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87 Views
栏目导航. 韩愈( 768 — 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 韩昌黎 ” 。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 “ 文以载道 ” , “ 文道结合 ” 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录于 《 昌黎先生集 》 。. 栏目导航.
E N D
栏目导航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栏目导航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上层士族的子弟,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
栏目导航 《师说》是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著名的说理性散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从大处立论,又善于从阔处行文。首先强调从师的渊源和重要,接着以“师”“惑”“道”“耻”等为中心话题,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论证,揭示得入木三分,将从师的见解阐述得极为精辟,对当时的耻师风确有挽救和校正之效。作者还借儒家经典“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为宗,以弘扬师道精神为己任,既给人以师道不可违之感,又抨击了耻师之风。最后作者交代了写作的缘起。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栏目导航 【实词】 孰能无惑 惑:疑惑,疑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道:道理。固:本来,当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里。知:管,过问。 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栏目导航 【实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越发。 士大夫之族 族: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 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传文。通: 普遍,都。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栏目导航 【虚词】 1.其: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那些(指示代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他们(人称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也许(语气副词,表 揣测) 其可怪也欤 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2.之: 择师而教之 人称代词:代孩子 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那,那些 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栏目导航 【虚词】 3.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连词,表示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可译为“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4.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为“比” 而耻学于师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 不拘于时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可译为“被”
栏目导航 【虚词】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5.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为“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6.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 所用来,“以”作“用”讲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的原因”,“以”作“因”讲。
栏目导航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君子不齿 (齿:名词用作动词,提起,引申为“看得起”)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 (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 (用作意动:以……为师)
栏目导航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小学而大遗 (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栏目导航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 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形容词) 2、圣人无常师 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 无论 3、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有专门技艺的人 吾师道也 学习,动词 或师焉,或否焉 从师,动词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动词
栏目导航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学问,主张 策之不以其道 途径,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 道芷阳间行 取道 5、位卑则足羞 足以,够 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栏目导航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 “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而”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 且。 今义:因此。
栏目导航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小学,与中学、大学相对。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没有必要。
栏目导航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 “……者,……也”表判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也”表判断。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 “……者,……也”表判断。
栏目导航 2.被动句 不拘于时 用“于”表被动,不被时俗的拘束。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用“之”将宾语“句读”“惑”提前,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4.介词结构后置 ① 而耻学于师 介词结构“于师”后置,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栏目导航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词结构“于余”后置,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结构“于弟子”后置,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5.省略句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省略主语“人”,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②则群聚而笑之 省略主语“士大夫”,他们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栏目导航 【探究一】“君子”和“圣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点拨】 古籍中所谓“君子”,西周、春秋时指贵族、做官的人;春秋末年以后,渐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而本文所提“君子”,显然不属后者,连同前文“士大夫之族”“众人”(不含“巫、医、乐师、百工”)者流,原不过是“耻于从师”者的不同称呼而已,均指“世禄之家”——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 文中两处出现“圣人”的字眼。第一处和“众人”对文的“圣人”,泛指古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第二处“圣人无常师”的“圣人”,专指下文用作例证的孔子,乃儒家定于一尊以后的特称。
栏目导航 【探究二】韩愈在本文中提出哪些积极教育思想? 【点拨】 韩愈在《师说》中主要提出了三点教育思想:一是对教师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即“传道授业解惑”;二是表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门第观念,具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三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探究三】韩愈为什么会写《师说》?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探究三】韩愈为什么会写《师说》?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 栏目导航 【点拨】 唐代中期为什么会有以相师为耻的坏风气?可能的原因:一是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逐渐完备,尊卑贵贱的社会层次分明;二是文人相轻的陋习顽固;三是社会风气的浮靡,经济发展,人们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想学习。 韩愈的学习观,就是倡导从师问道,圣人无常师,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特别要像他那样的“经师”学习。韩愈的“求师问道”也是荀子所说的一种“善假于物”。“句读之不知”,在韩愈看来,是基本知识的欠缺,可以由“童子之师”解决(在以后的教育看来,学生也能通过自学解决);而对“道”的认识,是一般教师解决不了的。
栏目导航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品析】 “古之学者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在给教师下定义。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具体的任务就是“解疑”。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在佛、老盛行的唐代,此观点表现出较强的进取精神。
栏目导航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品析】 此句是连珠句式的运用,它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栏目导航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品析】 此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栏目导航 4、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品析】 用“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
栏目导航 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栏目导航 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连,“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栏目导航 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制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转下页)
栏目导航 丰富的语气表达 (接上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栏目导航 师说 (唐)韩愈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 (为什么) └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结 果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 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 ┌整散结合,气势雄壮 语 言│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二段三层对比后的议论句) └运用顶真,气势通畅(师、惑、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