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2

第 24 章

第 24 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目 录. 第一节 病原学 第二节 流行过程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引 言.

neyl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24 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4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 目 录 第一节 病原学 第二节 流行过程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3. 引 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现了一类以“出血热”命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中存在伴有因肾脏受损引起的征候群的一类“出血热”,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肾综合征出血热包括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及沙粒病毒引起的阿根廷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及拉沙热。

  4. 引 言 • 1983年我国合肥会议将该病称为流行性出血热 • 1994年卫生部将流行性出血热改称HFRS,目前仍使用“流行性出血热”这一名词

  5. HFRS发病机制 休克 低血压 病毒血症 病毒直接作用 扩张(充血) 血容量 广泛小血管病变 内皮细胞肿胀 变性坏死 通透性 血浆外渗 组织水肿 血液浓缩 脆性 发热 出血 肾损害 免疫 作用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引 言 图24-1 炎症介质细胞因子

  6. 引 言 图24-2

  7. 引 言 图24-3

  8. 引 言 图24-4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9. 引 言 • HFRS病例分布30多个国家,疫源地分布70多个国家,是世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国家 •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俄边境交界地区及纳维亚国家最早发现本例 • 1932年Churilov最早对俄国发生的病例从临床上作了概述 • 1934年 芬兰、瑞典及挪威发生流行性肾病(NE)流行,其后在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及南斯拉夫先后发生NE流行

  10. 引 言 • 1938年起进行全面综合性调查研究 • 1940年Smorodintsev等证明本病由病毒所引起 • 1951年 朝鲜的美军等外国军队中流行本病。后延伸到南北朝鲜大部分地区 • 1955年秋冬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及陕西秦岭北坡山区发生暴发流行 • 1956年,我国将该病定为法定报告及重点防治传染病

  11. 引 言 • 我国大陆31个省市中有28个省市有本病疫区 • 台湾、香港证实有家鼠型EHF发生,在家鼠中查见带病毒鼠,表明亦存在本病疫区 • 从1984年开始,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HFRS监测网络,设置了48个监测点 • 1991年调整为41个HFRS监测点

  12. 第一节 病原学 • 病毒学特征 • 病毒形态学 • 病毒基因结构和功能 • 病毒分型

  13. 第一节 病原学 一、病毒学特征 • 1976年南朝鲜李镐汪在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vius)中发现了朝鲜出血热抗原 • 1978年定名为“朝鲜出血热病毒”或称“汉坦病毒” (Hantaan virus)

  14. 第一节 病原学 • 1981年我国学者宋干等在黑线姬鼠中分离到汉坦病毒(A9和A16株) 宋干最早在国内成功分离到两型出血热病毒。在病原学和免疫学研究基础上,与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合作成功研制出国内外首创的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15. 第一节 病原学 • 李镐汪在家栖的褐家鼠(Ruttus norvegicus)中分离出一株出血热病毒,命名为汉城病毒(Seoul virus) • 1981年春,我国河南、山西两省暴发疑似轻型HFRS,从当地褐家鼠肺组织中首次分离出我国家鼠型HFRS病毒(R22株等)

  16. 第一节 病原学 日本学者从实验动物型HFRS爆发的大白鼠中分离到家鼠病毒 世界各地陆续分离出 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III型病毒) 期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IV型病毒) 重型HFRS病毒(V型病毒) Leakey病毒(VI型HFRS病毒)

  17. 第一节 病原学 二、病毒形态学 成熟的汉坦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形态具有多型性。病毒颗粒的直径在75~210nm 之间,平均为122nm, 有双层脂质包膜。在汉坦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可以见到为数较多、形态不一的包涵体。用免疫电镜技术证明包涵体主要由病毒的核蛋白组成 图24-5

  18. 第一节 病原学 三、病毒基因结构和功能 • 汉坦病毒为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大、中和小三个RNA片段组成,分别编码依赖RNA的RNA多聚酶、包膜糖蛋白(G1和G2)和核壳体蛋白

  19. 第一节 病原学 • 11个碱基的最末端序列“TAGTAGTAGAC”为所有汉坦病毒所共有,是汉坦病毒的重要基因特征之一,是区分汉坦病毒和布尼亚病毒科其他病毒的重要依据 • 汉坦型病毒RNA的复制和转录在细胞浆内进行

  20. 第一节 病原学 四、病毒分型 分型依据 • 核苷酸序列测定 • 交叉空斑减少中和试验

  21. 第一节 病原学 1994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提出用汉坦病毒分子结构特征,即核苷酸序列分型的建议 • 汉坦病毒的型(种):至少有一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和其他已知的汉坦病毒的同源性小于75% • 汉坦病毒亚型(亚种):至少有一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该型的其他病毒有5~24%的差异 • 同一亚型:同一亚型病毒之间,所有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差别小于4% • 最好是已分离到病毒,若尚未分离到病毒,则由节肢动物病毒委员会决定

