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likes | 426 Views
早期療育報告. 嚴重情緒障礙. 組員:4A1I0017 王秀蓮 4A1I0069 黃惠芯 4A1I0089 黃曉菁 4A1I0101 吳亭蓉 4A1I0103 林昭妤 指導 老師:黃光明老師. 嚴重情緒障礙. 成因 : 內在因素和外在內素或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文化因素.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 : 1. 遺傳:研究中發現有些精神疾病與遺傳有較大關聯。 2. 生化因子: (1) 躁鬱症與納電解質有關聯。 (2) 情感性精神疾病與中樞神經系統及腦下垂體、 荷爾蒙的變化有關。
E N D
早期療育報告 嚴重情緒障礙 組員:4A1I0017 王秀蓮 4A1I0069 黃惠芯 4A1I0089 黃曉菁 4A1I0101 吳亭蓉 4A1I0103 林昭妤 指導老師:黃光明老師
嚴重情緒障礙 成因: 內在因素和外在內素或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文化因素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 1.遺傳:研究中發現有些精神疾病與遺傳有較大關聯。 2.生化因子: (1)躁鬱症與納電解質有關聯。 (2)情感性精神疾病與中樞神經系統及腦下垂體、 荷爾蒙的變化有關。 (3)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介質傳導功能失調、 變異,可能導致情緒/行為的障礙。 家庭因素 : 低社經地位、破碎家庭、單親、管教態度不一致、嚴苛、放 縱、家庭暴力、虐待兒童…等,均較易導致兒童的情緒與行為問題。
情緒障礙的成因 • 學者曾歸納為: • 內在因素 • 1.生理、病理因素: 如腦傷、遺傳、腦部功能失調等。 • 2.心理因素: 如低自尊、精神異常、道德意識薄弱等。 • 3.智力因素: 如低智力、閱讀、學習困難或其他能力 • 低弱者等。 • 外在內素 • 1.社經因素: 如貧窮、社會階層、種族、性別。 • 2.家庭因素: 身體發展史、性虐待、父母教養不良、兄弟姊妹 • 的爭鬥等。 • 3.意外事件或環境中的事故: 如親人死亡、父母分離、親人的 • 疾病或殘障等。 • 4.學校因素: 如升學主義、智育導向教學、管教不當、教育環 • 境不適當等。 • 5.社會文化因素: 如次文化、電視、電影、廣告、新聞媒體的 • 不良報導或示範,抑或不當娛樂場所的影響等。
嚴重情緒障礙 出現率: 美國官方統計、我國推估資料、性別比率與差異 、情緒障礙的相關出現率
學校因素 1.學生學業成績低落、低成就。 2.低的IQ,無法跟上學習進度。 3.升學主義,過度強調智育導向。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價值 4.教師的管教態度不當。 5.同儕不良行為的相互影響。 社會文化因素 1.文化價值與標準的衝突。 2.大眾傳播媒體的不良影響。 3.幫派、次文化、社區同儕團體的影響。 4.社會階級、種族歧視或衝突的因素。 5.倫理觀或道德意識的淡薄。 其他原因 不明原因
美國官方統計 • 1.美國官方的保守估計(1955~1980),嚴重情緒障礙的學生約有2%,其後修訂為約1.2%~2%,但僅有不到1%的公立學校學生接受情緒障礙類的特殊教育服務,近年來無明確的比率資料。 • 2.美國人口調查的資料估計情緒障礙學生的人口約3~6%,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
我國推估資料 • 根據我國特殊兒童普查的統計資料,第一次普查(民65)未對情緒障礙的出現率進行調查,但推估其出現率約在0.8%(郭為藩,民85,P11),第二次普查(民81)時調查國內6~15歲身心障礙學生的結果,性格及行為異常兒童(現稱為嚴重情緒障礙)的人數計有7089人,出現率佔學齡學生的0.199%,佔身心障礙學生的9.38%,且大都被安置於普通班。
性別比率與差異 • 情緒障礙的性別比率,呈現男生多於女生的傾向,自閉症的男/女比例為4比1,情緒障礙的男/女比率約在6比1至9比1之間 。 • 由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的情緒障礙男生,較傾向於發生違規行為或不成熟的問題,然而女生則傾向於發生退怯或神經質徵狀的問題。
情緒障礙的相關出現率 • 1. Bower(1981)依其界定,並從教師、同儕和學生本身的調查,估計約有10%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有情緒障礙的問題。 • 2. 美國心理衛生協會的調查研究發現介於17~22%的兒童和青少年需要情緒與行為困難的處理。保守估計也有12%的18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有此問題,而其中情況較嚴重者亦佔了約12%的半數人數。 • 3. Coleman(1996),從相關研究數據作一個合理的推估,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情緒障礙學生應在6~1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