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578 Views
前言 全球氣候變遷主要概況 > 溫室效應 , 溫室氣體 , 溫室氣體的轉變 , 全球暖化潛能 , 溫室效應對生活影響 , 溫室氣體的特性 , 溫室效應的解決方案 > 何謂臭氧層 , 臭氧層為何日漸稀薄 , 何謂氟氯碳化物 , 南極臭氧洞 , 臭氧耗盡對人的影響 , 臭氧層稀薄的解決方案 結語 資料來源. 溫室效應嚴重惡化,氣候全面反撲地球,「明天過後」世界全面冰封,你會在哪裡? 最近這幾年,不管你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明顯感覺到地球氣候的變遷。大陸冰雹、歐洲水災、印度熱浪、美國一天十六次龍捲風;台灣去年也創下百年最高溫攝氏四十.二度。這一切讓人不禁要問,地球究竟怎麼了?.
E N D
前言 • 全球氣候變遷主要概況 • >溫室效應,溫室氣體,溫室氣體的轉變,全球暖化潛能,溫室效應對生活影響,溫室氣體的特性,溫室效應的解決方案 • >何謂臭氧層,臭氧層為何日漸稀薄,何謂氟氯碳化物,南極臭氧洞,臭氧耗盡對人的影響,臭氧層稀薄的解決方案 • 結語 • 資料來源
溫室效應嚴重惡化,氣候全面反撲地球,「明天過後」世界全面冰封,你會在哪裡? 最近這幾年,不管你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明顯感覺到地球氣候的變遷。大陸冰雹、歐洲水災、印度熱浪、美國一天十六次龍捲風;台灣去年也創下百年最高溫攝氏四十.二度。這一切讓人不禁要問,地球究竟怎麼了?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3年12月指出,去年全球平均氣溫創下140年以來的第5高溫記錄。(一)美國1990年底至2000年初的冬季氣溫創下美國氣象資料103年以來的記錄。(二)去年英國飽受50年來最嚴重洪水,降雨創下235年以來的最高記錄。(三)朝鮮半島今年春天的降雨量,是百年來最少的一季,而北韓南方稻米帶雨量,只有平常的10%。(四)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中國大陸最近也正遭受20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2千3百多萬人飲用水不足,7千3百多萬英畝的農地荒蕪。世界衛生組織在2003年12月指出,去年全球平均氣溫創下140年以來的第5高溫記錄。(一)美國1990年底至2000年初的冬季氣溫創下美國氣象資料103年以來的記錄。(二)去年英國飽受50年來最嚴重洪水,降雨創下235年以來的最高記錄。(三)朝鮮半島今年春天的降雨量,是百年來最少的一季,而北韓南方稻米帶雨量,只有平常的10%。(四)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中國大陸最近也正遭受20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2千3百多萬人飲用水不足,7千3百多萬英畝的農地荒蕪。
‘溫室效應’是指地球大氣層上的一種物理特性。假若沒有大氣層,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不會是現在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零下18℃。這溫度上的差別是由於一類名為溫室氣體所引致,這些氣體吸收紅外線輻射而影響到地球整體的能量平衡。地面和大氣層在整體上吸收太陽輻射後能平衡於釋放紅外線輻射到太空外。但受到溫室氣體的影響,大氣層吸收紅外線輻射的份量多過它釋放出到太空外,這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此過程可稱為‘天然的溫室效應’但由於人類活動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結果讓更多紅外線輻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強了‘溫室效應’的作用。‘溫室效應’是指地球大氣層上的一種物理特性。假若沒有大氣層,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不會是現在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零下18℃。這溫度上的差別是由於一類名為溫室氣體所引致,這些氣體吸收紅外線輻射而影響到地球整體的能量平衡。地面和大氣層在整體上吸收太陽輻射後能平衡於釋放紅外線輻射到太空外。但受到溫室氣體的影響,大氣層吸收紅外線輻射的份量多過它釋放出到太空外,這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此過程可稱為‘天然的溫室效應’但由於人類活動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結果讓更多紅外線輻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強了‘溫室效應’的作用。
