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751 Views
1. 2012 南方領袖教育學院. 農業未來發展方向 ─黃金十年樂活農業.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 陳保基 101 年 8 月 17 日. 壹、前 言 貳 、推動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 參、黃金十年 — 樂活農業 一、提升產業競爭力,引領臺灣農業國際化 二、 調整農業結構,整合資源加值發展 三、確保糧食安全,加強農產品安全 四、活化農業資源利用,確保永續發展 肆、結 語. 大 綱. 壹、前 言. 面對經貿高度自由化、氣候變遷加劇的挑戰,農業施政需加速 結構調整 與提升 產業競爭力 ,推動 農業國際化 。
E N D
1 2012南方領袖教育學院 農業未來發展方向 ─黃金十年樂活農業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 陳保基 101 年 8 月 17 日
壹、前 言 貳、推動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 參、黃金十年—樂活農業 一、提升產業競爭力,引領臺灣農業國際化 二、調整農業結構,整合資源加值發展 三、確保糧食安全,加強農產品安全 四、活化農業資源利用,確保永續發展 肆、結 語 大 綱
壹、前 言 面對經貿高度自由化、氣候變遷加劇的挑戰,農業施政需加速結構調整與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農業國際化。 以具有創意、活力的人力資源及先進的農業技術導入農業產銷,進行跨領域合作,建構農業價值鏈,拓展農業技術、產品及休閒農業國際新市場、新商機。 運用ICT科技、綠能發展「農業雲」及節能低碳新型態農業,開拓農業「可輸出式服務」,創造商機與價值。 積極活化資源利用,重視農業生態與生活的多功能價值,兼顧經營效率與永續發展,實現富民與安心的施政理念。
4 有機農業 CAS優良農產品 健康農業 吉園圃 TAP產銷履歷 生物技術 蘭花 石斑魚 觀賞魚 種苗 種畜禽 卓越農業 農業深 度遊 農 村 休 閒 漁 業 旅 遊 慢 活 森 林 樂活農業 農業 精品 臺灣茗茶 農村美酒 經典好米 竹製精品 金鑽水產 優質畜產 新技術 新經營模式 新市場 農業施政 重要策略 貳、推動精緻農業
5 健康農業推動成果 CAS優良農產品 吉 園 圃 97年 14,371公頃 54.6億元 100年 23,225公頃 106.8億元 101年 27,000公頃 126.0億元 至6月 (24,298公頃) 97年 5,820項 420億元 100年 6,541項 508億元 101年 6,600項 530億元 至6月 (6,500項) 有 機 農 業 TAP產銷履歷 97年 2,356公頃 14.0億元 100年 5,015公頃 30.0億元 101年 5,500公頃 33.0億元 至6月(5,229公頃) 97年 109項 38.0億元 100年 144項 39.4億元 101年 140項 43.2億元 至6月 (135項) 註:101年為預估值;( )內為101年至6月實績 100年倍增達5千公頃,新增2,659公頃,相當過去13年推廣有機農業總和
6 生物技術 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臺南市「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建設與招商同步進行,截至101年6月分別已獲准進駐廠商70家及83家,投資額達55.7億元及48億元。 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形成天然物健美產業、水產養殖生技產業、生物性農業資材產業、禽畜生技產業、生技檢測及代工服務產業、節能環控農業設施產業等6大產業聚落。 截至101年6月底本會農業、畜產、水產試驗所創新育成中心累計進駐廠商43家。
