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72 Views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罗冰. 概 念.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 慢性 ITP 多发于20-50岁之间,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3倍,绝大多数 ITP 患者缺乏前置症状和病因。. 儿童慢性 ITP, 性别差异不明显。. 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 免疫因素 肝、脾的作用 遗传因素 其他因素. 感 染.
E N D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罗冰
概 念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 • 慢性ITP多发于20-50岁之间,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3倍,绝大多数ITP患者缺乏前置症状和病因。 • 儿童慢性ITP,性别差异不明显。
病因与发病机制 • 感染 • 免疫因素 • 肝、脾的作用 • 遗传因素 • 其他因素
感 染 其佐证有:①约80%的急性ITP患者,发病前2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史;②慢性ITP患者,常因感染而加重;③病毒感染后的ITP患者,血中有抗病毒抗体或免疫复合物(IC),抗体滴度及IC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及寿命呈负相关。
免疫因素 • 感染不能直接导致ITP发病。 • 免疫因素的参与可能是ITP发病的重要原因:①患者血浆中可能存在破坏血小板的抗体;②80%以上ITP患者血小板表面存在PAIg,多为IgG;③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丙种球蛋白等对本病的疗效。
肝脾的作用 • 脾是ITP患者PAIg的产生部位; • 与PAIg或IC结合的血小板,表面性状改变,增加了血小板在脾脏的滞留时间及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清除的可能性。 • 肝在血小板的破坏中有与脾类似的作用。
遗传因素及其他 • ITP的发生可能受基因调控。 • 女性多见,且多发于40岁以前,推测本病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有关。 • 雌激素可能有抑制血小板生成和/或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抗体复合物的吞噬作用。
临床表现 急性ITP临床表现 慢性ITP临床表现
急性ITP临床表现 畏寒 起病方式 病毒感染史 80%以上患者 发病前1~2周 寒战 上呼吸道感染史 发热 起病急骤
出血 出血量过大或范围过于广泛者 血小板低于20×109/L 全身皮肤瘀点、紫癜、瘀斑 鼻出血 贫血 内脏出血 牙龈出血 血压降低 口腔粘膜出血 颅内出血 失血性休克 舌出血
Ecchymosis Purpura Petechia
慢性ITP临床表现 起病方式:起病隐袭,一般无前驱症状。 出血倾向 皮肤、粘膜出血 较轻而局限,但易反复发生 鼻出血 牙龈出血 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但月经过多甚常见 因感染等而骤然加重 广泛、严重内脏出血
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 骨髓检查 PAIg及血小板相关补体 其他检查
血液学检查 急性ITP血象 • ①急性型血小板多在20×109/L以下,慢性型常在50×109/L左右; • ②血小板平均体积偏大,易见大型血小板; • ③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 • ④血小板功能一般正常。 慢性ITP血象
骨髓检查 ①急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或正常, 慢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显著增加; ②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急性型者尤甚,表现为巨核细胞体积变小,胞浆内颗粒减少,幼稚巨核细胞增加; ③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显著减少(<30%)
PAIg及血小板相关补体 • 80%以上ITP患者PAIg及PAC3阳性,主要抗体成分为IgG亦可为IgM,偶有两种以上抗体同时出现。
其 他 检 查 • 90%以上患者血小板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 可有程度不等的正常红细胞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少数可发现溶血证据(Evans综合征)。
诊 断 • ①广泛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及内脏; • ②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 ③脾不大或轻度大; • ④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诊 断 ⑤具备下列五项中任何一项: a 泼尼松治疗有效; b 脾切除治疗有效; c PAIg阳性; d PAC3阳性; e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鉴别诊断 • 本病确诊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 • 本病与过敏性紫癜不难鉴别。
治 疗 • 一般治疗 • 糖皮质激素治疗 • 脾切除 • 免疫抑制剂治疗 • 其他治疗
一般治疗 • 出血严重者应注意休息。 • 血小板低于20×109/L者应严格卧床,避免外伤。 • 应用止血药物的应用及局部止血,如止血敏、止血芳酸等。
免疫抑制剂治疗 适应证: ①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疗效不佳者; ②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禁忌证; ③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其他治疗 • 达那唑:为合成雄性激素,300~600 mg/d,口服,2~3个月一疗程,与糖皮质激素有协同作用。作用机制与免疫调节及抗雌激素有关。 • 氨肽素1g/d,分次口服,8周一疗程。报道有效率可达40%。 • 中医药也有一定疗效。
急症处理 适应症: ①血小板低于20×109/L者; ②出血严重、广泛者; ③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 ④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