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75 Views
第三章 知觉与归因. 1. 知觉 1.1 知觉. 1.1.1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通常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验的作用,经过人脑的加工,对客观对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识过程。. 1.1.2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 在同一个时刻,人不可能同时反映所有这些事物,而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进入个人的认识世界,对它们有清晰的知觉。对于另一些事物,则未进入认识世界,或进入后未被重视,因而无清晰的知觉,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理解性
E N D
1. 知觉1.1 知觉 1.1.1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通常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验的作用,经过人脑的加工,对客观对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识过程。
1.1.2 知觉的特性 • 选择性 在同一个时刻,人不可能同时反映所有这些事物,而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进入个人的认识世界,对它们有清晰的知觉。对于另一些事物,则未进入认识世界,或进入后未被重视,因而无清晰的知觉,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 理解性 在感知事物的时候,人们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 整体性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它总是以过去的经验来补充当前的感觉的。我们把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部分的整体反映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 恒常性 当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已经发生变化,但知觉对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1.1.3 影响知觉的因素 • 客观因素 • 知觉对象具有的特征 •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 对象的组合 • 动态与静态 • 新奇与熟悉 • 重复 • 主观因素 • 需要和动机 • 兴趣 • 个性特征 • 知识经验 • 暗示与从众心理对知觉的影响 • 情绪因素对知觉的影响
1.2 社会知觉1.2.1 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主要是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简单地说,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
1.2.2 社会知觉的分类 • 对他人知觉 指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他人外部特征和行为特征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选择、组织和解释,进而来判断他人的内在心理活动。 •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 自我知觉 以自己作为知觉对象,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或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过程。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自我认识过程,从自我观察、自我体验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获取信息,进而进行分析、判断,而后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人们往往通过以下途径来认识自己: • 以人为镜 即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获得自我的认识。 • 角色扮演 以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 • 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并评价自己。 • 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
知觉偏见 对知觉对象主观性、片面性的认识: • 第一印象 指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即初次印象。 • 晕轮效应 亦称光环效应,是指知觉主体往往倾向于根据某一方面的知觉印象,对知觉客体的全部特征做出评价。 •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指在人们的初次交往过程中,最先进入知觉者大脑中的信息对形成知觉印象产生最大影响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交往中,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总印象产生了最大的影响。 • 定型 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 定势效应 指知觉主体对知觉活动的预先的特殊的准备状态。定势效应是指定势对同类后继的知觉活动发生影响的现象。
2. 归因理论2.1 归因的概念 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叫做归因。 归因理论如今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 • 心理活动的归因 即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行为的归因 也就是导致人产生某种行为以及行为成败的心理原因。 • 归因偏见 即归因过程中的非合理性问题。
2.2 归因的理论2.2.1 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是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学者,被公认为归因理论的奠基人。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个人的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包括个体周围的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个人的自身因素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具备的特点等,海德试图从人们的内外归因中去解释一个人的行为,特别是强调人为的内部因素。如果某种行为是由内在的个人因素所引起的,那么这个人将来在同样情况下发生的行为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如果控制好周围环境,就能够预知他人在该环境中会如何行动。
2.2.2 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分析时,除了把行为的原因归为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外,原因的稳定性是第二个重要的问题。这样,个人的行为可以根据这两个维度归入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的四个范畴之中。 个人对成功和失败作何种方面的归因,会影响到其情绪状态及今后的工作积极性。 维纳认为,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根据归因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人分为两类:追求成功的人和避免失败的人。
2.2.3 凯利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对人的知觉过程中,可以把个人的行为归结为三方面的因素,或者归结为知觉者本人的特点,或者归结为知觉对象的特点,或者归结为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究竟归结为何种因素,要按下述三个标准来决定: • 一贯性 即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时间内是否前后一贯。 • 普遍性 即观察某个人是否与周围其他的人有相同的反应。 • 差异性 即一个人在另一种情况下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
2.2.4 常见的归因偏差 • 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不一致性 • 涉及个人利益与否导致归因不一致 • 忽视普遍性的偏见 • 情感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