7 蘭花產業 •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唯一蘭花可以攜帶介質銷往美國、澳洲的國家。100年蝴蝶蘭的外銷出口值為9,847萬美元,較99年成長19%。101年至6月底,蝴蝶蘭外銷值5,398萬美元,較100年同期(4,533萬美元)成長19%。 • 101年3月辦理完成「2012臺灣國際蘭展」,參觀人數達26萬人次,未來3年外銷訂單達86億元,較100年(70億)成長23%。 • 參加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所舉行之「雀兒喜花展」(Chelsea展) 臺灣形象區,繼2010年獲銀牌獎之後,2011、2012年均獲得大會頒發之景觀布置金牌獎,呈現臺灣花藝設計實力及優良品質。 2012雀兒喜花展景觀布置
8 石斑魚產業 • 100年再開放活魚運搬船直航大陸地區福建省、廣東省等4處港口,合計共開放15處港口,銷售範圍涵蓋大陸華南地區之重要城市。 • 累計核准15艘活魚運搬船可航行至大陸地區, 100年出口值持續大幅成長,較99年出口值成長49%。101年至6月底出口值約新臺幣25.4億元,較100年同期(18.2億元)成長40%。 • 獎勵建造2艘高效率活魚運搬船,具有高效率、載運量大、低成本、省能源、低污染等特性,提升運搬效率。
9 觀賞魚產業 • 我國於100年9月舉辦「2011臺灣國際觀賞魚博覽會」,獲國際七彩神仙魚大賽總冠軍等16個獎項,成功建立我國觀賞魚優良國際形象。 • 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規劃全球首創集研發、檢疫、進出口、行銷一貫化的水族研發出口中心,建設經費11.9億元,已於100.1.8動工,預計101年底完工啟用。 • 100年觀賞魚產值已達14.7億元,如推算整體觀賞魚產業(含周邊產業)約為41.5億元,較97年整體產業(含周邊產業)20億元,成長107%。 我國觀賞魚於國際大賽屢獲佳績
10 農產品全球布局 農產品出口值100年為46.68億美元,較99年成長16%。101年至6月底農產品出口值20.90億美元,較100年同期增加7.4%。 於日本、香港設置長期展售據點,大陸上海新館於101年2月開幕。 掌握兩岸和平發展契機 *100年臺灣農產品外銷大陸6.7億美元,較99年成長25.1%。其中列入ECFA早收之18個稅項農產品100年出口值1億2,564萬美元,較99年大幅成長1.3倍。 *101年至6月底臺灣農產品外銷大陸3.7億美元,較100年同期成長14.1%,其中列入ECFA早收之18個稅項農產品出口值8,400萬美元,較100年同期成長40%。
11 農民學院 菁英學堂 農業人力培育 農場見習 農業職業訓練 漂鳥 園丁 創造農業新契機 推動農民學院 建立農業訓練制度,使農業人力資源培育工作制度化 100年11月5日正式揭幕,全國14個訓練中心同步成立
12 休閒農業 截至101年6月底累計劃定休閒農業區71處、其中278家已完成許可登記。推動休閒農場服務品質認證制度,39家通過服務品質認證。100年農村休閒年產值72.8億元,較99年成長12%。 農村休閒遊客人數逾1,400萬人次,國外遊客有16.7萬人次,均較99年成長17%。 輔導農村婦女經營田媽媽料理班,創造營業總值4.1億元,經營績效前10名之班營業額平均為507萬元。
國外遊客來臺從事休閒農業旅遊人數 13 人次 166,625 142,415 70,302 來臺人數 63,739 43,111 21,409 10,100 1,300 年度 • 100年前來農村休閒農場遊憩之國際觀光客較99年成長17%。
開發伴手禮以在地農特產品開發300餘項,具地方特色、易攜帶、價格合理之旅遊伴手。開發伴手禮以在地農特產品開發300餘項,具地方特色、易攜帶、價格合理之旅遊伴手。 農村美酒連獲世界大獎 .97年獲1銀質獎、99年獲4銀質獎 .100年獲3金(大湖「草莓淡酒」、霧峰「初霧燒酎」、信義「狂野梅子酒」)、7銀質獎 .101年獲1金(霧峰「初霧燒酎」)、3銀質獎 舉辦臺灣農漁會百大精品展,以品牌行銷概念推動百大精品。 14 農業精品
15 參、推動黃金十年—樂活農業 依行政院揭示「富民、安心」施政理念 以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為核心 小農經營、高齡化,缺乏規模效益 糧食危機、消費者需求多元 農業資源競用、海洋漁業資源匱乏 經貿高度自由化、氣候變遷加遽 挑戰