  22. 第一节 病原学 分类 • 汉坦型(Hantaan Viru, 姬鼠型) • 汉城型(Seoul Virus, 家鼠型) • 普马拉型(Puumala Virus, 棕背 型) • 杜布罗瓦型(Dobrava Virus, 黄喉姬鼠型) • 辛努柏型 • 安第斯型病毒

  23. 第一节 病原学 表24-1汉坦病毒的型别

  24. 第二节 流行过程 • 宿主、传染源和实验室检测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25. 第二节 流行过程 一、宿主、传染源和实验室检测 • 宿主和传染源 • 实验室诊断技术

  26.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宿主和传染源 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 鼠科(Muridae)姬鼠属(Apodemus)黑线姬鼠(A.agrarius) 黄喉姬鼠(A.flavicollis) 家鼠属(Rattus) 褐家鼠(R.norvegicus) • 仓鼠科(Cricetidae) • 田鼠亚科(Microtinae) • 林属(Clethrionomys) 欧洲棕背 (C.glareolus)

  27.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图24-6 黑线姬鼠

  28.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图24-7 褐家鼠

  2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图24-8 大林姬鼠

  30.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图24-9 实验用大白鼠

  31.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图24-10 小家鼠

  32.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图24-11 黄胸鼠 图24-12 野栖的黄毛鼠

  3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图24-13 大仓鼠

  34.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图24-14 黑线仓鼠

  35.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实验室诊断技术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空斑减少中和试验 • 直接免疫荧光法 •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36. 第二节 流行过程 二、传播途径 • 动物源性传播(鼠播) • 媒介传播(螨媒) • 垂直传播

  37. 类别 种类 传播方式 1.动物源性传播 ⑴伤口传播 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病毒经污染皮肤或粘膜伤口感染 ⑵呼吸道传播 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⑶消化道传播 食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2.螨媒传播 ⑴革螨传播 通过革螨叮咬 ⑵恙螨传播 通过恙螨叮咬 3.垂直传播 ⑴患病孕妇 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⑵带病毒孕鼠 通过孕鼠经胎盘传给胎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大白鼠) ⑶带病毒革螨 经卵传递 ⑷带病毒恙螨 经卵传递 第二节 流行过程 表24-2 HFRS的可能传播途径

  38.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图24-15 革 螨

  39.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图24-16 恙 螨

  40. 第二节 流行过程 图24-17 恙螨生活史

  41. 第二节 流行过程 三、人群易感性 • 职业分布 • 农民高发 • 其次 野外作业的工人 技术人员 野营的军人 粮食管理人员 灭鼠人员 疫区的医务人员 HFRS实验室工作人员 • 性别分布 人群隐性感染率 姬鼠型和混合型疫区男性>女性 家鼠型疫区女性>男性

  42. 第二节 流行过程 • 年龄分布 • 姬鼠型和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 16~45岁人群隐性感染率最高 0~6岁及60岁以上较低 • 家鼠型疫区 36岁以上的隐性感染率高 0~15岁的也有较多的感染

  43.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 地区分布 • 时间分布 • 人群分布 • 流行病学分型 • 流行因素

  44.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一、地区分布 • 自然疫源地分布 • 发病疫区分布

  45.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自然疫源地分布 • 遍及世界各地,HV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78个国家,中国、朝鲜、前苏联三个国家发病者居多 • 中国HFRS自然疫源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景观特征 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地带 在西部边缘地区海拔可在2000m以上

  46. 疫源地类型 主要宿主鼠种 HV型别 主要分布地区 姬鼠型 黑线姬鼠 汉坦病毒 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的远东 大林姬鼠 汉坦病毒 中国的东北林区 黄喉姬鼠 多不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 前南斯拉夫 家鼠型 褐家鼠 汉城病毒 中国等,世界性分布 大白鼠 汉城病毒 中国、日本等,世界性分布 林鼠平型 欧洲棕背 普马拉病毒 芬兰等北欧、东欧一些国家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表24-3 世界HFRS主要疫源地类型及分布

  47.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发病疫区分布 两种类型 • 一种分布在中国、朝鲜、前苏联远东地区和日本等; • 另一种分布在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芬兰、瑞典和挪威,前苏联欧洲部分的HFRS,东欧及其它欧洲国家的流行性出血热肾炎也属这一类型

  48.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图24-18 全国2005年1月1日至2月22日出血热发病地理分布

  49.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季节性 二、时间分布 • 家鼠型的HFRS发病高峰季节在春夏之间(3月-6月) • 姬鼠型的发病高峰季节在秋冬之间(10月-次年1月) • 二者的混合型疫区的流行季节具有两型HFRS的特点,两型HFRS中占优势一型的季节型表现的较为明显

  50.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图24-19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流行季节特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