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likes | 1.05k Views
“ 必须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紧紧扭住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松劲,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 “8337” 发展战略:承前启后的新谋略 — 内蒙古发展定位解读. 中共乌达区委党校 段曙霞. 主要讲四个问题:. 定位的战略内涵 定位的背景 定位的意义 乌海市贯彻精神的举措. “8337” 发展战略内涵. 八个定位 —5+2+1. 五个基地 两个屏障 一个桥头堡和经济带. 八个定位. “ 五个基地”的定位,考虑了“经济国情”.
E N D
“必须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紧紧扭住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松劲,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必须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紧紧扭住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松劲,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
“8337”发展战略:承前启后的新谋略—内蒙古发展定位解读“8337”发展战略:承前启后的新谋略—内蒙古发展定位解读 中共乌达区委党校 段曙霞
主要讲四个问题: • 定位的战略内涵 • 定位的背景 • 定位的意义 • 乌海市贯彻精神的举措
八个定位—5+2+1 五个基地 两个屏障 一个桥头堡和经济带
“五个基地”的定位,考虑了“经济国情” • 看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潜力,一方面要看能够生产什么、提供什么,更关键的是要看市场稀缺什么,需要什么。国家重视能源安全,我区恰是能源大区。
内蒙古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储量丰富,风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牛奶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粮食实现连年丰产,牲畜存栏量稳定在了1亿头(只)以上,这是我区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资源保障。内蒙古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储量丰富,风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牛奶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粮食实现连年丰产,牲畜存栏量稳定在了1亿头(只)以上,这是我区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资源保障。
2012年,全区生产原煤10.62亿吨 • 内蒙古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有四个,分别为伊敏、霍林河、元宝山和准格尔露天煤矿。霍林河煤矿是我国建成最早的现代化露天煤矿。准格尔煤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露天开采煤田。东胜煤田与陕西神府煤田合称东胜—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中最大的一个。锡林浩特市北郊的胜利煤田,是全国最大的、煤层最厚的褐煤田,阿拉善盟二道岭煤矿的太西煤,属低灰 、低硫 、低磷的优质无烟煤,发热量7645—7711大卡/千克,全国最高。
开发成本看,我区煤炭埋藏较浅且构造简单,开采成本低。据介绍,目前全区露天矿平均吨煤生产成本为85元左右,井工矿为110元左右,煤制气生产成本在全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每千瓦小时发电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5元左右,电力输送到江苏地区的落地电价仍低于当地火电上网电价;风电场上网电价在0.42—0.54元/千瓦时之间,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燃煤火电上网电价相当,是全国风电电价最低的地区之一。开发成本看,我区煤炭埋藏较浅且构造简单,开采成本低。据介绍,目前全区露天矿平均吨煤生产成本为85元左右,井工矿为110元左右,煤制气生产成本在全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每千瓦小时发电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5元左右,电力输送到江苏地区的落地电价仍低于当地火电上网电价;风电场上网电价在0.42—0.54元/千瓦时之间,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燃煤火电上网电价相当,是全国风电电价最低的地区之一。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具有规模开发条件。全区已查明铜、铅、锌、钨、锡、钼、镍、钴、铋、锑等十种有色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西部、大兴安岭中南段和狼山三个地区,占有色金属总量的95%以上,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外部建设,适宜整装开发形成大型的原材料基地。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具有规模开发条件。全区已查明铜、铅、锌、钨、锡、钼、镍、钴、铋、锑等十种有色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西部、大兴安岭中南段和狼山三个地区,占有色金属总量的95%以上,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外部建设,适宜整装开发形成大型的原材料基地。
非金属矿产分布普遍,矿种优势明显。自治区境内高岭土、盐、石膏、芒硝、天然碱等矿种优势明显,石膏、芒硝拥有世界级的特大型矿床,盐、天然碱和优质高效的高岭土全国闻名
产业基础与保障 • 能源、冶金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六大主导产业,煤电一体化深入推进的格局初步形成,并掌握100多项煤炭加工专利技术,拥有五大类国家重要的煤化工战略储备项目
内蒙古已形成能源、冶金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六大主导产业,煤电一体化深入推进的格局初步形成,并掌握100多项煤炭加工专利技术,拥有五大类国家重要的煤化工战略储备项目,我区已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条件,这是内蒙古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产业基础与保障。内蒙古已形成能源、冶金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六大主导产业,煤电一体化深入推进的格局初步形成,并掌握100多项煤炭加工专利技术,拥有五大类国家重要的煤化工战略储备项目,我区已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条件,这是内蒙古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产业基础与保障。
发展路径----“三个着力”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着力壮大县域经济 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重点工作----三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 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
七项工作任务 • 与发展定位息息相关的是七项工作任务: •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 做好“三农三牧”工作; • 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 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 • 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技进步; •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定位背景:落实精神,认识区情 (一)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21号文件精神的具体表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这对内蒙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道路,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 建设美丽内蒙古,具有重大现实和指导意义。八个发展定位, 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精神,“五个基地”属于经济建设范畴,安全稳定屏障属于政治、社会建设范畴,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属于文化建设范畴, 生态安全屏障属于生态文明建设范畴。
国务院21 号文件将内蒙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明确了内蒙古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这些战略定位归纳性和概括性非常强, 贯彻落实好战略定位精神,需要进一步具体化。自治区党委把握重点,明确思路,逐一细化。具体把“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细化为“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国家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细化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细化为“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细化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 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调整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增加了“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这些细化的发展定位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便于组织实施。
(二)内蒙古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 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以能源工业快速发展为特征的高速增长期, 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牢牢抓住国家进入以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为主的阶段后,对能矿资源需求急剧上升的战略机遇,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过渡和转换, 国家对能源需求逐步下降,内蒙古能源工业告别井喷式增长,能源工业超高速增长时代基本结束,以能源工业为单一增长动力的内蒙古经济增长格局面临着经济增速下降的问题。