16 ◎以創新、開放、調結構驅動「黃金十年 國家願景」計畫 八大願景 31項施政主軸 驅動力 總目標 • 開放布局 • 科技創新 • 樂活農業 • 結構調整 • 促進就業 • 穩定物價 繁 榮 、 和 諧 、 永 續 的 幸 福 臺 灣 活力經濟 • 均富共享 • 平安健康 • 扶幼護老 • 族群和諧 • 居住正義 • 性別平等 公義社會 • 廉政革新 • 效能躍升 廉能政府 創新 開放 調結構 • 文化創意 • 教育革新 優質文教 • 綠能減碳 • 生態家園 • 災害防救 永續環境 • 基礎建設 • 海空樞紐 • 便捷生活 • 區域均衡 • 健全財政 • 金融發展 全面建設 • 兩岸關係 • 國防安全 和平兩岸 • 擴大參與 • 觀光升級 • 人道援助 • 文化交流 友善國際
樂活農業施政目標與策略 10年目標 重要措施 推動策略 • 建立農業雲 • 綠能+科技 • 農產全球布局 • 參與經貿談判 有活力的樂活農業,打造農業成為年輕化、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的產業 有活力的樂活農業,打造農業成為年輕化、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的產業 有活力的樂活農業,打造農業成為年輕化、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的產業 有活力的樂活農業,打造農業成為年輕化、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的產業 有活力的樂活農業,打造農業成為年輕化、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的產業 有活力的樂活農業,打造農業成為年輕化、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的產業 提升競爭力,引領臺灣農業國際化 • 鼓勵青年從農 • 產業發展+農村再生 • 農民所得支持 調整農業結構,整合資源加值發展 推動農村社區活化,展現生態、景觀、樂活、文化的農村新風貌 有活力的樂活農業,打造農業成為年輕化、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的產業 • 提高糧食自給 • 傳產精緻化 • 擴大產銷履歷 • 強化檢疫檢驗 確保糧食安全, 加強農產品安全 強調農業的多功能價值,活化休耕地、節省水資源競用地區水田年需水量,支持農業永續發展 強調農業的多功能價值,活化休耕地50,000公頃、水資源競用地區水田年需水量節省20%,支持農業永續發展 活化農業資源利用,確保永續發展 • 調整耕作制度 • 保育優良農地 • 推動黃金廊道 • 養護漁業資源
策 略 一、提升產業競爭力,引領臺灣農業國際化 (一)利用資通訊建立農業雲端運用,強化產銷預警,穩定農業產銷;跨領域合作,加速建構產業價值鏈。 (二)設置農業科技研究院,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研發與產業化發展;結合綠能,發展高效、節能之創新農產業。 (三)強化農產品全球布局,推動休閒農業國際化;掌握兩岸直航與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效益,開創新市場與創造新商機,並保護農業智財權及品種權。 (四)參與國際及兩岸經貿談判,審慎研擬農業談判與因應對策,落實農業結構調整,確保我國產業利益及永續經營。
一、提升競爭力 (一)利用農業雲端運用,提升農業整體服務與經營效率 以資通訊雲端技術整合農業價值鏈,建立農業生產追溯、農遊、管理與防災等雲端系統,開創農業新價值 建立健康農業生產追溯雲端服務,強化農產品供應鏈安全管控,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檢驗等資訊之透明度,提供民眾即時且安心的消費資訊。 發展農業休閒旅遊雲端服務,網羅農遊景點、地方美食、農產伴手、鄉村民宿等旅遊資訊,提供網路、手機等便捷多元之查詢服務,行銷臺灣休閒農業。 輔導從農者導入雲端經營管理系統,提升對農業從業人員之服務,傳遞農業經營管理專業知識,強化企業化管理與產業競爭優勢。 結合空照與遙測資訊建立土石流防災應變及農業災損勘災雲端系統,提供土石流、雨量等即時訊息服務,提升民眾防災應變、災害搶救之能力,以及作為農業災損判定的參考。
