵;市场不能完全实现收入分配公正;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第三节 宏观调控体系一、宏观调控目标二、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三、宏观调控的政策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宏观调控目标 总目标: 保持社会总需求及其结构与总供给及其结构的适应与平衡,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持续、协调地增长。
一、宏观调控目标 具体目标:●经济增长或经济增长率 ●就业率 ●货币投放量和价格总水平 ●积累率 ●对外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和国际收支
二、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一) 宏观调控方式(二) 宏观调控手段
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 直接调控指国家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直接干预经济;间接调控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政策通过市场经济参数来进行调控。两种调控方式的主要区别是是否通过市场机制。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直接调控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以间接调控为主。
(二) 宏观调控手段 1、经济计划 在市场调节基础上以指导性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二) 宏观调控手段 2、经济手段 指通过运用与价值形式相关的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的手段。经济杠杆是利用各种价值形式及市场机制相联系的范畴。
经济杠杆 经济杠杆是个体系 ▶价格在宏观调控中具有调节和核算作 ▶税收是政府通过税种和税率调节经济。 ▶工资和奖金调节收入分配。 ▶信贷和利率是通过调整利率、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调节经济。 ▶汇率是以汇率升降来调节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 要综合各种经济杠杆。
(二) 宏观调控手段 3、法律手段 ★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的手段。 ★包括保护和制裁两个方面。 ★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 ★法制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内在要求和有机组成部分。
(二) 宏观调控手段 4、行政手段 是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指示、指标、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行政方式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上述手段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三、宏观调控的政策 ●财政政策 由财政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债务等政策构成的体系。分为中性、扩张性和紧缩性三种类型。根据总量供求状况采取不同的政策。
三、宏观调控的政策 ●货币政策 是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的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信贷、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等。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作用的条件:一是名义利率不低于通货膨胀率,二是微观主体对利息的变动能做出灵敏的反映。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经济。货币政策分中性、扩张性和紧缩性三种类型。货币政策效应。
三、宏观调控的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 指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所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变动方向,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收入分配政策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三、宏观调控的政策 ●产业政策 是用来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的所有政策措施的总和。 有选择地在税收、财政、拨款、信贷方面对不同产业给予优惠或限制, 以及工商管理和市场调节都是实施产业政策的手段。
三、宏观调控的政策 ●其它政策 外贸易政策 汇率政策 投资政策 消费政策等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和内容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对基本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帮助的系列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单位补充保障、社会互助保障、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统一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实现保障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第三、实现社会保障管理的法制化。 第四、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1、基本概念: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总量平衡公式、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产品、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 2、比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3、如何认识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总量运行的态势和特点? 4、中国当前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5、就如何扩大需求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意见。6、试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政策。 7、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8、简述我国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作用。
1、王述英、张彤玉主编:《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第十六章,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2、逄锦聚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20、23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谷书堂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第8、11章,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朱光华:《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十六大报告》第四部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