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k likes | 1.69k Views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8 年). 一、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 ( 一)汉初封建统治秩序的恢复 1 、 " 无为而治 " 的治国思想
E N D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一、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 (一)汉初封建统治秩序的恢复 1、"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刘邦称帝后,命士人陆贾总结历代兴亡,特别是秦的“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为他的统治提供借鉴。陆贾根据黄老学说,又结合当时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实际情况写了十多篇文章,主张"无为而治",得到刘邦的赞赏。陆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实际,符合刘邦当时的建国思想。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指导思想。后来历吕后、文帝、景帝时期,都坚持未变。
.刘邦曾以马上得天下而骄矜自持,重武力,轻诗书。.刘邦曾以马上得天下而骄矜自持,重武力,轻诗书。
汉 高 祖 刘 邦 汉高祖刘邦(前247~前195, 一说前256~前195),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开国皇帝。前202年—前195年在位。
2、恢复和重建统治秩序 中央机构 西汉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基本承袭了秦王朝的制度,仅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变,史称“汉承秦制”。 汉初中央机构仍以三公九卿为主,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政、监察。景帝以后,丞相改称相国,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但职掌如旧。 汉初的九卿,也是沿袭秦制,但名称和职掌略有变化。
萧何(?~公元前193) ,西汉初年大臣。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前209年随同刘邦起兵,为沛丞。前196年,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
地方机构 汉初的地方机构,与秦略有不同。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早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七人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王”。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以“谋反罪”被诛除殆尽,有的被杀,如韩信、彭越、英布、臧荼,有的被废,如张敖,有的被迫逃往匈奴,如韩王信,卢绾,仅余吴芮。 与此同时,刘邦又分封一批刘姓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称“同姓九王”,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
汉 初 的 分 封 (县吏) (吹鼓手) (布贩子)
刘邦还继承了秦朝的20级爵制度,封功臣和亲属、外戚140人为列侯。列侯为20级爵的最高爵位。但是,列侯与诸侯王不同,在封国内无治民之权。侯国设相,其职掌与县令(长)相同,由中央任免,归所在郡守统辖。当时的郡只有15个,主要设置在旧秦国的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郡之下设县。郡守、县令等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中央但诸侯王国的地位远远高于郡。刘邦还继承了秦朝的20级爵制度,封功臣和亲属、外戚140人为列侯。列侯为20级爵的最高爵位。但是,列侯与诸侯王不同,在封国内无治民之权。侯国设相,其职掌与县令(长)相同,由中央任免,归所在郡守统辖。当时的郡只有15个,主要设置在旧秦国的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郡之下设县。郡守、县令等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中央但诸侯王国的地位远远高于郡。 军事制度 在军事上,西汉也完全继承秦制。汉初,在长安设南、北二军,由中央直接掌握,负责守卫皇宫和京师,是国家的常备军。 在地方,郡国设有轻车、骑士、材官、楼船等兵种任务是驻防地方,负责治安,由郡守、郡尉和王国的中尉统领,如有战事,听从中央调遣。
法律制度 在法制上,西汉也沿袭秦朝,刘邦入关后,曾宣布“除秦苛法”、“约法三章”。在建立起新的王朝之后,刘邦认为临时颁行的约法三章不足以“御奸”,即令丞相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九章,称《九章律》。惠帝时叔孙通又作《傍律》十八篇,以补《九章律》之不足。叔孙通的《傍律》十八篇主要是一些礼仪制度方面的有关规定。 萧何定律令,主要是对付百姓,叔孙通制朝仪,主要是确立统治阶级内部的上下尊卑,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重建赋役制度 赋税与徭役制度是以国家的政治权力为前提的超经济剥削。汉初的赋役大致有以下几种: 田赋(租): 即土地税,是按土地征收的赋税。汉初为十五税一,文帝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改为三十而税一,直到西汉末年,都一直坚持这一税制。 口赋:即人头税,按年龄不同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15-56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120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7-14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20钱。 更赋:即代役税。男子23-56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此外,每人每年还要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3月,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
4、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重农抑商 ) 鉴于西汉初年人口散亡,经济凋敝,商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物价昂贵,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汉初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即重农抑商的措施。 重农表现在: ◆复员军队,免除若干年徭役,并给予土地和宅舍 ◆召抚流民,并恢复故爵田宅; ◆减轻田租,由原来的“十税一”减为“十五税一”; ◆ 释放奴婢,增加劳动力。 抑商表现在: ◆商贾及其子孙不得做官; ◆商贾不得拥有私有土地; ◆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和携带武器; ◆ 加倍征收商人的算赋。
