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為什麼地球這樣 不穩定 ??

為什麼地球這樣 不穩定 ??. 地球的結構. 地球主要可以分為三層 :. 1. 地殼. 2. 地幔 ( 上地幔、下地幔 ). 3. 地核 ( 外核、內核 ). 地球內部結構圖. 地殼. -- 是地球最外面的薄層. -- 由各種固體岩石組成. -- 厚度變化很大,各處不一,約 60 公里至 120 公里. -- 可分為大陸地殼及海洋地殼兩類: 大陸地殼較厚,尤以山區地域最厚,分佈在大陸及 其邊緣地區 海洋地殼較薄,分佈在海洋的底部。. 地幔. -- 是介於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 -- 根據物質組成估計,地幔分為上下兩層

nec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為什麼地球這樣 不穩定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為什麼地球這樣不穩定??

  2. 地球的結構 地球主要可以分為三層: 1.地殼 2.地幔(上地幔、下地幔) 3.地核(外核、內核) 地球內部結構圖

  3. 地殼 --是地球最外面的薄層 --由各種固體岩石組成 --厚度變化很大,各處不一,約60公里至120公里 --可分為大陸地殼及海洋地殼兩類: 大陸地殼較厚,尤以山區地域最厚,分佈在大陸及 其邊緣地區 海洋地殼較薄,分佈在海洋的底部。

  4. 地幔 --是介於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 --根據物質組成估計,地幔分為上下兩層 --頂部為岩石,與地殼合稱為岩石圈 --其下一層較簿,是可塑性較高的固體,在高壓下呈流 動狀態,稱為軟流圈

  5. 地核 --是地球的最內層 --主要由液態的鐵和鎳組成 --外地核的物質是液體 ,內地核的物質則是固體 --溫度非常高,約有攝氏4300度

  6. 板塊 地殼是有很多裂痕,這些裂痕將地殼分成許多地塊,這些地塊就稱為板塊。香港就是位於歐亞板塊。 地球各板塊的分佈

  7. 板塊的移動 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轉變 地球的陸地由二億多年前的一大塊變成現在的七大洲,是由於板塊移動,可見板塊的移動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那麼板塊為什麼會移動呢?

  8. 板塊移動的原因: 地幔中的軟流圈,受到地球內部熱源加熱,使高溫的地方產生上升流,低溫的地方產生下降流,形成對流狀態,由於板塊下層岩漿有流動,因此連帶板塊亦產生移動。而當岩漿上升時,板塊會分離﹔岩漿下降時,板塊就會相撞 岩漿對流圖

  9. 板塊的移動方法 由於岩漿會上升或下沈,所以板塊的移動方法亦有所不同,一些會互相碰撞,一些會互相分離,另外也有錯動的情況出現。互相碰撞的板塊,可稱為聚合性板塊﹔互相分離的,可稱為張裂性板塊﹔錯動的稱為錯動性板塊。

  10. 地球各板塊的移動方法

  11. 聚合性板塊 兩個板塊相向移動,逐漸聚合,其中一板塊會潛入另一板塊底下,並在軟流圈熔融消失,這個區域又稱為隱沒帶,其運動而產生的能量通過地震和火山爆發等活動而釋放,所以這個區域是世界上地震、火山活動、造山運動最劇烈的地方。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台灣、喜馬拉雅山。

  12. 張裂性板塊 來自軟流圈的岩漿,因熱對流上升到地表,使地殼破裂,並形成新的海洋地殼。未上升到地表的岩漿,就向兩側運動,使板塊張裂。陸地和海洋都有這種邊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東非裂谷和中洋脊。

  13. 錯動性板塊 錯動的板塊邊界是由兩個板塊沿著水平,相反方向地移動,互相的影響較為輕微。美國加州的聖安德列亞斯斷層便是一例。

  14. 板塊移動造成的後果 從上圖得知,地震和火山爆發大多發生在板塊的邊界,所以板塊移動正是導致地震和火山爆發的主要成因。

  15. 地震 造成地震的因素有很多,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 自然地震--主要是因為板塊的移動 --其餘是因為有火山活動、地下空洞塌陷、大 型山崩、大塊隕石墜落等。 人為地震可稱為誘發地震,指因人類活動而導致發生的地震。 成因--水庫蓄水、油井注水、地下核試驗,導致一系列較 小規模的地震連續發生; 例子有1962年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的6.5級地震。

  16. 板塊移動如何造成地震 由於板塊是堅硬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因此兩板板塊移動時,會產生相當大的壓力,當此壓力超過了岩石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石即產生破裂,而且產生強烈的震動,這現象就稱為地震。

  17. 板塊移動而造成地震的例子--西雅圖地震

  18. 火山的形成 火山的形成與板塊運動有密切的關係。板塊互相擠壓或分離會造成裂縫或縫隙,這時岩漿很容易會從這些間隙中流出,並且凝固,形成岩石。這樣多次發生下去,岩石不斷累積,慢慢便會形成火山。