地球擁有其他星球所沒有的大氣層,使他成為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白天它會吸收太陽的輻射, 使地球不致太熱,晚上反而能阻擋地球散去輻射熱,使地球不致太冷,日夜溫差因而不會太大,這些氣體我們稱之為『溫室氣體 』。 依照京都議定書所指的溫室氣體則是包括: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六種氣體,其中以前三種為最主要, 而台灣地區二氧化碳占溫室氣體高達83.54%,成長快速,每年呈5-6%的增加,所以政府將其列為優先抑制的目標。
i) 二氧化碳(CO2) • 夏威夷的冒納羅亞觀象台在1958年已開始對大氣層CO2濃度作仔細量度。CO2在大氣層中的每年平均濃度由1958年約315ppmv(百萬份之一體積)升至1997年約363ppmv。 • ii) 甲烷(CH4) • CH4在大氣層中的增長速度已在近十年減少下來,尤其在1991至1992年間有明顯的下降,但在1993年後期亦有 些增長。1980至1990的平均增長速度是每年13ppbv(十億份之一體積)。 • iii) 一氧化二氮(N2O) • 從過往40年間,N2O的平均升幅是每年0.25%。現時在對流層的N2O濃度在312到314ppbv左右。 • iv) 氯氟碳化合物(CFCs) • 在各種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較為重要,因為其濃度比較高與及它們對平流層內的O3有很大影響。在多種人造的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的濃度最高,分別約為0.27及0.55ppbv。
全球變暖潛能’是反映溫室氣體的相對強度,其定義是指某一單位質量的溫室氣體在一定時間內相對於CO2的累積輻射力。在計算‘全球變暖潛能’的時候,是需要明瞭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 演變情況和它們在大氣層的餘量所產生的輻射力。因此,‘全球變暖潛能’含有一些不確定因素, 以CO2作為相對比較,一般約在±35%。
i) 經濟的影響 • 全球有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範圍以內。海平面的顯著上升對沿岸低窪地區及海島會造成嚴重損害,例如:加速沿岸沙灘被海水的沖蝕。 • ii) 農業的影響 • 實驗證明在CO2高濃度的環境下,植物會生長得更快速和高大。但是,‘全球變暖’的結果會影響大氣環流改變全球的雨量分佈與及各大洲表土的含水量。 • iii) 海洋生態的影響 • 沿岸沼澤地區消失肯定會令魚類的數量減少。河口水質變鹹會減少淡水魚的品種數目,該地區海洋魚類的品種也可能相對增多。 • iv) 水循環的影響 • 全球降雨量可能會增加。某些地區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區的雨量可能會減少。溫度的提高會增加水份的蒸發,這對地面上水源的運用帶來壓力。
氧(O3)是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略帶有淡藍色的氣體,在大 氣層中,氧分子因高能量的輻射而分解為氧原子(O),而氧原子與另 一氧分子結合,即生成臭氧。大氣中約有90%的臭氧存在於離地面 15到50公里之間的區域,也就是平流層(Stratosphere),在平流層 的較低層,即離地面20到30公里處,為臭氧濃度最高之區域,是為 臭氧層(Ozone Layer),臭氧層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 線,以屏蔽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之功能。
氟氯碳化物,簡稱CFCs,其含氯會被釋出,而破壞臭氧。CFCs自l970年開始大量生產及使用,1986年全球CFCs消費量達113萬公噸。其中約有70%的量,會排放至大 氣中,CFCs生命期長達數十年至百年之久,因此會在大氣中不斷累積,最後上升至平流層。受到紫外線照射而 分解產生氯原子與臭氧反應,使臭氧分解消失。一個氯原子在失去活性以前,足以破壞一萬個臭氧分子。
約在1930年代起,人類為了製作冷氣機及冰箱等電器所使用的冷煤,以及製作噴霧罐所需的推進劑,聰明的人類便發明了「氟氯碳化物」(CFCs,)。由於它穩定性高、不自燃也不助燃、不易起化學變化,而且對於人體的傷害較小,氟氯碳化物的使用遍及各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但是誰也沒有想像到,臭氧層危機的最大元凶竟是氟氯碳化物! 其中又以CFC-11(CCl3F) 、 CFC-l2 (CCl2F2) 及CFC-113(C2Cl3F3)三種原料佔最大使用量 。 • 此外,海龍(Halon)也是全鹵化碳氫化合物,因具有特別的防火效果,常作為許多需要防火安全場所的滅火劑。然而,由於海龍破壞臭氧的能力(ODP)更甚於CFC,所以在使用上更值得關切。
