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314 Views
環境正義: PCB 中毒事件卅年. 多氯聯苯(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簡稱 PCB )化學結構與滴滴涕( DDT )、靈丹( BHC )等有機氯烴殺蟲劑及化妝品常用的添加劑 G - 11 等相似. 多氯聯苯的發現. 多氯聯苯約於一百年前由德國人許密德( Schmidt )首先合成成功,但一直到五十年前,才由美國孟山都( Monsanto )化學公司大量生產並廣泛應用於工業上。日本則到 1954 年才開始生產,但各國用量卻一直維持快速的增加,如日本在 1954 年用量僅 200 噸,但到 1971 年用量高達 5 萬餘噸,十七年間用量增加 250 倍。.
E N D
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簡稱PCB)化學結構與滴滴涕(DDT)、靈丹(BHC)等有機氯烴殺蟲劑及化妝品常用的添加劑G-11等相似
多氯聯苯的發現 • 多氯聯苯約於一百年前由德國人許密德(Schmidt)首先合成成功,但一直到五十年前,才由美國孟山都(Monsanto)化學公司大量生產並廣泛應用於工業上。日本則到1954年才開始生產,但各國用量卻一直維持快速的增加,如日本在1954年用量僅200噸,但到1971年用量高達5萬餘噸,十七年間用量增加250倍。
多氯聯苯特性 • 多氯聯苯的物理與化學性質有許多優點,如對電的絕緣性極佳,耐酸耐鹼,化學性質非常安定,因此用途廣泛(見表三)。卻又因其化學性質十分安定,不易分解,而逐漸蓄積在攝入的生物體內(根據資料顯示,以每公斤飼料加入10毫克的多氯聯苯餵鳥,連續七個星期,結果發現其所生產的蛋中有33.4~70.1 ppm的多氯聯苯)。因此如果由人體誤食吸收,溶於脂肪中更不易代謝排出,經累積到某一濃度,即嚴重傷害到人體健康。如導致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新陳代謝以及內分泌異常等現象
日本多氯聯苯中毒事件 • 1968年,日本北九州福岡縣有一家生產米糠油的工廠,因使用多氯聯苯作為熱媒以去除油中的臭味,但因脫臭蛇管(內裝多氯聯苯)破裂,而使多氯聯苯滲入米糠油中,因而導致1,684人中毒,且有多人因而致死。未料十年後,完全相同的悲劇竟在國內重演。
臺灣的 PCB 中毒 • 臺灣的 PCB 中毒案發生在 1979 年。那年 4 月初,臺中縣大雅鄉惠明盲校有多名師生出現皮膚變黑,長出像癩蛤蟆般的疙瘩,看起來像是長滿了青春痘的症狀。這些冒出的痘痘排出惡臭的油性分泌物,且又痛又癢。起初醫師認為師生的病症應該只是一般的皮膚病,後來該校的師長們認為可能是食用油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惠明盲校 • 惠明盲校的前身可追溯至 1956 年,當時有一位美國基督徒在遺囑中捐出一筆款項而創設於臺北,原名「盲童之家」,後更名為「盲童育幼院」。1961 年遷至臺中縣大雅鄉現址。1968 年,西德基督教惠明盲人福利會接辦該校,再更名為「惠明盲校」。該校免費收容視覺障礙的學童,給予完整的國民教育、生活訓練,進而培養視覺障礙生獨立的生活能力。 • 雖然有來自國外的資助,以及極為有限的官方補助,校方仍需四處募款,才能落實盲生學費、住宿費全免的政策。 • 1979 年初,商人主動至該校推銷價廉的米糠油,在經濟考量下,校方決定採購。
事件發生 • 剛開始食用時,師生們並未察覺任何異樣,甚至覺得用新食用油烹調頗為美味。直到當年 4 月,許多盲童的皮膚開始變黑長痘痘,起先以為是青春痘或皮膚病,後來才知道這些叫「氯痤瘡」的痘子,也長在頸部、腋下,甚至私處,又痛又癢,擠破還有惡臭的油味。
追禍首 • 神岡豐香油行 • 彰化油脂公司 • 神岡豐香油行製造米糠油時,熱媒多氯聯苯因管線破裂,造成多氯聯苯滲入油內,受害的消費者至今無藥可醫 • 豐香油行的全家人都有中毒症狀
弱勢正義在那裡? • 因食用彰化油脂公司的油品而受害的人數早已多達 2,025 人,團體受害者除了惠明學校的師生與附近工廠的工人外,還有苗栗縣南庄鄉獅頭山勸化堂的師父。家戶或個人受害者主要集中在彰化、臺中、苗栗縣市等中部地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米糠油較為便宜,食用者多屬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民眾。
臺灣省衛生處立即特別編列 500 萬元經費,安排中毒者至中國醫藥學院接受中西合併式的治療。遺憾的是,在省政府用盡這項特別經費後,中國醫藥學院的油症患者醫療計畫也跟著中斷。 • 由於中毒者也有非勞工身分的,因此自 1992 年起,指定臺中縣神岡鄉衛生所為油症患者的巡迴醫療站,衛生局必須把油症就診手冊發給列管的患者,並給予個案登記的追蹤卡。
正義獲得確保了嗎? • 消基會當年曾代油症受害者集體訴訟而獲勝訴,但負責人早在入獄服刑前先行脫產,後來病死獄中,一九八○年實施的國賠法也不溯及既往,油症受害者成為被遺忘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