20 • 農業雲端服務範例-農業生產追溯雲端服務 推動肉牛生產場自動化系統,建立國產牛肉追溯制度,協助業者以符合產銷履歷規範之風險控管方式加強管理。 強化「台灣CAS優良農產品管理入口網」功能,加強檢核業者產品原料登錄,並開發團購應用程式,開拓CAS優良農產品商機。 設計個別之二維條碼,由每一農場列印於產品包裝上,提供有機農場驗證狀況、品質監測記錄及產品特性等資料。
一、提升競爭力 (二)結合綠能發展高效、節能之創新農產業 結合現代化科技推動設施農業,發展友善環境的生產模式,吸引青年農民投入創新農業成為新世代農業經營者 規劃高鐵沿線與地層下陷地區推動水土和諧利用之農業「黃金廊道」,推動高效、節能、省水之高價值的農業經營型態。 運用高效節能、節水、低碳排農業設施與科技,推動綠能發電、植物工廠及建構友善環境的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發展節能之農產業。 以科技創新及品牌建立,形塑新世代農業新形象,吸引年輕人返鄉成為新世代科技農業經營者。
一、提升競爭力 (三)精進農產品總體形象,深耕農產品全球市場 農業技術獨步全球,關鍵技術根留臺灣 以農業價值鏈觀念,輸出臺灣農業 以利基市場需求為導向,朝「生產國際級」與「行銷國際化」方向發展,推動外銷型農產業,拓展國際行銷。 選定具競爭力品項,建構從產到銷產業價值鏈,推動外銷生產專區及契作制度,建構外銷農產品安全管理體系及輔導建立品牌。 將臺灣農業組成可輸出之產業。在智慧財產權、新商業模式下,藉由輸出臺灣農業的技術及高階人才,將關鍵技術與研發留在臺灣,把各式資材、設備(如飼料添加物、藥品、農機具)賣到國外,讓臺灣變成農業的技術研發基地,將臺灣農業的產業鏈移植複製到國外,帶動農業產業價值鏈提升,創造並形塑臺灣品牌。
23 上海「灣饗」 臺灣農特精品旗艦店 100.12.25試營運 101.2.18 正式開幕
24 提高服務品質,推動農業旅遊國際化 持續推動休閒農場服務品質認證制度,101年預計60家通過認證 活化漁港,促進多元利用,改善公共設施與環境 培育農業旅遊國際接待能力,策略結盟, 1家接單多家服務 加速平地森林園區開園,推動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市場 休閒農業國際化 針對目標客群開發多元主題遊程 擴大國際行銷,提高臺灣農業體驗旅遊能見度 3處大型平地森林園區、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8處自然教育中心 100年 休閒農場外國遊客16.7萬人次,較99年成長17%、較98年倍增 39家休閒農場通過品質認證
25 海岸漁業旅遊 77處娛樂漁港 2處釣魚平臺 (八斗子、烏石) 4處遊艇碼頭 (八斗子、烏石、梧棲、安平)
26 3處平地森林園區 1.花蓮大農大富園區- 森林與藝術、環境的結合,花東緃谷風景區北端,1,250公頃 2.嘉義東石鰲鼓園區- 國際級濕地公園,雲嘉南濱海風景區北端,1,458公頃 3.屏東林後四林園區- 低海拔自然森林生態,含林後、南岸與四林農場,潮州鎮以東、林邊溪以西中央山脈南段西坡,1,005公頃
27 27 嘉義東石鰲鼓-國際級濕地公園 發展環境教育、強化濕地保育 園區設計獲得美國景觀建築協會2011規劃組首獎
28 阿里山森林鐵路及遊樂區重建 阿里山森林鐵路,分3階段復建、復駛。竹崎至奮起湖路段100年6月完成復建,祝山、神木支線、嘉義至竹崎平地路段已復駛;奮起湖至神木段預定102年完成。 阿里山遊樂區入口改善示意圖 復建阿里山森林鐵路
一、提升競爭力 (四)審慎研擬農業談判與因應對策 面對國際簽署FTA與TPP的區域高度自由化趨勢,我國農業須及早因應,臺灣農業要走向國際化,強化競爭力,以攻擊取代防守為主的策略思維,開拓新市場 配合國家整體參與雙邊或區域整合政策,審慎務實研擬談判立場-針對進口會造成衝擊、有轉口之虞或後續會被要求比照之敏感性農產品,透過協商爭取採用排除降稅、較長降稅期程等措施,使農業產業有較充分的調適。 積極研擬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措施以因應衝擊-寬籌因應經費,進行產業與人力結構調整,以出口規劃,針對目標市場研擬具積極性的因應對策,確保農民收益及農業永續發展。