  19. 火山的結構 火山錐─由火山爆發的噴出物,在火山口附近堆積起來,所形成的圓錐形山。 火山口─位於火山錐頂部的漏斗形噴口。 火山通道─火山口以下的一條通往地下的長管。 一個火山錐形成後,仍會不斷發生火山活動,但岩漿亦可能沿另一條通道噴出,因而形成規模較小的火山錐,稱為寄生火山錐。如意大利的埃特納火山,共有三百多個寄生火山錐。

  20. 火山的種類 火山可分為三大類─活火山、睡火山及死火山。 1.活火山 ─那些現時仍然活躍、經常爆發的火山。目前全球約有一千三百多座,例如夏威夷的基拉韋厄火山等。 2.睡火山─指那些曾有噴發記錄,但長期沒有再爆發,現已呈靜止狀態 的火山,富士山便屬於此類。 3.死火山─那些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它的活動記錄,更沒有爆發跡象的火山,例如愛丁堡的羅克堡火山。

  21. 火山爆發 在巨大的壓力下,熾熱的岩漿祇能在軟流圈內對流。但當板塊移動時,往往使地殼產生裂縫,令岩漿和氣體等急速冒升,侵入原有岩層的空隙或噴出地面,就會造成火山爆發。 紅點位置就是經常發生火山爆發的地區,稱為火山帶

  22. 火山爆發的形式 火山的爆發主要可分為爆炸式爆發和寧靜式爆發兩類。 爆炸式爆發:熔岩為酸性,黏度很大,火山口的通道常被阻 塞,熔岩含氣體較多,聚積的氣體增加至某 個程度後,在巨大的壓力下,便產生猛烈的 爆發,熔岩及通道四周的岩石隨著被爆發沖 碎而噴射到空中。 寧靜式爆發:熔岩為基性,黏度不大,所含氣體不多,火山 的通道較通暢,熔岩可從火山口流出,帶來 大面積的熔岩覆蓋,形成熔岩高原

  23. 火山爆發時所噴出的物質可分為氣態、液態和固態。火山爆發時所噴出的物質可分為氣態、液態和固態。 氣態物質:以水蒸氣為主(佔60%-90%) 液態物質:是火山口溢出的熔岩,具有流動性,凝固後形成噴出 岩 固態物質:是隨著氣體直接從火山口噴射到空中,再落到地面的 固體,除了由熔岩本身冷卻凝結而成的碎屑外,還 有火山口附近的崩碎岩屑,按其大小可分為火山彈、 火山礫、火山砂和火山灰等,統稱為火山碎屑。 熔岩

  24. 火山爆發的過程 聖海倫斯火山 聖海倫斯火山位於美國西岸。在過往幾千年,聖海倫斯火山間歇爆發,而其所處的喀斯喀特山脈,亦有不少活火山。現在就借其中一次火山爆發來認識一下火山爆發的過程。 1980年5月18日的早晨,在美國聖海倫斯火山之內,新的岩漿又湧向地面,使北坡稍為隆起。

  25. 接著一個五級地震使北坡崩塌,岩漿外溢,產生爆發,同時亦經火山頂噴發,灰煙蔽天,高溫氣團四散,摧毀無數樹木,火山灰使河流淤塞,湖泊滿溢,積雪溶化,水和灰攜帶沙石,組成洶湧的狂流,吞歿路途上的一切東西,沖掉橋樑屋宇。 接著一個五級地震使北坡崩塌,岩漿外溢,產生爆發,同時亦經火山頂噴發,灰煙蔽天,高溫氣團四散,摧毀無數樹木,火山灰使河流淤塞,湖泊滿溢,積雪溶化,水和灰攜帶沙石,組成洶湧的狂流,吞歿路途上的一切東西,沖掉橋樑屋宇。  爆發後形成了新的火山口。

  26. 海潚 因地震、火山爆發發生在海底,海底地形變動後,上移板塊上的海水會突然隆起,下移板塊上的則向下沉這個在短時間內出現的水位高低差距,海面擾動引起長週期的波浪,稱為海嘯。 海嘯以極快的速率在寬闊的海洋中傳遞,當接近海岸時,一達淺水區,便產生一股巨大能量,波浪高度急劇上升,打在海岸,釀成巨大寬災難。海嘯一般時達六百四十至八百公里,威力相當大。

  27. 藍點位置就是海嘯帶

  28. 新地貌 很多時候,板塊移動也會令地貌有所改變。 1.造山:例如喜瑪拉雅山 http://www.ahjh.tc.edu.tw/%7Eching/teach/plate/himalaya2.htm 此網址有喜瑪拉雅山形成過程的動畫。 2.形成高原:火山寧靜式的爆發帶來大面積的熔岩覆蓋, 形成熔岩高原,例子有印度的德干高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