(二)对分裂势力的斗争和文景之治的形成 1、吕后专权和平定诸吕之乱 吕后,名雉,今山东单县人。刘邦称帝前她曾“佐高祖定天下”。刘邦称帝后被封为皇后,参与朝政。前195年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但大权掌握在母亲吕后手中。吕后曾鸩杀与惠帝争夺太子之位的赵王如意,并虐杀其母戚夫人。同时又钳制同姓诸王,排挤元老重臣。惠帝在位7年,于前188年抑郁而死。此后,吕后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又都被废掉,直到吕后死时也没有正式的皇帝,实际上一直是吕后临朝称制。她还违背刘邦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白马之盟”,大封吕氏子弟为王,并命其 侄吕产、吕禄掌领南北二军,以其亲信审其食为丞相,“号令一出太后”。 前180年,吕后死后,太尉周勃和陈平等人用计夺取军权,并一举诛灭诸吕,迎立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一前157年),高祖刘邦第三子惠帝刘盈弟,初被立为代王。惠帝死后,吕后曾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吕后死后,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太尉周勃与陈平等用计夺取军权,诛灭了诸吕势力,并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前202年一前157年),高祖刘邦第三子惠帝刘盈弟,初被立为代王。惠帝死后,吕后曾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吕后死后,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太尉周勃与陈平等用计夺取军权,诛灭了诸吕势力,并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
2、平定七国之乱 为了解决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贾谊和晁错分别上了《治安策》和《削藩策》。景帝时开始削剪诸侯王的势力,这引起了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尖锐矛盾。 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发动波及整个东方地区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叛乱初起,景帝诛晁错以求吴王退兵,但吴王“其意不在错”,而在夺取帝位,并且继续东进,由于梁国的坚守和太尉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使历时三个月的叛乱终被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景帝巩固削藩成果,损黜王国官制及职权,降低诸王权力,规定诸王不再治民。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增强。
贾 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文景之治的形成 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贯彻刘邦在立国之初制定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和“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实行“轻徭薄赋”和“约法省禁”,使社会经济逐渐得到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主要实行了以下政策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形成。 ◆实行重农贵粟政策。 ◆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修马复令。 经过汉初几代君臣的励精图治,西汉社会也由此步入 “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的发展道路。 司马迁形容当时是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三)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 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继位,次年以“建元”为年号这是中国历史上用年号纪年的开始。 汉武帝继位时,西汉经过60年的发展,国势已相当强大,但当时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三是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这些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 1、改革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设置刺史 ,加强监察制度。 ◆颁行“推恩令”和“附益法” ,继续削弱王侯势力。 ◆加强法治,重用酷吏,打击豪强势力。 ◆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军队建设。 ◆实行察举制,广开仕途。
2、改革财政制度,加强中央财权 汉武帝连年发动对边境各族的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富,使文景所遗府库积蓄用尽。因此他不得不进行财政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 ◆统一货币。 ◆实行盐铁专营。 ◆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实行算缗、告缗 。 上述措施限制并打击了富商豪强的经济实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实力。
3、尊崇儒学,实行文化专制 汉初,刘邦鉴于当时人心浮动,经济残破的社会现实,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因而在思想领域诸子百家思想十分活跃。但到西汉中期,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政权已十分巩固,因此,“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主张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得以推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 总之,汉武帝继位后,对内进一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专营,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同时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在对外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西汉帝国的疆土 ,使汉朝达到了极盛时期,因而汉代的中原人被称为“汉人”,原先的华夏族也逐渐被称为“汉族”,此后,汉语、汉字、汉文化都由此而来。
二、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耕地面积的扩大。 2、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3、耕作技术的进步。 4、水利工程的兴修。 5、农作物品种的增多。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铁业的发展。 2、煮盐业的发展。 3、丝织业和漆器业的发展 (三)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商业的繁荣。 2、中小城市的兴起。 3、交通的发展。
随着商业的发展,在汉代,还形成了一套商业哲学,即生意经。如“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随着商业的发展,在汉代,还形成了一套商业哲学,即生意经。如“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居以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