一、提升競爭力 (四)審慎研擬農業談判與因應對策 以農民利益為優先考量,參與ECFA後續諮商 持續透過協商爭取我具出口潛力農產品之關稅優惠;對於我國未生產農產品或仰賴進口之加工原料,亦妥擬談判立場。 落實推動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及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使兩岸漁船船員合作制度化、排除農產品銷陸障礙,以及爭取我方具產業競爭力農產品優先列入大陸品種權保護,確保我農業研發成果 推動簽署兩岸漁業合作協議,建立兩岸漁船作業秩序。
策 略 二、調整農業結構,整合資源加值發展 (一)建立老農退休制度,推展小地主大佃農;培育及輔導新世代農業經營者;推動農民學院,提升農業人力素質及經營效率。 (二)結合產業發展推動農村再生,設立生產專區,強化群聚效益,提升農村生活品質與生產環境。 (三)規劃建立農民所得支持措施,推動農業保險,辦理農業天然災害救助,維持農民所得水準。
二、結構調整 (一)培育及輔導新世代農業經營者,提升人力素質 提高專業職能 (能力好) 擴大規模效益 (收入好) 提升生活品質 (環境好) 目標 規模+產業鏈 融入在地+文化傳承 技術+經營管理 構面 ˙農民學院 -系統性訓練 ˙見習農場 -強化實務能力 ˙試驗所及地區農改場-技術與經營管理輔導 ˙規劃設立青年農民輔導中心 ˙鼓勵年輕人回鄉從農 ˙小地主大佃農 -規模效益收入增 ˙小而美特色產品地產地消 ˙大而優與企業或農民團體連結成為優質供應者 ˙農村再生 -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回鄉誘因 -青年回鄉融入社區生活,有助傳承與創新 ˙有助於老農退休 及生活支援系統 建構 施政 工作
33 33 擴大經營規模 提升人力素質 101年6月底總面積9,481公頃 8.3公頃 假設8.3公頃都種稻則年收入超過百萬 42歲
農民學院-辦理系統性技術與管理訓練 34 高階訓練 (農業管理者) 進階訓練 (專業農民) 初階訓練 (初任農業工作者) 農業入門訓練 (有意從農者) 課程重點 班別 參與人數 企業化經營管理 100年辦理 -95班 -2,678人次 生產品質管理 (二) 基本生產技術 101年預計 -125班 -3,750人次 農業通識
二、結構調整(二)結合產業發展推動農村再生 農村再生應與產業結合,活絡農村經濟,才能吸引年輕人回鄉,加上生活品質改善,才能真正達到農村活化的目的 落實農村再生條例,建立完備之法制體系與執行機制。依據農村核心產業、在地文化與生態景觀等資源特性,營造質量適宜且具自我特色的優質農漁村生活環境。 農村生活品質的長期維護需築基於經濟活化,帶動人力結構活化與傳承創新,農村再生的推展將結合農業生產區、小地主大佃農等措施,創造農村社區結合產業發展。透過可輸出服務理念,促進城鄉交流,推動農村特色旅遊與體驗,打造「活力、健康、幸福」的希望農村。 迄101年6月底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訓練共1,940社區、8萬8,006人次;已輔導171個農村社區研提農村再生計畫。
二、結構調整(三)規劃農業所得支持措施 農業福利支出比例超過六成,應漸進、彈性改採所得支持等直接給付政策 101年農業預算福利支出占公務預算(1,309億元)比例約63%,施政資源大部分投入福利與補助等法定支出,福利政策不斷加碼,影響施政資源流動與有效運用,對結構調整、農業競爭力或友善環境等政策造成限制與影響。另因應經貿加速自由化,「農業所得支持」已為主要國家農業施政主流。 研擬具政策調整功能之農業所得支持制度-參考國外經驗研擬將現有補貼轉換為符合WTO綠色措施規範之直接給付措施,如農戶別所得給付、環境給付、老農退休給付等。 採彈性、漸進作法為原則-依日、韓經驗,均需完善農業調查統計及制度規劃研究,以為精準補貼對象、研訂給付標準之基礎。
37 農業預算與農民福利 老農津貼511億元 糧政及休耕補貼197億元* 農貸利息及肥料補貼62億元* 水利會會費補助22億元 漁業用油補貼18億元 獎助學金及災害救助等其他補貼34億元* 農委會預算概況 加註*者為基金 101年公務預算加上非營業基金預算合計1,603億元,扣除撥充基金預算294億元後,可用預算為1,309億元 農田水利建設38億元 治山防災24億元 森林永續26億元 造林21億元 國有林治理及其他31億元 產業結構調整16億元* 漁業建設18億元 農林漁牧及防檢疫業務等59億元