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内蒙古在继续发挥好能源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广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内蒙古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而且其他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 不仅地下资源丰富,而且地上资源也非常丰富;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人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八个发展定位既注重了能源的开发,又注重了其他具有比较优势资源的开发,通过全方位资源的开发,加快推进产业多元发展,形成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三)自治区区情的现实反映 内蒙古资源富集优势明显, 资源开发转化的发展路径是最好的选择。内蒙古资源开发转化在能源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能源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总量迅猛扩张。与此同时也形成路径依赖,处理不好会掉入资源诅咒陷阱。随着对区情认识的逐步深化, 我们如何客观地分析看待区情,决定着内蒙古未来发展的路径。八个发展定位是对区情的一次再认识和升华,很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单一发展路径”问题,实现了资源的全方位开发转化,特别是第一次把文化、历史等人文资源的开发上升到自治区以及国家的发展定位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其开发的重要性和发展路径, 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选择 新世纪以来, 内蒙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2 年人均GDP 突破一万美元之后,预计明后年内蒙古人均GDP 水平将达到联合国规定的高收入经济体标准。在看到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 内蒙古也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长期偏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进步,经济腿长、社会腿短; 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突出;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这些社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内蒙古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把社会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八个发展定位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可以预见随着发展定位的落实, 存在的上述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定位意义:利于国家,惠及全区 (一)对于国家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在发展中,人均占有资源水平较低,能源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能源资源来保障。这几年为了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国外资源,石油进口依赖度已超过美国,接近60%,进入不安全区间。再有,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消耗比重高,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国家出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的需要,必然会提高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例;以煤为基,发展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煤制天然气等新型清洁燃料,用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石油资源, 达到优化能源结构的目标。内蒙古能矿资源储量丰富,通过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是有利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内蒙古草原、森林和湿地面积居全国之首,生态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东北和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生态地位对于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但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经过多年保护和治理,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但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保护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内蒙古提出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就是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进而保护建设好内蒙古的生态环境, 为全国的生态安全作出较大贡献。
三是有利于形成合理产业布局。目前我国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重化工产业大多数布局在空间狭小、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已使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近期北京、华北、华中等地区连续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 与这种不合理产业布局高度相关。再有,现行产业布局中资源和市场脱节,导致资源长距离运输、电力长距离输送,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还人为推高经济运行成本。内蒙古提出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 就是要充分发挥内蒙古资源、能源、区位和环境容量等优势,促进国家加快实施重化工业“西移”战略,在内蒙古建设能源密集型产业示范区,这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我国合理的产业布局意义重大。
四是有利于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重心在沿海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必须更加深入参与世界分工和国家经济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开放模式, 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更加突出了沿边开放。我国对俄罗斯和蒙古经贸深化合作潜力巨大,发展活力需进一步释放。内蒙古提出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深化宽领域多层次交流,加快内蒙古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构筑起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沿边经济带。
五是有利于保障北疆安全稳定。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多年来内蒙古保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良好局面,对强边固防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提出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就是要全力维护民族团结,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为我国重构地缘政治格局、实现兴边富民、筑牢北方安全稳定屏障作出贡献。
(二)对于自治区的意义 新世纪以来, 内蒙古依托资源丰富优势,抓住我国能源需求扩张的机遇,利用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强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 全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是,内蒙古欠发达的区情没有改变,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矛盾仍然突出。通过建设“五个基地”,积极推动内蒙古资源型产业向大规模、长链条、深加工、高效益转换,促进内蒙古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对于内蒙古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自主增长机制,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定位特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一)内涵
明确内蒙古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棋盘中的角色与定位。认清自身是把握未来的前提,只有明确内蒙古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准确位置, 才能把自身优势、发展诉求和国家要求相结合。“五个基地”明确了内蒙古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地位,既得到全区各族人民广泛认同,又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明确内蒙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定位明确下一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定位进一步明确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要继续做大规模、做成集群,提高在全国同行业的份额,扩大内蒙古基地市场的服务和输出范围。明确内蒙古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能源基地中强调“清洁”反映内蒙古传统产业新型化的要求, 现代煤化工基地中强调“示范”和“生产”并重,既强调内蒙古在现代煤化工产业工艺和技术方面创新的要求,又注重把试验示范成果产业化的需求。在强调发展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的同时,提出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新型产业基地,为内蒙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
比较优势和国家要求相结合。定位的谋划充分考虑了内蒙古的优势。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都立足于内蒙古资源优势,同时通过清洁生产、现代工艺、精深转化等方式, 契合了国家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低碳、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要求。生态安全屏障、安全稳定屏障、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和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既充分反映内蒙古作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区位条件,也反映了内蒙古对国家生态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现实性与可能性相结合。发展定位既考虑目前内蒙古在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的领域,如煤炭、火电、风电、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也考虑了具有良好成长性,在未来能够成为全国重点的领域。如发展以矿机、煤机、化机、风机、重型及特种运载车辆等特色化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和新型材料等产业。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发展定位既贯彻了国务院21 号文件的精神, 体现了内蒙古历届党委、政府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 注重了发展思路和方向的延续性,又结合内蒙古发展阶段的新特点,赋予发展定位新的内涵和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八个发展定位是内蒙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内蒙古拥有资源、产业、技术、市场、地缘等优势, 为实现发展定位提供了有效保障。为了确保发展定位的顺利实现,还需要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和举措。
实现举措:统筹谋划,把握关键 (一)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