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477 Views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 周长洪 教授 南京人口管理学院. 一、综合改革的提出与目的. 1. 综合改革的提出 2000 年国家计生委决定选取 15 个地级市和 1 个县级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牡丹江市、长春市、赤峰市、青岛市、滨州市、泰安市、潍坊市、平顶山市、宣城市、绍兴市、惠州市、绵阳市、咸阳市、酒泉市、宜昌市和大冶市。 2001 年 3 月召开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联席会议,会后国家计生委发出 “ 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 , 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一、综合改革的提出与目的. 1. 综合改革的提出
E N D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 周长洪 教授 南京人口管理学院
一、综合改革的提出与目的 1.综合改革的提出 • 2000年国家计生委决定选取15个地级市和1个县级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牡丹江市、长春市、赤峰市、青岛市、滨州市、泰安市、潍坊市、平顶山市、宣城市、绍兴市、惠州市、绵阳市、咸阳市、酒泉市、宜昌市和大冶市。 • 2001年3月召开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联席会议,会后国家计生委发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一、综合改革的提出与目的 1.综合改革的提出 • 2001年9月在青岛召开“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交流讨论综合改革工作; • 2002年各省、市、自治区开始在本省选点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 2003年4月人口计生委提出“2003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点”,并扩大全国试点范围,增加上海市卢湾区、江苏省苏州市和山东省威海市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一、综合改革的提出与目的 2.综合改革的目的 • 为了贯彻落实2000年中共中央8号文件《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 • 《决定》对到2010年以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出战略部署: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工作路径都有变化。
二、新世纪初期面临的人口问题 • 低生育水平不稳定,城乡发展、东西发展不平衡; • 出生人口素质极待提高; • 出生婴儿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 •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 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持续增加,就业压力巨大; • 非婚、未婚、再婚怀孕生育问题严重;
三、新世纪初期计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 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服务质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 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还比较薄弱; •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 干部队伍总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部门相对封闭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 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
四、人口与计生工作战略部署(到2010年) 1. 基本任务:稳定低生育水平。
四、人口与计生工作战略部署(到2010年) 2. 六大工作目标: • 2010年人口总量不超过14亿; •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 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 • 为育龄群众提供基本生殖保健服务; • 加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 •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四、人口与计生工作战略部署(到2010年) 3. 工作方针: • 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 • 稳定现行生育政策; • 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 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
四、人口与计生工作战略部署(到2010年) 4. 工作路径转变: • 对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探索建立经济社会综合性保障措施。 • 建立工作保障体系: 领导保障——认识、责任、措施三到位; 制度保障——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 财政保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队伍保障——三支队伍,精干、高效、敬业。
五、人口与计生工作要适应经济环境变化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 人们稳定的居住、工作、生活格局发生改变: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员、无固定职业人员、人户分离人员大量出现,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是挑战。 • 个体、民营、股份合作制企业大量出现,从业人员大量增加,这些单位计生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五、人口与计生工作要适应经济环境变化 • 新一代育龄群众教育水平较高,具有较强民主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隐私保护意识,以及对高质量生殖健康服务具有较高要求。 • 人们婚育观念、婚育行为呈现多样化、自由化,青少年生殖健康、性病爱滋病传播等与计划生育有关问题形势严峻。
六、人口与计生工作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 依法治国:公民生育权利与生育责任的统一;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一法三规”)。 • 政府职能转变(加入WTO):政务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减政放权,三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
六、人口与计生工作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 加强基层政权民主建设:村(居)民自治,民主选举、议事、决策、管理、监督;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 • 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赢利性与非赢利性服务组织、群众性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
七、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 1. 建立新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 • 农村:“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 • 城市:依托社区,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管理机制。 • 三个转移:条条管理 属地管理; 户籍地管理 现居住地; 行政管理 村居民自治。
七、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 2. 建立新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 • 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杜绝法外行政行为; • 计划生育政务公开、事务公开; • 开展计划生育的村(居)民自治(村规民约); • 严格按程序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 • 严格依法落实奖励处罚措施。 • 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和志愿者作用。
七、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 2.1 加强宣传教育 • 宣传教育目的:形成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文化。 • 宣传教育内容:经济、社会、人口国情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口与生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婚育新风尚;婚育科学知识(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生育责任意识等。 • 宣传教育方式:针对性、多样性、易接受性(喜闻乐见)、经常性,双向沟通与交流。
七、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 2.2 开展优质服务: •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健全技术服务阵地和网络; • 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标准、增强服务能力; • 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 • 开展“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 • 推动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活动; • 实行计卫联手;查孕查病相结合。
七、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 2.3 进行科学管理 • 改计划管理为政策推动; • 改生育证管理为跟踪服务; • 改进合同管理; • 建立健全育龄人群信息管理系统; • 实现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综合治理;
七、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 3. 完善计生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 • 建立完善必要的奖励优惠政策。 • 开展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各类保险;在农村开展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社会保险试点;逐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七、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 4. 改革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 工作经费由财政预算支出; • 到2005年末,各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经费超过人均20元; • 根据“费随事转”原则,可以采用项目管理方式更有效地使用计划生育事业经费。
七、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 5.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 建设好三支队伍:管理工作队伍、技术服务队伍、群众工作队伍。 • 提高队伍素质:能进能出、择优用人;加强培训、提高管理服务技能;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互补。 • 培养职业化队伍,走专业化道路;爱岗敬业、有职业工作技能。 • 加强计划生育协会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七、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 6. 建立完善考核评估和监督机制 • 考核评估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简便易行”。 • 减少考核层次、次数和内容。 • 实行分线考核; • 建立监督举报制度,防止弄虚作假。
八、综合改革的指导原则 • 实事求是、分类指导; • 把握进度、循序渐进; • 转变职能、提高效率; • 以人为本、优质服务。
九、搞好综合改革的注意事项 • 领导重视,加强指导; • 突出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 • 突出基层工作的改革创新; • 突出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 • 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弱势家庭社会保障制度; • 探索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机制。
十、2004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务 • 加快建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辅助制度; • 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积极开展创建优质服务县活动; • 深入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 高度重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积极推进“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向纵深发展;
十一、搞好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1. 系统思想(系统原理): • 注意对环境变化适应性(顺势而为); • 注意事物之间相关性(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社会保障); • 注意事物发展动态性(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十一、搞好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2. 人本思想(人本原理): • 尊重人格(管理手段的适度性); • 维护合法权益(依法行政); • 促进人的发展(普及科学知识); • 满足需求,优质服务(知情选择、防病查病治病)。
十一、搞好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3. 效益思想(效益原理): • 效益是效果与效率的统一; • 效果是指要选择做合适的(正确的)事情(如不要“一上二扎”、避免“强迫服务”) ; • 效率是指要合适地(正确地)做事情(如注意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服务成本)。
十一、搞好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4. 随机制宜思想(随机制宜原理): •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 • 注意城乡环境差异、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民族文化习俗差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差异、不同类型群体差异等。