38 策 略 三、確保糧食安全,加強農產品安全 (一)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建構多元糧食安全機制。 (二)推動傳統農產業精緻化,推廣產地標章,形塑地方品牌特色;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與農產品多元行銷,開發在地食材新需求。 (三)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有機農業、吉園圃、優良農產品等安全驗證標章,並逐步與國際接軌;推動合理化施肥,推展友善環境農業。 (四)推動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增強動植物防疫檢疫與檢驗效能,保障農產品品質安全。
三、糧食安全(一)加強飲食教育,鼓勵地產地消三、糧食安全(一)加強飲食教育,鼓勵地產地消 加強消費者溝通,推動在地消費,以消費支持農業 形塑地方品牌特色 鼓勵國人多食用國產農產品 會同教育部、地方政府推動青少年飲食教育,鼓勵營養午餐使用國產食材與米食 因應國人飲食習慣及外食人口增加,開發多元及便利性農產品型態 結合主題旅遊、新興通路推廣低食物里程之在地消費 輔導設置農夫市集 輔導成立149班 開發地方特色料理 農漁會百大精品 企業送禮首選 累計開發400項 農業旅遊伴手禮 突顯特色建立國產與進口品市場區隔
三、糧食安全(二)強化農產品安全 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鼓勵地產地消,減少食物浪費 擴大產銷履歷農產品規模,推動國產牛肉可追溯制度 廣義的糧食安全涵括量的穩定均衡與質的安全。面臨全球氣候變遷、人口持續成長、糧食需求量與品質安全要求提高等趨勢,未來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2020年40%糧食自給率),除加強進口替代與在地生產消費,建構多元糧食安全機制外,宜思考如何減少糧食浪費措施。 擴大產銷履歷農產品規模,結合農業雲端服務,加強輔導利用產銷履歷作業提高生產及管理品質,確保農產品食用安全,如推動國產牛肉可追溯制度。有機農業將結合生產專區積極推動,並規劃朝契約方式擴大生產面積 檢討農藥殘留問題及縮短檢驗時程,擴大檢驗量能納入民間實驗室協助檢驗。
三、糧食安全(三)推動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三、糧食安全(三)推動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 打造健康、友善環境農業 強化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 強化農產品安全與驗證管理 【與國際接軌】 建置完善農業生產基礎環境 【保育水土資源】 建構農產健康生產管理模式 【與環境共榮】 • 推動有機專區 • 完善設施與 水土保育 • 建置安全規範 • 強化資材管理 • 健康環境 • 健康種苗 • 合理化施肥 • 減少用藥 • 推廣動物生 產醫學 • 吉園圃、有機、CAS、產銷履歷 • 用藥安全檢測 與世界同步 • 加強消費者溝通 • 鼓勵地產地消
策 略 四、活化農業資源利用,確保永續發展 (一)調整耕作制度,減少休耕面積,活化休耕地多元利用,鼓勵種植進口替代作物及地區特產作物。 (二)保育優良農地,強化農地農用,維護優質農業經營環境。 (三)推動黃金廊道,於高鐵沿線地層下陷嚴重地區發展高效、節能、省水的高價值農業;推動農業用水質量合理規劃,發揮農田水利三生及防減災功能。 (四)強化海洋漁業資源養護,引領產業永續經營。