南極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狀況,與臭氧洞的形成有密切關聯。 • 冬季在極區上空平流層形成的渦旋阻斷了空氣的交換,造成極低溫狀態(低於-80"C),這種極低溫有助極性冰雲產生。氟氣碳化物經過化學反應形成ClONO2、BrONO2、和HCl等化合物,被吸附在冰雲表面。當早春陽光出現時,這些化合物被轉換成活潑的Cl、Br或Cl0、BrO以驚人的效力和O3分子反應,造成平流層O3大量損耗。雖然自 1988年起,北極地區冬春季期間亦出現類似的O3破壞情形,但沒有如此嚴重,原因有二: • 北極地區平流層溫度很少低於 -80℃。 • 北極地區平流層氣旋在陽光出現前通常已經消散,帶著O3的空氣可以進來,補充流失的O3。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分子,不僅是污染物製造(排放)者,亦是溫室效應氣體產生的貢獻者(人之呼吸作用)。每一地區每一國家皆產生不同程度之溫室效應氣體,主要取決於能源使用狀況。可採行的策略及措施如下: • 調整能源及電源結構 • 修正台灣地區能源發展方案,穩定電源的成長,並將燃油、燃煤電廠轉為擴大使用天然氣,以改善區域空氣品質,並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 • 開發替代能源,例如地熱、水力、風能、核能、太陽能、天然氣之取得及使用。 • 加強電力負載管理,減少尖峰用電需求。 • 推動全國節約能源計畫。 • 調整產業結構 • 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加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加強產業升級。 • 調整能源價格,以價差推動產業加強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 引進相關技術,優先進行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削減。 • 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以達節約能源及減輕空氣污染。 • 擴大綠化,優先植(造)林,以增加吸收CO2。 • 配合蒙特婁議定書之規定,按管制期程,削減CFCs及其衍生物,並減少其他溫室效應氣體,如:CH4等之排放。 • 加強有關全球溫升效應之研究 ,及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削減技術之開發。
避免購買以CFCs為發泡劑所製成的紙和塑膠產品。 • 避免使用聚苯、乙烯泡沫膠製品,包括泡沫填充劑和冷藏箱。 • 避免用以CFCs為動力的噴霧式產品,改採用機械噴霧式之產品。 • 採用替代品,例如用丙烷代替CFC,做為噴霧劑及以對臭氧破壞能力較小的HCFCs取代CFCs。 • 購買使用CFCs替代品為冷媒的汽車、冰箱和冷凍空調設備。 • 汽車空調補充冷媒時,應要求維修廠服務人員,先將存留在冷氣系統中之CFC冷媒回收或回用,以減少CFC使用量及排放量。 • 汽車空調或其他冷凍空調,補充CFC冷媒時,應要求維修人員證明使用之冷媒不是走私品。
電影「明天過後」講的就是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災難,南北極冰帽溶解,將大量淡水注入海洋,在一場全球性超級暴風雨來臨後,地球將再度步入與一萬年前相同的冰河世紀。電影劇情與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的熱門議題契合,因此上映後相關報導和檢討聲浪不斷;再加上片中大量運用特效,表現超級颶風、海嘯、冰雹、暴風雪帶來的恐怖災難,如同真實呈現,確能引發觀眾的共鳴!雖然電影情節是虛構,但氣候變遷確實是人類應重視的。我們真的應該為拯救地球而努力!電影「明天過後」講的就是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災難,南北極冰帽溶解,將大量淡水注入海洋,在一場全球性超級暴風雨來臨後,地球將再度步入與一萬年前相同的冰河世紀。電影劇情與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的熱門議題契合,因此上映後相關報導和檢討聲浪不斷;再加上片中大量運用特效,表現超級颶風、海嘯、冰雹、暴風雪帶來的恐怖災難,如同真實呈現,確能引發觀眾的共鳴!雖然電影情節是虛構,但氣候變遷確實是人類應重視的。我們真的應該為拯救地球而努力!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 • http://www.lai-obs.com/page15-c1.htm • http://bwmc.org.tw/Tfr/tfr_59/tfr_59_11.htm • http://www.sciscape.org/articles/global_warning1/#sec4 • http://www.bwmc.org.tw/Tfr/tfr_03/tfr_03_21.htm • http://gaia.org.tw/air/care/air1-1.htm • http://gaia.org.tw/air/care/air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