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54 Views
機率論期末報告 ~ 自殺機率 ~. 指導老師:歐士田 組長:王勝弘 組員:歐政昕 莊承璋 郭若宇 邱政豪 靜宜大學 應用數學系 一年 B 班 May,2000. 5. 機率相關問題 6. 研究意義 7. 結論 8. 心得. 內 容 綱 要. 1. 前言 2. 定義 3. 統計資料 4. 自殺因素. 1. 前 言.
E N D
機率論期末報告~自殺機率~ 指導老師:歐士田 組長:王勝弘 組員:歐政昕 莊承璋 郭若宇 邱政豪 靜宜大學 應用數學系 一年B班 May,2000
5. 機率相關問題 6. 研究意義 7. 結論 8. 心得 內 容 綱 要 1. 前言 2. 定義 3. 統計資料 4. 自殺因素
1. 前 言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不過根據衛生署統計顯示,臺灣地區去年有二千一百七十二人死於自殺,每十萬人就有十個人是自己不想活了,也使去年自殺死亡率首度擠進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醫師還說,國內實際自殺人數應比衛生署統計還高出十至二十五倍,估計國內每年自殺人數至少有一萬人,其中包括自殺未遂獲救者。 由於社會大環境的傾軋、疏離,人與人間的互動,變得敏感脆弱,舉凡: 情感工作職場、求學過程、煙毒及精神宿疾等困頓,稍遇難題,即選擇跳樓、舉槍、縱火…自殺以脫身,缺乏對生命源頭的尊重及人生挫折的忍受度。面對這些暗角,恐是應予深思解決的課題。
2. 定 義 自殺行為(Suicidal Act) 動機明白,而有不同程度致死性的自殘行為 自殺(Suicide) 造成死亡的自殺行為 自殺企圖(Suicidal Attempt) 未造成死亡的自殺行為
自 殺 對於自殺的定義,十分的分歧。就犯罪學辭典而言,自殺就是以各種方法毀滅自己生命之行為。 Emile Durkheim (1972) 對自殺的定義:自殺係個體以積極或消極的行動,而且深知此行動所導致的結果,而直接或間接的致使自身死亡。 Edwin S. Shneidman以心理學的觀念而言,自殺視人類為了終止其自我傷害及其企圖的行為。
自殺行為 自殺行為是指一個人有清楚意圖(非意外事件)並以某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而且該行為成功地達到其目的(Hipple & limbolic,1979) 。
統 計 資 料 • 臺灣地區歷年自殺及自傷死亡率(按年齡別分) • 85年四種年齡層自殺人數 資料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
臺灣地區歷年自殺及自傷死亡率折線圖(按年齡別分)臺灣地區歷年自殺及自傷死亡率折線圖(按年齡別分)
統計資料之意義 以上統計資料提供我們有關以上統計資料提供我們有關各年齡層自殺率,而且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近五年來國人自殺及自殺死亡率再度上升,於八十六年達每萬人口; 0‧04人,為自七十六年以後再度列為國人十大死因。自殺及自殺死亡率增加一倍以上者,分別為35至39歲組、55至59歲組與40至44歲組。與國際相較, 我國自殺率較低,但我國自65歲以上老人自殺死亡率較美、日、澳、南韓為高,較新加坡為低。
數據之意義 台灣地區民國八十五年的死亡原因中,自殺居第十一位,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為一千八百四十七人,其中十五至二十四歲的青少年有一百六十人,佔自殺死亡人數約八.七%。 由性別來看青少年自殺情況,一百六十人中男性有一百零七人,佔六十六.九%,女性則有五十三人,佔三十三.一%,即自殺青少年中男性約為女性的二.○二倍,性別上的差異,值得注意。
重鬱症 酗酒 情感因素 生活壓力(如欠債…) 課業壓力沉重 對自己沒信心 感覺孤獨 家庭期望太高 感情不如意 其他 自殺因素
研究之意義 在現今的社會正值新舊價值觀相互衝擊的年代,個人對自我的認知與定位,也很有可能隨之起伏不定,而若一個對自我的認知不夠明確,就容易迷惘及困惑,所以自殺率就節節上升。 故藉由此研究之機會,提醒自己及社會大眾,應該多重視國人自殺的問題。
結 論 自殺是複雜的,它的行成夾帶著所有一切,有形無 形的。甚至夾帶著某種目的。原因行為種種已經討論很 多了。但我覺得自殺是一種不負責且懦弱的行為,那怕 你有千萬種理由。至於那種以自殺作為手段,用來威脅 別人的人我更不屑。如何讓那些輕生的人們重回正常的 生活,勇敢的面對挫折,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課題,還 有讓自殺的人口不要再上升。
執行計劃之感觸 為了做這次的報告,本組組員實在是做的累翻了。找資料也就算了,為了畫圖表還得一一的輸入數據至excel;之後為了打成不太熟悉的power point模式,還得邊摸索邊製作,幸好到最後還是趕完了。雖然比不上網路上的一些作品,但至少我們已經盡力了,而且也獲得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