四、活化農業資源(一)調整耕作制度,活化休耕地利用四、活化農業資源(一)調整耕作制度,活化休耕地利用 檢討活化休耕地,鼓勵種植進口替代及地方特色作物 並配合調度相關水資源,讓農業用水更具效益 73年起輔導農田休耕轉作,現有休耕地兩期作面積20.3萬公頃,其中約5萬公頃農地係全年兩期休耕,其中有3.2萬公頃連續休耕5年,不利資源利用。 活化休耕農地,提高糧食安全及農田多元利用效益。配合鼓勵新世代青年從農,輔導老農退休,調整農業勞動結構及經營規模。 規劃「農田耕作制度調整計畫」,全面檢討現行耕作制度並建立整體配套措施,規劃農田休耕補貼每年以1個期作為限,另1個期作須耕作,讓地租可以降低,並生產進口替代或具競爭力作物,提高生產力及創造就業機會。 輔導休耕轉作的作物層面要更廣,例如短期造林(經濟林)、種植非基改大豆以及進口替代之燕麥、小麥等;並配合規劃水資源,讓農業用水更具效益。
四、活化農業資源(二)建立農地利用與管理體制四、活化農業資源(二)建立農地利用與管理體制 以務實、彈性思維,配合農業多元發展 整體盤點農地資源,調整利用與管理措施 完善農地資源調查體制-100年完成農地資源初步盤點,將進一步建立制度性調查,並協助縣市完成農地分級空間規劃,建構優質農業生產區域,作為農業施政資源投入及提供內政部進行國土規劃或辦理區域計畫擬定參考。 維護優良農地資源-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與臺糖仍作農業使用之優良農地,應予較高強度之管制規範。 檢討農地利用管理法令-進行農地相關法令檢討,跨部會溝通,並協助地方政府加強農地管理業務之執行。 因應農業新興產業型態發展,將以彈性概念檢討相關農地使用管制內涵,研訂適切之管理規範,以利農業部門採取有效企業化措施,擴大經營規模,強化農業競爭優勢。
四、活化農業資源(三) 推動農業黃金廊道 45 推動農業黃金廊道,規劃雲彰高鐵地層下陷範圍為試點,打造創新、節水、永續高價值農業 雲林縣與彰化縣為全臺地層下陷較為嚴重區域,因部分區域因差異沉陷,恐有影響高鐵正常營運之虞。 本會為協助減緩地層下陷,針對雲林縣及彰化縣(僅溪州鄉)高鐵沿線3公里範圍土地及水資源情勢,研擬「建立農業黃金廊道」。 發展農業節水栽培及綠能生產專區,調整產業結構,透過科技與綠能結合,降低農作用水量,減緩地層下陷,期調整農民耕作習慣,提升當地農民收益,促進農村區域整體發展,發揮資源整合加值綜效,打造創新、節水、永續之高價值農業。
46 農業黃金廊道規劃架構 範圍 • 廊道範圍以高鐵通過彰化縣(溪州)及雲林縣6鄉鎮,軌道中心左右各1.5公里為界。 • 涵蓋土地面積約11,000公頃,農業用地約7,500公頃(占68%)。 (公頃)
47 整體策略 政策整合部門 種植現況 輔導後 整合本會所屬機關(單位)、交通部、經濟部及地方政府資源。 水稻 省水節能高附加價值旱作 整體策略 102~ 109年 執行方針 旱作
48 整體規劃措施 新虎尾溪以北(溪州鄉)灌溉水供應相對穩定,現況大部分為水稻區 • 推動現代化新灌溉技術及節水水稻耕作方式 新虎尾溪以北(二崙鄉、西螺鎮)灌溉水供應相對穩定,現況大部分為設施農業蔬菜區 • 推動現代化設施農業蔬菜區 新虎尾溪以南供水相對不足,不適合種植高需水性作物 • 推動高經濟省水節能旱作推廣區
四、活化農業資源(四) 強化海洋漁業資源養護 強化漁業資源養護及保育,確保漁業永續發展 參與國際漁業組織-我國遠洋漁船以捕撈鮪、鰹、魷、秋刀魚為主,依「藍色革命、海洋興國」施政理念,維持我國在國際漁業組織之會員地位,爭取每年漁獲配額約8萬7千餘公噸,並參與議定養護管理措施。 因應高油價時代及維持最適國際競爭力之船隊-加速汰舊換新漁船為省能源之經濟規模船型。 強化海洋漁業資源保育及管理-對環境生態較為敏感之特定漁業(例如珊瑚、魩鱙及飛魚卵漁業等)採嚴格管制作為,建立沿近海漁業監控、管制及調查制度(MCS),提升管理執法能量,加強蒐集漁獲統計及科學資料。持續辦理漁船筏收購及休漁獎勵。
肆、結 語 臺灣農業必須因應新的國際情勢與民眾期待改變,將以臺灣先進的農業技術、豐富的農村文化,結合土地、技術與人力,營造優良的農業環境,並加強跨部門合作,運用資通訊與綠能科技,重視經營管理之效率化,建構年輕化、有活力、高競爭力之樂活農業。 「黃金十年國家願景」計畫是國家發展的長期規劃,「樂活農業」為黃金十年活力經濟施政主軸之一,納入「102-105年國家發展中期計畫」滾動修正,本會各機關(單位)均積極辦理,並優先納入本會相關施政預算;另也納入「本會中程(102至105年度)施政計畫」,釐訂未來4年具體目標及政策措施,並研擬年度國家發展計畫分年落實。 未來將加速產業與人力結構調整,發揮農業多功能價值,引領臺灣農業持續創新與國際化,開創農業發展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