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likes | 775 Views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 “ 学科课堂教学研究 ” 指导意见解读. 福建省普教室 陈 峰. 一、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意义 1. 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 重要途径 ; 有利于及时发现、 解决 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 各种问题 ; 改进教学实践 ,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新课程课堂教学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问题 1 : 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出现了 形式化、低效化 的现象,怎样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问题 2 :
E N D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研究”指导意见解读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研究”指导意见解读 福建省普教室 陈 峰
一、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意义1 • 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有利于及时发现、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 改进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课堂教学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问题1: 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怎样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问题2: 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的开放与生成,就可能出现“无序”的状态,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如何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 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
问题3: • 如何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 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问题4: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 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 •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问题5: •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生态环境,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 • 教师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 • 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 怎样进行有效对话?
一、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意义2 • 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 养成批判、创造、反思的工作态度; • 增强职业信念,创新职业角色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来自新思考网的教师关于课 堂预设的不同思考 • 教师甲: 我们预设的不是一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框框,不是预设学生学习的“标准答案”,而是预设怎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预设怎样广开思路学习,预设课堂的各种变数。
来自新思考网的教师关于课 堂预设的不同思考 • 教师乙: 课堂上的生成应该有个度把握问题,否则,就会从过去的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转换为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也可能越走越远,只是这个度不太好把握,说明新课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智慧。
来自新思考网的教师关于课 堂预设的不同思考 • 教师丙: 生成的处理确实是一种智慧,不能轻易地从别人那儿传输而来,弄不好就是画虎类犬,东施效颦。智慧不可传授但完全可以启发与唤醒,从别人的范例中往往能获得启示,而且,智慧的处理不可能凭空产生的,研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一、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意义3 •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 • 提高学校组织的文化品质和研究能力; • 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程标准的研究 • 研修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课程的性质、理念与培养目标; • 分析、比较、体会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的异同;
1.课程标准的研究 • 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领会“内容标准”是如何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
1.课程标准的研究 • 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践行标准,并为标准的修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例:高中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 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关于课程内容标准的理解 具体要求 • 能说出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 • 能正确判断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实际的物体看成质点。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 • 知道质点是理想化的模型,模型的构建需要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这是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它对研究物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材的研究 认真研究对照课程标准,理解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理念及培养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学习概念、定律、模型以及实验技能。此外,还应该了解物理学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学习概念、定律、模型以及实验技能。此外,还应该了解物理学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 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内容的选取就不同,或者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
例:物理 1、深刻体会物理学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并将其融于教学中。
满天星斗循环往复、东起西落,是什么力量使目月星辰有着这样的运动规律?满天星斗循环往复、东起西落,是什么力量使目月星辰有着这样的运动规律?
抛出的石头、跳水运动员在空中“划出”美丽的抛物线……。抛出的石头、跳水运动员在空中“划出”美丽的抛物线……。 • 看似毫不相干的现象,却隐藏着大自然的秘密之一——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一自然定律的制约下,天体运行有了规律,大海有了潮汐、人类有了跳高的极限。
电闪雷鸣、梳子吸纸屑等现象,蕴藏着大自然的一个秘密——静电,体现了自然多样性与统一性。电闪雷鸣、梳子吸纸屑等现象,蕴藏着大自然的一个秘密——静电,体现了自然多样性与统一性。
17世纪万有引力的发现使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登月梦想17世纪万有引力的发现使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登月梦想 • 17世纪,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这是现代意义上的物理学开端。 • 牛顿力学不仅能帮助我们解释周围的宏观世界,而且让人类实现了登月梦想。
18世纪到19世纪,物理学家建立了热力学理论和分子物理,发现了能量转换和能量守恒定律后,开始探索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方法来代替人力和畜力。18世纪到19世纪,物理学家建立了热力学理论和分子物理,发现了能量转换和能量守恒定律后,开始探索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方法来代替人力和畜力。 • 这一伟大的发现,是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代表的。蒸汽动力的应用,使许多大型厂矿应运而生。 • 蒸汽机的发明,直接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欧洲 农业化机械已普遍使用 1807年 克莱蒙特号 蒸汽船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游乐园里的摩天轮 上海东方明珠 • 18世纪中期,富兰克林通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将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到了19世纪,以库仑、奥斯特、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家建立了电磁学理论。 • 电磁技术的应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现在,电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原子核物理学的进展,使人类直接利用射线与核能成为现实。原子核物理学的进展,使人类直接利用射线与核能成为现实。 •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推动了社会发展,但使人类面临着核战争、核污染的威胁。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物理学史上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物理学史上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 薛定谔 (1887-1961) 奥地利人 创立量子力学 用STM针尖移动的铁原子 广义相对论指出, 时空曲率将产生引力。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物理学是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一步一步深入,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物理学是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一步一步深入,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927年10月召开的量子物理国际研讨会(一排左二普朗克、左三居里夫人、左五爱因斯坦;二排左三布拉格、左五狄拉克、左七德布罗意、左九玻尔;三排左六薛定锷、左九海森堡)此时,正处于由量子论向量子力学转变的时期。
2.教材的研究 • 研究教材的结构体系,整体把握各模块的内容及各模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教材的研究 • 理解教材各栏目的功能,研究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教材资源,有效地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 • 研究教材,发现问题,为完善教材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
学生在新课程的化学课堂上的表现 学生惊奇的目光 教师指导 学生实验探究 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教学场景
必修化学模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时“矛盾”比较突出 学着高兴做题痛苦 穿新鞋走老路 • 盲目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性” • 化学概念教学“一步到位”、“一竿子插到底” • 对教材中的栏目不会合理使用,无法面对教材的差异 • 新课教学与习题处理的关系(盲目使用习题集) • 不会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选修模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选修模块开设个数走两个极端; • 开设顺序地区一致; • 选修内容提前讲; • 忽视各模块的鲜明功能定位; • 文理分科且提前;教学方式单一。
化学与生活变成文科生的唯一选择 • 文科生想学《化学与生活》却不让学,普遍提前结课,甚至准备取消或变成教材上画重点 • 《化学与生活》只讲生活不讲化学 • 《化学与技术》只讲化学不讲技术 • 《实验化学》只讲实验不做实验; • 《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讲成必修水平,或只讲具体性知识不讲思路方法和观念。
3.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 • 课堂教学应着力改变单一被动的接受式教学状况,理解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内涵,并研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 理解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功能、适用范围,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与实施策略;
3.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 • 研究理解各种教学方式的教育教学功能,努力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 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效益的最大化。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教师如何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 46.0%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用启发的方法讨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但更多的教师采取的是不理睬、回避甚至批评的方式;只有16.0%的校长认为教师采用启发、讨论的方式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4.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课堂教学评价应对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 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 探索构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多元、内容多元、形式多样、主体多元、切合实情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评价体系;
4.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 研究制定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方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发展 课堂学习和教学评价就像同一条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 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