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76 Views
鑑古知今. 第二次中日戰爭. (1931 – 1945 年 ). 第一單元. 日本侵華 ─ 為甚麼 ?. 日本侵華 ─ 背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明治維新的結果 - 政治方面 - 軍事方面. ** 日本對外政策的成功. 加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及信心. 政治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89 年明治憲法: 海、陸軍大臣可
E N D
鑑古知今 第二次中日戰爭 (1931 – 1945年)
第一單元 日本侵華 ─ 為甚麼 ?
日本侵華 ─ 背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治維新的結果 - 政治方面 - 軍事方面 **日本對外政策的成功 加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及信心
政治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89年明治憲法:海、陸軍大臣可 • 直接覬見天皇 增加了軍人的影響力
軍事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73年:徵兵法: 所有男性須服兵役3年 • 陸軍:法國體制,後轉用德國模式 • 海軍:英國體制 • 政府對軍人進行尊皇愛國的思想教育
日本對外政策的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 • 日俄戰爭 (1905) • 吞併朝鮮 (1910) •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 二十一條條款 (1915)
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馬關條約: 朝鮮獨立、賠款、開放四個港口、最惠國條款、 治外法權 割讓台灣、遼東、澎湖列島 增加經濟力量 • 提高了日本的聲望 日本根據「馬關條約」獲取的中國領土,及從租界之爭奪中建立的勢力範圍 • 加強了軍人的地位
日俄戰爭 (19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樸茨茅斯條約: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特殊利益, • 遼東和南滿的權益轉讓日本,割讓 • 庫頁島南半部予日本。 加強對朝鮮的控制︰ 於1910年吞併朝鮮 增加經濟力量 • 提高了日本聲望︰ 第一個亞洲國家擊敗歐洲國家 • 加強了軍人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國(俄、法、德)迫日還遼 日本要求德國放棄山東膠州灣的租借地 德國拒絕 1914年8月對德宣戰 1914年底日本佔領了德國在山東膠州灣的租借地, 並控制了山東的鐵路 1919年巴黎和會:西方列強承認日本在山東的權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欲將中國變成日本的保護國。 二十一條條款 (1915) • 歐洲列強感到震驚,但因忙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未能阻止。 • 經過多番爭後,日本同意取消第五部分。 日本在中國確立其支配地位。 1916 : 得到俄國承認 「二十一條款」(1915) 1917 : 美國不反對日本享有在中國 的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